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是我们一直错信了友情?

 

友谊的小船这么容易翻?...

京师心理

大学堂





前段时间有一部剧很火,它叫《欢乐颂》。你也许也被剧中那五个女孩之间的友情所打动,这五个有着不同身份、职业、家庭背景的女孩在欢乐颂小区相遇、相识、相交。我们看到,安迪帮曲筱筱梳理资料,樊大姐为邱莹莹砸了渣男的家,曲筱筱着急忙慌地去营救被抓进派出所的樊大姐……她们在工作上互相点醒,在感情上互相取暖,这样的友情着实令人欣羡。
同样在前段时间,有一个段子火爆了微博与朋友圈,来自于漫画作家喃东尼最开始创作的“友谊的小船”。“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其实就是两个朋友之间,委婉地说出:“哼,我不想跟你玩了!”友谊的脆弱、经不起考验的“残酷现实”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 ◆
难道是我们一直错信了友情?
无论是在电视剧、电影中还是在我们的印象里,“朋友”似乎都是一种“两厢情愿”的关系。虽然也有诸如“狐朋狗友”这类坏名声的存在,但我们都愿意相信并且也认为,我们所认为的朋友也会把我们当朋友。
然而,最近美国特拉维夫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你的朋友中,或许仅仅只有一半会同样把你当做朋友。人们似乎并不擅长于判断谁是自己真正的朋友。在判断友情双向性上的这种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与他人之间建立合作的能力。仅仅依靠个人的本能与直觉去判断友情是否两厢情愿,其实并不可靠,所以研究者想找到一种能够客观衡量友情关系与质量的方法。
 
研究者招募了选修同一门课程的84名大学生作为实验的参与者,每个人都需要对实验中的其他83名参与者逐一进行友谊的打分。比如“打0分”代表“我并不认识这个人”,“打3分”代表“他/她是我的朋友”,而“打5分”代表“他/她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此外,每个人也需要去“预测”其他83名参与者会给自己打什么样的分数。研究者认为,当双方对彼此友谊的打分都不少于3分时,这段友情就属于“两厢情愿“的友情;而当只有一方给的分数不少于三分时,这样的友情就是“一厢情愿”的。
我并不认识你呀……



你是我的朋友~





研究结果表明,94%的参与者对于“友情分数的相互性”抱有很高的期待。也就是说,有94%的参与者都相信,自己给了很高友谊分数的这个人,也会给自己很高的分数。然而,研究中有将近一半的友情联结都是“一厢情愿”的。

研究者推测,这种现象可能与当今社会中人们对社会地位和权利的崇尚有关。在很多“一厢情愿”的友情中,人们想要表现出和那些高社会地位的人有交情,但是那些高社会地位的人却不会把他们列入自己的朋友名单里。其他的研究也表明,一些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群体所拥有的“两厢情愿”的友情数量,会远远少于其他社会群体,可能反映了一种明显的社会分级现象(当然这还需要后续研究来证实)。
通常我们会认为,那些看起来有更多朋友、常常混迹于交际圈的人,应该是更有影响力的人。然而事实上,在真正需要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时,他们或许不会表现得比一般人更好。比如《欢乐颂》里的樊大姐,在交际场中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但是在樊大姐的父亲动手术需要钱,她一次又一次拨打着那些在酒桌上认识的、看起来很熟络的“老板”、“老总”们的电话时,却没有人愿意施以援手。或许这个研究的结果可以提供一定的解释:在“樊大姐们”的人脉网络中,大部分都是“一厢情愿”的,对方并没有把他们当做真正的朋友。

其实,这个研究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应用。比如,在一个人的戒烟过程中,吸烟者和他的朋友之间的友谊是否是“两厢情愿”的,会影响到吸烟者能否成功戒烟的结果。当深入理解了这一点,相关的公司或社会机构就能够改进他们的策略以及干预方式了——让与吸烟者拥有双向友情的人参与进来,利用双向友情中同伴的较强影响力来帮助吸烟者成功戒烟。
 ◆ ◆
怎样辨别“一厢情愿”和“两厢情愿”的友情呢?


研究者认为,有两个因素能够预测友情的双向性——社会嵌入性(Social Embeddedness) 和社会中心性(Social Centrality)

社会嵌入性就是指,两个人的朋友圈的重叠部分,可以使用双方拥有的共同朋友的数量来表示。对比“一厢情愿”的友情,在“两厢情愿”的友情中,双方所拥有的平均共同朋友的数量更多。当你们的朋友圈的重合越多,就能够一起分享更多的话题,你们之间的友情也更有可能是“两厢情愿”的。

社会中心性是指,两个人社会地位的差异。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在“一厢情愿”的友谊中,往往是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将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视为朋友,并可能带有特定的目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这样的结论。虽然在两个社会地位差距悬殊的人之间,也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友情,但从普遍规律来看,两个社会地位差距较小的人之间,才更有可能存在双向的友情。
总之,在“两厢情愿”的友情中,人际联结是双向的,角色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愿你能拥有更多“两厢情愿”的友情
并且在这段关系中
尽情享受彼此的付出与收获




参考文献

[1]Abdullah Almaatouq, Laura Radaelli, Alex Pentland, Erez Shmueli. Are You Your Friends’ Friend? Poor Perception of Friendship Ties Limits the Ability to Promote Behavioral Change. PLOS ONE, 2016; 11 (3): e0151588 DOI: 10.1371/journal.pone.0151588

编译 | 刘玺

编辑 | 959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测验 | 催眠 | 星座 | 失恋 | 双性化 | 同性恋 | 男女友情
学霸 | 单身 | 熊孩子 | 女博士 | 老年人
假期 | 双十一 | 职业生涯 | 北极研究
听觉 | 视觉 | 记忆 | 睡眠 | 痴呆
精神分裂症 | 抑郁症 | 自杀


    关注 京师心理大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