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 这3篇作文为什么是一类卷?阅卷师为你打分、点评!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本文为中考篇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松郡棉布,衣被天下”。

孩提时,棉被上绣着的这句话倏地闯入眼帘,闯入心中。那时懵懂的我努力尝试着读懂这句话,不止一次,我怀着满腹疑问去问父母、问老师,他们淡然一笑:“将来你会读懂的。”

再次与它相逢是在刺绣馆里。灯火幽暗,白色屏风上绣着一幅江畔苇丛图。“春来江水绿如蓝”,深深浅浅的细线,一面被簇簇浪花染得雪白,一面又将丝丝缕缕的苇草清晰勾勒出来。青青苇丛间,跃起一只雀儿,黄喙微张,似在怡然地轻歌曼舞。它羽翼丰满,细看,每一片青羽上又缠绕着无数密密匝匝的细线,泛起层层柔光温润着我的心田。旁边,又是这句熟悉的话语。芦花飘香,芦苇荡漾,这句话诠释了江水云烟的柔情吗?我艰难地猜度着,“天下”之味,岂是“眼前”之景能囊括的?看来,这种解读不够深刻。

渐渐长大,我读到了余秋雨《山居笔记》中黄道婆的故事,对刺绣艺术也有了新一层的了解。然而,“以衣被掌天下”的这份从容气魄,无论我怎样设身处地地尝试还原,仍无法参透其中的奥秘。我决定再前往一次刺绣馆品味。

这回,我来到了荷包专柜。不盈一寸半的荷包上,花蕾绣得缤纷。碧色布帛,浮起一朵白莲。胭脂色的细线,纵横穿插。微风拂来,荡开道道水纹,而那莲叶下,还影影绰绰地游着几条锦鲤,金黄、桔黄的鳞片彼此交叠。荷包迷蒙的画面两侧,再挂上一绺流苏,串上几颗璎珞,仿佛听得江南细雨敲荷叶的“叮叮咚咚”声。

我惊异于刺绣能将转瞬即逝的自然之美刺上布匹,化作诗情画意的永恒。望久了,我渐渐能还原这位女子坐在绣台前微笑的愁容,一如千百年来所有的闺中女子一般。

我也做了一回绣娘:铺开毡布,执起银针,将脉脉斜晖穿过针孔。抵住毡布,针尖微刺,利落一插,望着散乱的细线慢慢收紧、定形。绣久了,虽然腰酸、口渴,却浑然不觉,早已沉醉其中。这句话的含义,终于呈现在了眼前。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读懂它,它背后蕴藏的,是源源不断的文化洪流。温暖的中华刺绣文化给予了我宁静的力量。我尝试体会《外婆的手纹》中“外婆”可能有的心境,在绣艺的缓慢优雅中寻寻觅觅,古老的绣纹,静士的谈笑,如游丝一般合拢来,绾在一齐,沉下一片安详宁静。

“松郡棉布,衣被天下”。中华文化的脚印里,终于也汇入了我的一步、一步……

【等第】A类

【赋分】58  (中心和材料24分;语言24分;思路结构10分)

【阅卷老师的话】

鉴于当代学生的生活背景,把眼光投射到传统文化往往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陋,即使有真切理解,清晰而自然地进行情感表达进而彰显工艺民俗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气质,也是极为不易的。此文恰恰在这两点上表现出了小作者的语言功底。其一,由刺绣工艺形式之美探寻出刺绣者身上散发的宁静的力量,主旨挖掘上具有一定深度。父母老师淡然而笑,“以衣被掌天下”的从容气魄,隐隐地透露出那一代人的特质。如果说这是看到听到的,那么小作者“抵住毡布,针尖微刺,利落一插,望着散乱的细线慢慢收紧、定形”,则是亲身体验到了神思方运的心境。其二,情感表达紧扣题目中的“不止一次”,意脉清晰而流畅。孩提时满腹疑问,问旁人而不得其解;再次与它相逢,关注到了绣品的形式之美,艰难猜度,感觉难以与“天下”二字相符;渐渐长大,受到余秋雨《山居笔记》的启发,从江南诗画的荷包中,感受到绣品之美,更感受到刺绣女子的恬静平和;继而穿针引线,在心无旁骛的刺绣中感受到宁静的力量,通过引线的举动完成了由理解感悟到体验传承的升华。此外,文中几处对绣品的描写笔法细腻,画面特点与主旨相得益彰。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在珠光宝气映得耀眼的上海滩,穿梭着无数条颇有灵气的街道。思南路的阴翳梧桐,霞飞路的从容风情……我无数次地在这些街道上行走,不止一次,我想努力尝试挖掘它们背后的美丽故事。

我的脚步驻足于巨鹿路,历史的沉浮,时间长河如丝绸般流淌,带给它无限的沧桑。我看见在梧桐树荫下,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爷爷在耐心地制作糖画,记忆仿佛渐渐唤醒。那时候我总是缠着奶奶买糖画。眼前的他在车来车往中显得毫不起眼,棕褐色的糖块在阳光的照耀下清澈动人。他年纪那样大了,却依然坚守着这样一份并不能为他带来很多收益的工作,竭力保护着这近乎失传的民间工艺,那缤纷灿烂的传统文化。

