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图视界0031:罗山皮影戏

 

到信阳拍摄美丽乡村顺道去了罗山看看皮影戏。由于影友张老师是在信阳潢川出生成长的,在信阳人脉盛,她带我们去的这家在罗山皮影戏圈子中相当有名的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陈光辉家。...





到信阳商城拍摄美丽乡村顺道去了罗山看看皮影戏。由于同行影友张老师是在信阳潢川出生成长,在当地人脉很广,她带我们去的是在罗山皮影戏圈子中相当有名的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陈光辉家。

在村中小院里,60多岁的身体健硕的陈光辉老人告诉我们,罗山皮影戏是在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从那以后,信阳各级领导非常重视罗山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每年他们会带队到郑州演出,有时一些民间艺人会到省外演出,不过次数少,范围也小。毕竟,罗山皮影是以当地方言唱的,外地人很少听懂。

罗山皮影以皮影戏箱为单位,称为一担,一担就是一个皮影队,少则5人,多则7人。现在在罗山大概有大大小小50多个这样的皮影队。

陈光辉老人讲,罗山皮影却始于明代。据《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始于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就开始在信阳罗山一带流传开来,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了,可谓是历史久远,因此剧目也繁多,但大多属于师傅口授,并无固定脚本。其中即有传统剧目,也有现代戏文,传统戏大多取材于历史神话、演义、传说等。因为没有固定剧本,所以,同一出剧目因艺人的文化、艺术素养、记忆理解不同等,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皮影初来时为水影子(大影子,高约90cm),后来转变为二水影子(中影子,高约60cm),如今发展的罗山皮影皆为二水影子。罗山皮影的制作均是牛皮,经过选料、浸泡、戗刮,撑晒等12道工序,一个美不胜收的影人才呱呱坠地。

说起皮影还有一个故事,传说皮影起源汉代。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思念李夫人,便命宫人李少翁刻李夫人肖像,置于武帝帐中,夜晚用灯照射,投影于帐上,栩栩如生,使武帝解了思念之情,由此演变成为影子戏流传到民间。

近些年,随着经济大潮和多种娱乐形式的冲击,罗山皮影濒危。一是它的娱乐和教育功能不断退化,唱皮影戏仅是群众吉庆喜事的一项礼仪活动,二是皮影艺术收入低,皮影艺人纷纷弃艺从商,而坚守的队伍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为此,罗山县文化局也开展了许多保护挽救工作,但也很难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罗山皮影造型细腻,对人物轮廓精心镂刻,着色艳丽,层次分明,五彩缤纷,独具一格。影人大都是皮影艺人自己制作的,他们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又经数代艺人经验的积累,对材料处理、功能、装饰等之间的关系,掌握的恰到好处,能使它们高度的统一在一起。

皮影,做为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它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文人写做,艺人刻绘,民间演唱为一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一块小小的影幕,就能取得以近追远,以小见大,生动有趣的艺术效果,真是了不起的创造,它是我省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花。












































    关注 阅图视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