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教学】张如意:优质的文本解读,高效课堂的新起点

 

现在回味这一堂课,真是过瘾!学生参与了文章的解读,思维多向碰撞,曲径通幽,又兴味盎然。...

山东省阳信县劳店镇中学 张如意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各位亲,请点击下面的“热烈祝贺本公众号成为华夏行知教育研究院参考资料”字样可链接阅读征文比赛通知详细内容】

热烈祝贺本公众号成为华夏行知教育研究院参考资料


【小编按语:我们寻找的“本真教学”以务本求真、尊重生命、启迪智慧、崇美向善为特征。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主动学习、大胆质疑与创新的良好品质为目标,创设民主、生动、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回归教学本真,让学习真切发生,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朴实扎实、灵动高效的教学。】

《范进中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小说。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先生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该著作是古代白话小说鼎盛时期的代表作。选文主要刻画了一位醉心功名并为此殚精竭力,在屡考屡败历经穷困潦倒垂死挣扎后,终于得偿所愿的古代迂腐士人:范进。并围绕他中举前后,各色人等的态度变化,讽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揭露了“成也科举,败也科举”的黑暗现实。就九年级学生而言,以他们的知识储备以及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对范进这个核心人物的赏读自然不会有困难。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很多老师很自然的把品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文教学的重点。但我发现,学生根本对老师的讲解不买账。原因很简单:人家自己已经读懂了,你老师还费那功夫干啥!

哎!咱们老师是不是经常干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于是,又一次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时,我决定要调整思路。不能再用“老汤药”对付学生了。这篇文学经典怎么讲学生才会感兴趣?切入点很关键!于是,我重新细细地研读了文章。在字里行间我发现了这样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看似无关紧要的配角儿:范进的“众乡邻”。细细研读本文,我们会发现,这些貌似可有可无的配角儿,也在发挥着他们的作用,释放着他们不可替代的“能量”!

我内心暗喜:也许这正是一个突破口!

随着研读的深入,我剥茧抽丝,慢慢还原出“众乡邻”这一配角儿的真实面目。据此,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找出描写众乡邻的文字,并通过品味赏析他们的言行,洞悉这些配角儿的内心;第二个环节是在定性众乡邻思想本质的基础上,分析他们在文章中发挥的作用;第三个环节是拓展阅读,交流别的作品中的配角儿,并初步探究。精彩片段如下:

品读课文,洞悉人物内心世界

听其言,观其行,就能走向人物的内心。课文中有很多关于范进众乡邻的文字,请同学们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赏析一下这些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含义。

学生品读文章,明确:

1.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这是众乡邻在范进喜极而疯后安慰范进母亲的一席话。众乡邻“拿些鸡蛋酒米”,用以“管待报子上的老爹们”。试想:如果范进没有高中举人,众乡邻还有如此的热心吗?上文中读到: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的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可见范进一家生活之艰难,那时范进一家没有得到众乡邻一粒米、一颗蛋的接济。何故?——只因你范进没有高中!而现在不同了,范进摇身一变成举人了。于是乎:“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争先恐后,竞相表现,这前后态度可谓是天壤之别。通过这句话,我发现众乡邻活脱脱是一群迷信权势,重利轻义的势利小人。

2.在上文这句话中,我们发现一个细节:众乡邻对范称呼的变化。这句话中,众乡邻称呼范进为“范老爷”,一是因为范进确实高中了,二是因为当着“报子上的老爹们”的面儿,他们是身份的象征,是权力的代表;而前文中,一个邻居去集市上寻找范进中说“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则称呼范进为“范相公”,这自然是敬称,只是因为没有“报人”在场,所以才没有称呼为“范老爷”。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揣测到这位邻居以“相公”称呼,还是因为此时的范进已经高中。倘若在以前,落魄的范进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众乡邻如此称呼的。称呼的变化,也可以看到众乡邻是一群看人下菜碟,善于见风使陀的人。

3.“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的板凳上坐着。”这段文字主要刻画了“众乡邻”的动作。“一齐上前”表现了不约而同,争先恐后;“抹”“捶”“扶”“借板凳”等一系列动作不可谓不体贴。范进曾几何时有过这样的待遇?只因他现在贵为举人了,在“众乡邻”眼里,那就是“大人物”了,理应受到我们的尊崇。这些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一群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

讨论探究,缘何要写“众乡邻”?

刚才我们一起赏析了“众乡邻”的相关文字,并将其定位为一群迷信权势,“官本位”思想的人。现在我们一起讨论探究一下:文章的主人公是范进,文章缘何要让这些“众乡邻”掺和其中呢?



