新观点  北舞研究生作品《味道》:细品成长之“味”,漫谈人生之“道”

 

不同的味道,相互参杂渗透,没有百分百的甜,亦不存在纯粹的苦……...



细品成长之“味”,漫谈人生之“道”
Mr.森
《味道》舞评


依稀记得六年前的那一晚,挤在沙龙舞台的小过道里,痴迷地欣赏着舞台上曼妙舞姿的情景。多年后的今日,我早已想不起当初所看的作品,却还记得,那一位情感细腻的舞者——欧阳吉芮。

我们“素未谋面”,未曾有过任何“交集”。她,就像我成长中不经意间品尝到的糖果,有一丝甜甜的味道。人生短暂,由无数不同片段组成;回望时,却已是一道丰盛且不可复制的佳肴。是的,正如她所带来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味道》一样,看似简朴,却耐人寻味。



一、“风格”已然是一种“味道”风格,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赖以生存的生命,从动作的连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韵律所构成。换言之,它代表着某一个民族民间舞蹈的典型特征,是一种被高度提炼出的独特的“味道”。欧阳吉芮巧妙地运用了不同舞蹈风格的特点,将“苦、辣、酸、甜”人生四味融入其中。苦,胶州秧歌之“抬轻、落重、走飘”。在“三道弯”体态的基础上,在动作中讲求持续“拧、推、抻”,节奏上讲求慢做快收。在这一部分中,舞者身体后仰;探着步子;倒着转圈。宛如迷失方向的人儿,在清醒与迷失中不断徘徊。胶州秧歌动作开势时的“稳、缓、沉”与收势时“短、快、轻”,恰恰表现了苦涩的矛盾人生。独有一盏油灯,象征了光明与希望,让人相信苦涩背后总会有甘甜的存在。



,安徽花鼓灯之“溜得起,刹得住”。以动感强烈,节奏紧促的安徽花鼓灯来表达“辣”的味道,再适合不过了。敏捷的速度,粗旷的质感,可以瞬间带动观众的情绪。两个鼓架子踩着“上山步”出场,便注定了这是一场“戏味”十足的表演。这不,颖上的《盘板凳》让人喝彩连连。

,海阳秧歌之“活泛”。讲求力度、刚柔并济的男性动作与讲求心态表露、追求飘逸舒展的女性动作,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欧阳吉芮所扮演的王大娘,大幅度的动作体现出乡间妇女的热情奔放;而以“拧腰”为主要的动作体态,大幅度的回旋,无不透露出人与人周旋的酸涩之味。

,云南花灯之“不崴不成灯”。轻盈、活泼、优美,是云南花灯独有的风韵。以“崴”体现农村山地的劳动生活,恰到好处。一扇多用,在夹扇、扣扇、抱扇的灵巧转换间,我们看到了扇柴火的扇子、田间的秧苗、劳作时的簸箕……当《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曲响起时,似乎满目皆是喷香的菜肴。《味道》紧紧地握住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赖以生存的生命——风格。从风格入手,以风格为源,从中引申出对人生“四味”的思考。观演时,不禁笑叹,欧阳吉芮还挺能“偷懒”呀,因为风格已然具备独特的专属的味道。但是,却又不得不心生赞叹,这是一位愿意从“根”出发的舞者,以“不雕琢”之态,传达出当代人的情怀。



二、传统之“味”烹当代之“道”老子曾言,“五色令人目盲;无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由此强调出对素朴的追求,保有对安静与单纯的向往,摒弃对感官的强烈刺激,而崇尚安定知足的淡泊生活方式。如此,大部分民间舞蹈动作经由提炼,不断地被“舞台化”,形形色色的样式层出不穷,宏大的政治主题,凄美的爱情故事,随意安放的动作元素,却造就了无处安放的质朴之态。



