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罗塔廖夫的手风琴曲《儿童组曲》的创作特点

 

弗拉季斯拉夫·安德列耶维奇·佐罗塔廖夫是20世纪杰出的俄罗斯手风琴家和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儿童组曲》以优美的旋律、独特的手法、形象的描绘成为近现代手风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同时也将这一体裁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弗拉季斯拉夫·安德列耶维奇·佐罗塔廖夫( Владислав Андреевич Золотарев,1942–1975)是20世纪杰出的俄罗斯手风琴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在世界手风琴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他创新了手风琴艺术的理念,极大地丰富了手风琴的演奏技术和表现功能,将手风琴艺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他的代表作《儿童组曲》以优美的旋律、独特的手法、形象的描绘成为近现代手风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同时也将这一体裁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手风琴曲《儿童组曲》一共分为六组,由31首乐曲组成,历时7年完成。其中,第一组创作于1968年,有5首乐曲;第二组创作于1969年,有7首乐曲;第三组创作于1970年,有4首乐曲;第四组创作于1974年,有5首乐曲;第五组创作于1974年,有5首乐曲;第六组创作于1974年,有5首乐曲。除第三组的4首外,其余各首乐曲都有标题。每一首乐曲都是一个微型音乐故事,包含不同的情感和想象。整部作品的前四组突出现实中的想象,表现出强烈的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后两组则更多地表现了悲伤忧郁的心情。一、创作风格
作为20世纪的作曲家,佐罗塔廖夫创作的作品必然会受到20世纪新音乐风格的影响。在《儿童组曲》这部作品中,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民族主义、简约主义以及新浪漫主义等音乐风格都有所体现。
1、表现主义风格。这种音乐风格在《儿童组曲》中运用并不多,只是在第六组的第5首乐曲中展示得最为突出。佐罗塔廖夫用此形式零碎、急剧跳动性、极端力度变化、不协和、不悦耳的特殊音响,结合表现主义音乐善于描述紧张、恐惧内容的特点恰到好处地描绘出儿童五彩斑斓的梦境。另一方面,这首乐曲比较注重感情表现,以传统和声为基础,音乐旋律即使是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也能辨别出调性的存在,这些也正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新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在整部《儿童组曲》的最后一首乐曲,不经意地包含了两种音乐风格,这既给了作品一个完满的结局,又是整部作品的亮点。
2、新古典主义风格。整体均衡、节奏匀称、配器清晰、调性明确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增强了作品的可欣赏性。整部《儿童组曲》最大的特点是:除第二组的第5首、第三组的第2首、第四组的第2首与第3首外,每一首乐曲都有匀称而严格的节奏;此外,绝大部分乐曲都有明确而单一的调性、规整而小型的结构、清晰而单纯的和声配置。人们甚至可以感觉到乐句进行中的半终止与终止、完全终止、回归主音等一些传统和声效果,使整部作品在现代中孕育出了古典的美。
3、民族主义风格。20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风格更加注重对新风格的创造与新形式的挖掘。佐罗塔廖夫作为一名俄罗斯作曲家,其作品的创作素材必然离不开对本民族音乐的汲取。这部《儿童组曲》的乐曲大部分选材于传统的俄罗斯民歌、舞曲和进行曲,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整部作品以传统音调为主题,以俄罗斯独特的旋律为基础,例如具有俄罗斯伤感风格的四度六度跳进、音阶走向等等,并结合作曲家独特的创作手法,展现出区别于传统的现代派俄罗斯风格。
4、简约主义风格。限制的音高和节奏材料、重复手法、固定低音、固定律动、固定和声、长时值——这些简约主义音乐风格特征在佐罗塔廖夫的《儿童组曲》中运用较多。例如:作品中几乎每一首乐曲的发展都采用了重复手法;第四组的第4首中低音旋律支持了整首乐曲;第六组的第1首中全音符持续整小节的现象多达15小节,占了全曲的三分之一;风箱不断开合这种不变的律动保持整首乐曲的现象在第一组的第3首、第六组的第5首中都有所体现。可以说,佐罗塔廖夫《儿童组曲》的创作是运用最简练的材料表达了最丰富的情感。二、创作手法
佐罗塔廖夫对新音乐风格的理解,使其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必然出现相应的风格特征。由于受到题材与体裁的限制,佐罗塔廖夫也使用了一些恰当的创作手法来表现儿童的纯真与活泼。
