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成长之路(二)

 

杜昶旭,2010年我在新东方上托福课时教阅读的老师。...



假如你已经听懂了,那还写下来干嘛?假如你听不懂,那你写什么呢?

—— 杜昶旭

大三暑假的时候去新东方上托福课,总共 4 个老师,分别讲授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新东方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这四个老师自然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尤其是阅读课老师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让我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了批判性思维,对我人生的成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毫不夸张的说他就是一座灯塔。

杜昶旭老师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以后便直博去了清华,读博期间开始在新东方兼职当老师。课堂上他时不时会蹦出新颖的观点,打破你固有的思维习惯,让你为之一震。杜老师鼓励大家要有批判性思维,对固有观念不要轻易相信,而是要通过逻辑思考得到自己的判断。他反对学生通过听写来提高听力,他说:“假如你已经听懂了,那还写下来干嘛?假如你听不懂,那你写什么呢?” 刚听到这句话时不觉如何,仔细一想,突然灵光一闪:好像是啊,可为什么听写不能提高听力呢?要怎么样才能提高呢?

为了验证听写是否有助于提高听力,首先得搞明白听力的难点在哪。难点无外乎就两方面:听不清,听不懂。听不清是指在发音上听不清,比如不会粤语的人听不懂粤语发音。听不懂是听清了发音却不懂语义,比如会普通话但没学过数学的人,理解不了别人在用普通话讨论微积分。搞明白了这两点,再回头来看听写是否能解决这两个难点?从发音上,假如你听不懂,是完全写不出来的;假如你听懂了,那说明你以前就会了。从语义上,你就算写出来所有的文字,也还是无法明白句子意思,因为这牵扯到了其他知识。可见,听写并不能帮助提高听力,最多只能算是考量学生英语能力的一种测验方法。至于如果提高听力,可以看文末链接文章的进一步介绍。

杜老师是个数据控,喜欢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支撑决定。当年他写了一个程序,把历年托福阅读题里所有文章的单词统计了一遍,计算出现次数并排序。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就是重点词汇,复习的时候自然就有的放矢了。他说他非常热爱数据分析,因为从数据中可以挖掘出很多宝贵的信息。我当时听完只是隐约觉得数据是个很有用的东西,但是感觉很模糊,把握不住,想伸手去抓却什么都没有抓到。后来阅读面广了,慢慢见识到了数据的威力,特别是读研究生以后,多次亲眼目睹了导师可以从繁杂的实验数据里,“挑拣”出有用的,得出结论,并且指导下一步实验方向。写到这里,似乎应该详细介绍导师“挑拣”数据的经典案例了,可我要介绍了,很多同学就不干了,内容太专业,哪里听得懂嘛。所以下面举个和微信相关的例子。

最近我开始写微信公众号,每发布一篇文章,微信后台都会提供不少有趣的统计数据。比如,读者的性别比例、手机型号比例、地域分布。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呢?分析数据能揭示背后的真相。整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数据会引导我去发现有意思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推出假设,并且去验证,最终得到真相。举个例子,下图显示的是上一篇文章读者的机型分布数据。iPhone 和未知(应该是安卓)不出意外占了大多数,各是 34.83%。但有一个数据很奇怪,Windows XP 和 Windows 7 共占比例是 23.59%,也就是 21 个人。这两个都是电脑操作系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用电脑来阅读呢?我们能观察到,平时大家都是用手机聊微信、读公众号,很少使用电脑,显然 23.59% 这个数据和我们“固有的常识”不吻合。我有一个假设,因为微信有电脑客户端,所以很多人上班期间一直在电脑上挂着微信,看到公众号更新后,点击链接便跳转到浏览器来阅读。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在文末添加了一个投票,如果你有时间,请投票,这能帮助解决我的疑惑。谢谢。

虽然这个例子的假设还没有被验证,也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但是整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就已经很有趣了,不是吗?

好了,回到独立思考成长的主题,上完杜昶旭老师的的课,萦绕在我脑海里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才能像他一样思考,如何提高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有一些自己的答案,这篇文章先不告诉大家;要不,你先自己思考思考?

最后做个小调查(匿名的)。

PS: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链接可以看到杜昶旭老师写的《为什么我反对用“听写”来练听力》。


    关注 初炼有话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