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玉童贺“六一”

 

为庆祝六一儿童节而作,祝各位读者朋友儿童节快乐,童心永驻,童趣常在!...



历代玉雕童子的鉴定
丁哲


中国古代玉器中,有为数不少的以儿童形象(作品所描绘的多为男童)为主要造型、纹饰的作品。

一、商代

孩童题材之玉器,迄今所知,最早见于河南安阳刘家庄商代晚期墓葬:高1.99厘米,绿松石质,为圆雕男童状,人物张嘴眯眼,鼻梁凸起,两手弯曲上举至肩膀,腹部略鼓,左腿平伸,右腿盘曲与左腿之下,从头顶至裆下贯有一对钻孔道。

二、春秋战国

西周时期的考古资料中尚未见到玉雕童子。及至春秋战国时期,童子题材玉雕复又零星出现。河南固始侯古堆1号墓出土一件玉童子:高2.5厘米,青玉质,圆脸,头梳双髻,双手交置于腹前,作跽坐状 ,由头顶中部纵钻一穿直至两胫骨之间,以供穿系。

河南洛阳小屯村战国墓曾出有两件童子骑兽形玉器:其一,高3.1、长3.3、宽1.4厘米,白玉质,孩童圆脸尖颌,鼻梁隆起,小口微张,双耳蜷曲,头梳双髻,骑于兽身上,双手前伸执兽耳,自玉童头顶至虎腹纵钻一个穿孔。另一,尺寸略小,质地、造型大致相同。





   三、五代

此后虽历数朝、经千余年,人物造型之玉器屡见不鲜,但严格意义上的玉雕童子却未出现。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中出土一件五代时期玉童子,已初步具备中古、近古时期玉雕童子的风格,可以视作商周时期与宋元时期之间过渡时期的标准器。高9.5厘米,青白玉,片雕,童子立于浮云之上,头大后脑突出,插银钗,上半身向右倾斜,双手扶腰,外套右衽半臂衫,腰部系带,以“*”纹和平行斜线纹为衣纹,裤管琢网格纹,足蹬靴。

四、宋代

有宋一代,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玉器开始倾向于世俗化、商品化,有关童子题材的玉器复又大量出现。本期玉雕童子以持荷题材最为常见,其次亦有作骑鹿、行走、攀枝、舞蹈、抱球形者。关于其骤然增多的另一原因,应与宋代宗教传说和生活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吴自牧《梦梁录·七夕》有记:“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和罗之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时亦曾言之:“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竟夸艳丽。”此处所言摩和罗(磨喝乐),是佛经中的梵文译音。据《于阗国授记》、《大唐西域记》等书记载,其是释迦在俗之子,后跟随出家作沙弥,为佛教沙弥之始,后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是变化之身,常在人间。由于磨喝乐深受世人喜爱,所以人们把他塑成了孩童形象,而且在“七夕”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儿童们还要手持荷花,摩仿磨喝乐之状。这些造型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且深受当时广大市民的喜爱的玉雕童子便由此源起。

综观考古出土资料,结合馆藏传世玉雕童子之实例,可发现宋代玉雕童子具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头部:后脑凸出;发式主要为桃形状与左右分发,发丝线条刻划整齐细密;五官刻划简单,多作“八字眉”,直管形鼻或勾状鼻,樱桃小口,眼眶多由上下两条弧线构成,内部垂直刻两条阴线表现眼珠,减地隐起环形耳朵仅露一只。雕刻技法娴熟,造型富有生气,琢纹精细。

身体:多身着对襟短褂,下穿宽大直筒裤,衣服上一般琢有“*”纹、网格纹等。足部多一前一后,如舞蹈状,手多作握拳状。头顶至裆下多对钻有一通天孔。

莲花:童子所持莲花,或高过头顶,或与头持平。莲花的花心较大,花瓣肥厚饱满,紧裹花心,花瓣层次少,有的在花瓣上以数道阴刻线点缀。莲叶造型不太圆,较厚实,边缘向内微凹,呈连弧式齿状。代表叶脉的阴刻直线从圆中心向外呈伞状放射,叶脉细而长,莲茎弯曲流畅,莲叶背面的纽头较大。



















   五、金代

   金代玉雕童子五官、体型大致接近同期宋代之风格,但融入了很多女真民族的特色,常作架鹘之态,鹘即隼,又称海东青,是女真族用于助猎的猛禽。此期童子脸型略长,头戴方帽或浮雕发髻,发髻有一、二、三个之别,表面通常简省发丝。在服饰上亦区别于宋代,多为对襟窄袖长袍,系腰带,衣服表面光素无装饰。









六、元代

   元代玉雕头大略显方,脑门多凸起一小髻。童子开脸用一条粗阴线勾勒出五官。眼睛中间多了一条阴刻横线为眼线。粗阔阴线勾勒,外眉,眼、鼻、口线条相连。鼻呈三角形,鼻梁上窄下宽,鼻侧阴线一般止于鼻翼,不到口角。鼻翼下部阴刻一短横线表示口唇。耳作块状凸起,表面横切一道宽深横线。童子衣服主要有长袖圆领短衣、长袖对襟长衣,衣褶线粗深,刻画缺乏规律感。童子所持之物,多为荷花、荷叶,但通常二者不共存;且荷叶安置在脑后或肩侧,枝梗作横卧状,荷叶与头持平。

















七、明代

   明代童子题材的玉器亦较为常见,形式除宋代传统以来多见的圆雕器外,玉质器皿以及带饰之表面也往往可以见到浮雕或镂雕的孩童形象。

本期玉雕上的童子形象有如下特征:头大身短,比例失调。口部与鼻部皆大而明显,其中鼻多琢成蒜头状,而口常作弧线形。头顶以桃形发式居多,亦流行光头造型。衣着由宋代的对襟窄袖短褂变为宽袖斜襟的袍服。童子之造型简率,以写意为主,不具宋代者之近景效果。雕工粗糙,不拘小节,纹痕粗深、软滞,刀法无力,有失挺劲,远不及宋代者。





























八、清代

     清代的玉器上的孩童形象自明朝以来得到了很大发展,不仅数量显著增多,且形式更加丰富。除之前流行的单个成器的圆雕作品和器物上之婴戏纹外,又出现童子与象或牛等吉祥之物复合成一器的摆设玉雕,两童子作杯之双耳者,有以镂雕形态作大型玉雕之辅助装饰者,总之器类丰富,层出不穷。

本期玉雕童子在雕工、形制上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雕工多细腻,一丝不苟,线刻、圆雕、镂雕多种技法结合,打磨光润,不露刀痕及棱角,此为与前朝之显著不同;选材亦严格,多以白玉籽料为型,洁白无瑕,细柔光润,擅长在器表局部留下玉皮作为巧雕之装饰。

童子之造型趋于写实,体态较为匀称,不及明代头大。头上的发型以双髻式常见,亦有平直短发者;面部较为写实,立体感较强,五官布局紧凑,鼻部经两侧减地而凸出鼻梁,鼻头圆凸呈蒜头形,上下唇皆琢出,颧骨较高。衣着与明代相近,仍为宽袖束腰长袍,下身穿宽肥长裤,表面多无纹饰,衣褶痕仍为粗深,但褶痕较之明代者顺畅、圆润。整体而言,清代玉雕童子,雕琢精美,用料讲究,玉童造型写实,立体感较强。




















    关注 古玉鉴定秘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