我转身离开,回眸那路牌还有专心致志的他,我似乎感觉有一种精神在我心间深深镌刻。

我的脚步再次流连于瑞金路。清晨的街道被阳光镀了一层耀眼的金,这是我无数次走过的路。“豆腐浆,油条嘞!”循着叫卖声,我悄然走去。哈!是好久不见的张师傅。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他的脸颊。他见到我很是高兴。他翻滚着油锅中的油条,金灿灿的它们在油锅中欢快地唱着歌。“张师傅,你还是每天这样做啊!”“那是当然啊,小鬼头老久不见长高了伐!”他又一次露出了招牌笑容,那笑在油烟中似乎也变得油光闪闪的,脸颊上流淌着汗水的他热情地招呼每一个前往早点摊的客人,一如五年前。我的胃间流淌着香浓的豆浆伴随着张师傅朴实醇厚的笑。

时光的沉浮并没有褪去张师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依旧坚持着用笑容面对生活,用勤恳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沿途中,我还看见了那些用DIY手工制品点缀的文艺书店,那些热血沸腾的大学生用创意拼接的作品,他们的肩上无一例外扛着生活的重担也是沉甸甸的梦想!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寻找城市精神。寻寻觅觅,我终于知道,我看见的是一条路,更是一群人。他们执着于温暖的细节,追寻想要的生活,担当这里的责任,坚守传统的文化。

沿途风景我看见的是坚持啊。他们用手打理的决不是属于自己的乌托邦,而是这座城市的美丽风情,是值得去爱的生活!

夕阳西下,多美的城!

【等第】A类

【赋分】56 (中心和材料23分;语言23分;思路结构10分)

【阅卷老师的话】

这是一篇非常具有时代感的文章,探寻的是城市精神,立意深度、行文视角都显得大气而昂扬。作者把目光投向了三类人:在物化的社会大潮中坚守民族工艺的糖画老人、用勤恳的劳作追求美好生活的早餐店张师傅、肩负生活的重担和梦想的创业大学生,较以往关注城市弱势群体而言,显得更为多元丰富,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虽然笔墨不多,却投射出“坚守、传承”“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使得抽象的精神落脚到具体的人和事,为城市精神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很多考生把目光聚焦到亲情、学习、成长困境的时候,这样的眼光和视角,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也正因此,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终究是缺少生活阅历的充盈,使得标题中“尝试”二字在文中体现得不够明显。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泉冷凄清,琴声如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琴声,犹如一眼泉水,汩汩不绝,而又清澈空明。放下了琴弓,我回首过去那一次次的努力尝试,回味着坚持中的快乐。

当年教我二胡的是一位老先生。他那有些沧桑的脸上散布着几道沟壑。那幽邃的双眼,犹如一口古井,闪烁着清澈的光芒。初学时,一切都水到渠成。然而当他教我《二泉映月》时,我开始力不从心了。一时间,我心灰意冷,有些意兴阑珊了。

那日,先生坐在古寺中,四周鲜花盛开,春意盎然。他一手执着琴,一手勾持着弓,屏息,凝神,缓缓推弓。琴筒鼓动着,奏出那柔中带刚、凄美哀绝的《二泉映月》。一曲终了,他缓吐声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于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坚守信念,努力尝试,你终能迎得那一树花开。”

先生的话宛如一泓清泉,滋润着我干涸的信念。当初出于对二胡的热爱而推动琴弓,如今怎能因为一时的不顺而放弃最初的梦想呢?努力尝试,用心去感悟,我定能奏出乐曲的神韵。

振作起了精神,身上的消极之感早已烟消云散。练琴时,我开始用心去感悟,用情去演绎音乐。春天,鸟语花香,我迎着春风,灵巧的左手切换着把位,用心灵感悟指尖的技法;夏日,我静坐拉琴,任由汗水从脸庞滴落,只沉浸于自己的音乐中;秋天,我闭目倾听,感受阿炳一生所受的辛酸苦痛,与之共鸣;冬日,我无畏严寒,忍住指尖的胀痛,傲然推动琴弓。一年四季,我努力尝试,坚持练习,只为我所钟爱的乐器。

一个晨雾弥漫的清晨,我静坐在竹凳上,缓缓推弓。琴声徐缓而低沉,连贯而柔和。渐渐,又变得激动昂扬,却是阿炳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忽然,琴声变得更疾了,俨然到了高潮。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昂扬的琴声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尾声,而又意犹未尽。终于,我奏出了乐曲的神韵。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在汗水中,我感受了二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与阿炳那愤恨不甘之情相共鸣,也采撷了披荆斩棘后的成功。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我坐在窗边,静静回味着那过去一次次的努力尝试。清凉的夜风中,我满意地笑了。

【等第】A

【赋分】55 (中心和材料23分;语言23分;思路结构9分)

【阅卷老师的话】

本文以学习二胡为题材,抒写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努力下,感受与民族音乐心灵、感情的共鸣,感受到中华传统艺术带给人的启迪。从素材选择上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巧妙的是,文章并没有将尝试的结果和感悟定位在老生常谈的“坚持不懈”等,而是定位在享受“二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神韵”,收获的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由生活体验升华为精神成长。文章以“在汗水中,我感受了二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与阿炳那愤恨不甘之情相共鸣,也采撷了披荆斩棘后的成功”结尾,达到了很好的谋篇立意的效果。结构上,先抑后扬,形成跌宕起伏之势。略显遗憾的是,对于尝试过程,缺乏逐层深入的记叙,题目中“不止一次”在文中没有很好地体现。
本文中的作文和点评摘自《中文自修》2016年5月刊(有大量删减)


ID:fx31261119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复迅学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