1、简单的曲式结构。《儿童组曲》的每一首乐曲都采用了简单的曲式结构:绝大部分为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还有一些是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与简单的一段式结构,少数乐曲呈不带再现的二、三段式结构,如第五组的第4首是不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第六组的第2首是不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等。这种较为简单的曲式结构的应用,使作品显得直观明了,适于表现孩子单纯的乐思。
2、小型的乐曲规模。主要体现在每一首的小节数上:在《儿童组曲》的31首乐曲中,小节数超过100的只有4首,是第二组的第6首和第7首、第六组的第2首和第5首;最少的只有5小节,是第二组的第3首;在第四组的第3首中,由于没有标记节拍,使三拍子感觉的作品只表现在一小节中。但无论规模再小,每一首乐曲都能表达出完整的涵义。例如:第三组中的第2首是佐罗塔廖夫受到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作影响创作的,虽然全曲只有15小节,但其形象性的旋律描绘让人们很容易感觉到对话诗一般的情景。
3、重复的旋律发展。在整部《儿童组曲》中,除第三组的第2首乐曲外,在每一首乐曲里小到乐节、乐句之间,大到乐段、全曲之间,旋律的发展都采用了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而且有些乐曲还表现出了重复发展的极限——整个乐曲都有固定的低音或旋律保持音,如第三组中第3首的旋律保持音、第四组中第4首的固定低音等。虽然这种手法的运用降低了演奏者的演奏难度,但要充分表现出单纯旋律中孕育的情思也并非易事。
4、单一的调性布局。在《儿童组曲》31首乐曲中,调性明确的有25首,调性单一的有16首,而且在有转调的乐曲中以近关系转调为主,如第一组的第2首中由a小调转入e小调,第六组的第1首中由b小调转入B大调等。这些都体现出作曲家在调性使用上的单纯性,这种单纯性也正是题材需要的——单纯的音乐主题在单纯的调性中单纯的发展,为的是表现孩子们的纯真。三、创作个性
佐罗塔廖夫对近现代手风琴演奏方式的突破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种演奏方式的突破必然带来音响效果的与众不同。在《儿童组曲》这部作品中,这种创作的个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变音器与风箱的使用上。另一方面,情绪在作品中的表现更赋予了作品人性化的风格特点。
变音器的频繁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巴扬琴的下颚变音器使演奏者在不中断旋律进行的情况下自由地变换音色,更是达到了作品的完整统一。在这部作品中,有近一半的乐曲用到了变音器的变换。有一些更是频繁的变换,如在第一组的第5首中,变音器的频繁转换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强弱对比,表现出儿童顽皮的天性;在第六组的第5首中,这种变音器的频繁转换主要是用音色上的变化来刻画儿童各异内容的梦境。
风箱的特殊用法是佐罗塔廖夫作品的突出风格。在《儿童组曲》中,风箱的开合或抖动在4首乐曲中出现,整首乐曲使用开合或抖动风箱的有3首。其中,第一组的第3首和第六组的第2首速度适中,情绪欢快;第六组的第5首以急速进行,气氛紧张;而在第一组的第5首中模仿拉锯似的风箱开合,这一局部使用则表现出孩子们顽皮的一面。用这种特殊的演奏方式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情绪,并产生了特殊的音响效果。虽然只在作品的个别乐曲中运用,却是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
“情绪变化在作品中的体现”这一现象在各时期的作品中并不少见,但在《儿童组曲》这部作品中,由于前四组突出表现强烈的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后两组表现悲伤忧郁的心情,使作曲家在创作手法上有了明显的不同。在前四组中,活泼欢快的情绪以适中的速度、单纯的旋律、形象的模仿表现出来;而在后两组中,作曲家更多地运用了复调手法、速度变化以及情绪对比,以此来表达悲伤忧郁的情绪。因此在整部作品中,既有儿童的欢快顽皮,又包含悲伤期待,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作品的人性化特点”,即作品运用变化的音符形象地描绘出孩子的天性,使作品的体裁达到最大程度的表现,题材得到最深刻的描述。在《儿童组曲》中,人们可以在第二组的第6首中感觉到玩偶的华尔兹场面;在第三组的第2首中感受到对话诗一般的情景;在第四组的第4首中感受到像时钟一样的滴答滴的声音;在第六组的第2首中感受到孩子们天真的步伐等等。而每一首的标题既是演奏提示与情绪暗示,更是作品场景的描绘,这种孩子般语言的描绘无不显示出作曲家赋予作品的一种人性化风格,儿童的天性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注 广东省乐器协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