《味道》恰恰反其道而行,回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之中,从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中探索出纯粹的素朴的味道。《辣》中的《盘板凳》是传统民间安徽花鼓灯的小场,通常是由一个鼓架子两个兰花来表演,表现青年男女争抢一张板凳,天真活泼的嬉戏情节。欧阳吉芮透过游戏的情形,对“争”进行提炼,并将其蕴含于“辣”之中,让人看到略带刁蛮的泼辣性格的同时,却又被一句“Who is there?”所逗乐。当两个鼓架子“暧昧”离场时,全场爆笑。当代年轻人就是忍不住要“Fashion”一番。正所谓,生活如同一场戏啊!《酸》中采用的则是山东海阳秧歌的一对角色组合——箍漏匠与王大娘。在民间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箍漏匠是南天门土地神的化身,受玉皇大帝之命下凡捉拿变成王大娘的旱魃,两人戏逗打闹,相互周旋。欧阳吉芮将故事提炼出“外衣”的气味,传达出对人生中“是”与“非”对立统一的辩证思考。



或许,此时我们应该呵斥一声,“好一个‘拿来主义’者!”然而,我们都清楚,这位“拿来主义”者在创作上真是做出了功夫。十年“学院派”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训练,让她在肢体表现上无可挑剔;同时,也给予了她足够的知识养分。她本可以在创新上博取更多的亮点,但是,我们看到了她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重新回到“根”里,长出符合当今时代的审美与价值追求。于是,《盘板凳》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逗乐的情节,而是对人生如戏,各有其命的当代解读;箍漏匠与王大娘也不仅仅是一对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而折射出披着美丽“外衣”之下的人与人周旋的生活常态。正所谓,“转者,众妙之门。”《味道》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中找到了契合点,立足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之“味”,探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人生之“道”。



三、追寻与坚守自己的“味道”从作品《味道》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欧阳吉芮的身体里,似乎也有一个“田露”,从动作上而言,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总是如此地流畅连贯,一气呵成。从情感上来看,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形象刻画,而是探索隐藏在女性柔弱表层之下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她,找到了“田露式”的情感塑造法,使作品在表达上不仅足够细腻,还能够引人深思。但,或许她可以适当地“摆脱”一下,让那幽默的青春的气息更加浓烈些。年龄与经历往往会决定一个舞者对人物的塑造程度。田露对女性的关注与挖掘,是基于她丰富的生活阅历之上的,更多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需求。而欧阳吉芮的年龄,恰是可以将《辣》的味道体会和表现得最充分的阶段,眉眼之间的“挑逗”、生气时的“噘嘴”,如此富有有青春的气息。或许,她也在经历着《酸》的部分,终有一日,她会走出对“外衣”的表层理解,以一种包容之心去看待百态人生。那时候的“酸”,应该会更多一份淡然超脱的力量吧。



不可否认,欧阳吉芮是一位足够优秀的舞者。也许,多年以后,她更能体会到那《甜》的味道,那种为人妻,为人母,用一生去照顾家庭,从琐事中透露出的甜味。那一个单一的“擦地”,倾注的是女人一辈子的付出。也更能明白,《苦》的背后,是一种强大信念的支撑,那饱满的内心与坚定的信念,足以让人找回最纯净的自我。随着时间的流淌,我们都会成长,都会有所体会和经历。所以,我们无需急着长大,也无需尝急迫地遍所有的味道。今日舞台上的欧阳吉芮已不是我印象中那位“纯粹”的舞者,她更加成熟,更加内敛。她细心地品尝着成长的“苦、辣、酸、甜”之味,也在用肢体轻轻地谈着她所体会到的“道”,包括她的“寻根”之道,她的“舞台”之道……



散场时,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第一个作品也是在讲一个故事吗?” “不是吧,它们好像是不同的小片段。” “噢,那我明天怎么跟小朋友们分享呢?” “那就一段一段讲咯。”

是啊,一段一段讲吧。人生不就如此吗?不同的味道,相互参杂渗透,没有百分百的甜,亦不存在纯粹的苦……
【摄影】牟可






雪莲坊舞蹈工作室

微信:artXLF
欢迎点击右上角

转发并分享至朋友圈
长按指纹立即关注


    关注 雪莲坊舞蹈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