学生思索,小组内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

1.增添了文章的热闹气氛。《范进中举》这篇小说,读来感觉很热闹。剧情发展跌宕起伏,人物的言行也颇有夸张意味。最为关键的,还有“众乡邻”自始至终的“热心”掺和。正因为他们的出现,让文章呈现出一番热热闹闹的景象。

“众乡邻”的出场是在范进高中,“报人”到家“报喜”之时,到后面范进喜极而疯,众乡邻不仅甘愿贡献了鸡蛋米面,还推举了打范进嘴巴子的人选“胡屠户”,并饶有兴趣的观赏了“胡屠户”掌掴范进的镜头,待范进神志清醒后,“众乡邻”又纷纷道喜,各自散去后收场。

也就是说,范进在文中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孤独的,发生在范进身上的所有的事情,都与“众乡邻”扯上了关系。“众乡邻”目睹了范进的疯癫状态,也见证了范进鱼跃龙门的喜悦。范进”的个人命运是“喜剧”还是“悲剧”?从深层分析,应该是悲剧。范进为博取一个功名,耗费了一生的时光,期间遭遇的吃了上顿没下顿、岳父辱骂乡邻奚落的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打击自然一言难尽。但有了“众乡邻”,整个文章还是笼罩着一层喜剧的味道,充满了热热闹闹的感觉。

2.推动着剧情的发展。纵观本文情节的发展,“众乡邻”一直发挥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范进一家无米下锅,无奈之下只好到集市上卖鸡求粮,此时他对自己高中之事全然不知;等邻居“飞奔到集上”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范进当然不相信,只当是邻居说笑;“邻居见他不信,劈手把鸡夺了,掼在地下,一把拉了回来”。邻居一连串的动作,极力在证实自己言语的真实性,同时为下文写范进回家看到“报帖”后喜极而疯提供了可能,这应该是剧情的开端、发展;当范进“欢喜疯了”,深谙其中门道的报录人献上“妙计”后,众乡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他想是还不知道,在集上卖肉哩’”。众乡邻提供“人选”,才有了下文“胡屠夫”掌掴范进的一幕。这也是剧情的进一步发展;等到“胡屠夫”打了范进后,“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的板凳上坐着。”待范进询问个中缘由的时候,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随后,“众邻居散去”,众乡邻这一番极力的卖弄、示好,将剧情推向了高潮、结局。

由此可见,在范进中举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都有“众邻居”的身影,是他们的掺和,才让剧情看起来发展的不温不火,波澜不惊,合情合理。

3.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红花尚需绿叶扶”。作为配角儿的“众乡邻”,丝毫没有损耗主人公范进的“观感”即他在读者心中的地位,相反的,他们的出现更能凸显范进这一角色。

范进中举前,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穷困潦倒,不值一提,属于被嘲笑被戏弄的一类。“众乡邻”自然对那样的范进正眼不瞧;而当范进高中后,身份赫然提高,封建的等级观念一下子体现出来,作为同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众乡邻”,立马意识到自己与范进已经有了身份、地位的差异,必须要对他毕恭毕敬。其实,他们对范进的恭敬,说到底是对封建权势的恭敬。因为固有的封建等级观念,早已深深的植入了“众乡邻”心中。“众邻居”在文中的忙前忙后,不是范进“人缘好”,而是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下的权势好使,是封建的等级观念发挥了作用。“众乡邻”在文中适时的展现,很自然的衬托出了范进这一生活在封建科举制度之下,并深受其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由此可以得知:作品中任何一个配角儿,都不是作者随意而设置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要这些配角儿在应在的位置,做应该做的事,说应该说的话,肯定为作品增色不少。本文中的“众乡邻”,插科打诨,拿捏得当,虽为“小丑”,但给人印象深刻。我们借“众乡邻”之眼,窥到了当时的百态人生。

拓展阅读,找寻它作中的配角儿

配角儿不是可有可无的,影视作品也好,文学作品也罢,配角儿都在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家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中,有没有类似于“众乡邻”的配角儿?

明确:

1.“短衣帮”——《孔乙己》中的配角儿。他们生活艰难,缺衣少食,以出卖体力为生,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这些“短衣帮”每天最大的乐趣,一是可以喝点酒,解解乏,放松一下劳累的筋骨,二就是可以取笑一下“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在逗乐取笑中,求得自我思想上的满足。充斥着“病态”心理的他们,没有给予同为社会底层人的孔乙己起码的同情,而是将其视为自己的“谈资”“笑料”,以孔乙己的不幸,求得自己心理的平衡。“短衣帮”,一身酒气,一点猥琐,全然愚蠢。

2.《变色龙》中的配角儿主要是与“赫留金”同在一条街道上的小商人,他们面对生意的惨淡、生活的乏味,表现出异常的无聊与压抑。于是,当“赫留金”与狗发生交集的时候,他们就表现出同样是病态的兴奋。他们对于“赫留金”的遭遇,既没有表示起码的安慰,也没有为他的不幸提供人证,为其帮腔,更不去判定到底谁对谁错,而是七嘴八舌,煽风点火,妄图制造更多的故事,以满足自己“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理。这些配角儿,彻头彻尾的一群不怀好意、自私麻木之人。





现在回味这一堂课,真是过瘾!学生参与了文章的解读,思维多向碰撞,曲径通幽,又兴味盎然。由此,我得到这样的启发:优质的文本解读,才是高效课堂的新起点。期待我们语文老师,在继承以往教学经验的同时,对文本有自己深刻的解读与挖掘,给文本更多的精彩,给学生更多的惊喜,给自己更多的成功!
【精品选读】


【特别关注】徐洁:“本真教育”与“本真课堂”内涵辨析

【征文选登】周茂法:期待每个孩子的幸福笑脸


    关注 徐洁本真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