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会议|影视创意人才的培养与从业界角度看待学生作品

 

6月4日早上八点科艺一楼第一报告厅,第三届两岸大学生华语影像联展暨凤凰花季毕业影展的第一项活动——沙龙会议拉...



6月4日早上八点科艺一楼第一报告厅,第三届两岸大学生华语影像联展暨凤凰花季毕业影展的第一项活动——沙龙会议拉开帷幕。

第一场——影视创意人才的培养


会议第一场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阎立峰教授主持,来自浙江传媒大学的鲁连显副教授、台湾铭传大学的倪炎元教授、厦门大学的邹振东教授、台湾艺术大学的丁祈方副教授和所有与会师生一同就“影视创意人才的培养”这一主题展开了交流讨论。

在阎立峰教授对两岸影视发展现状做了简要介绍后,来自两岸四所高校的嘉宾老师结合教学实践经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浙江传媒大学的鲁连显教授:

教授从自己学校上月举办的艺术电影展映周说起,指出影展中的作品的导演等创作者有很多都是非专业的,他们可以拍出这么优秀的作品,那么我们专业学习的优势在哪里?

倪老师直言,影视技术门槛较低,市场的无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院校影视人才的培养确实是个难题,也是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几年对中国大陆来说资本的发展非常快,尤其是网络剧市场,资本大量涌入对传统创作发起挑战。同时创作的切入点和运用的元素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授认为学校影视创意人才的培养关键还是核心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核心、基本技能与市场之间的差距需要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里仔细的摸索。另外大家需要有尽可能大的视野,能看到业界和外界的需要,但学校教育有滞后性,事实上最优秀最尖峰的作品都是来自一线,而如何和学校教育理论结合是值得思考的。但是对于大家来说,技能和眼界是最关键的。

台湾铭传大学的倪炎元教授:

教授首先介绍了台湾传媒学院的广电系本身不是培养电影人才的,是为了广播和电视培养新闻人才的,所以这和艺术学院的电影科系和其他为了培养影视性人才所设置的课程是完全不同的思路。但这两年的趋势是却朝着同样的方向发展,传媒学院所面临的压力更大,很多进入广电系的同学就是为了学拍片子。而这些年像微电影的出现,拍摄的门槛降低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在这种趋势之下我们开始思考学生毕业之后就业竞争力在哪里。同时倪老师直言传媒学院是很费钱的科系,现在产品更新换代又快,这是所有传媒学院都面临的问题。倪老师对这种形势下影视教育的对策是将原来完全偏向广播电视的课程进行改变。最后倪老师和本届凤凰花季影展联系起来,指出数位典藏很重要,保护精致作品应该从现在做起。



厦门大学的邹振东教授:

第三个发言的嘉宾是厦门大学的邹振东教授,邹老师表示自己更想谈一谈影视创意教师的培养,如果老师没有创意那如何培养创意人才,培养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老师。那么影视创意人才可不可以培养,邹老师结合自己之前在厦门卫视做台长推行要求所有员工参与的“创意月”活动的经历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之后邹老师提出了四个改变的建议:“第一,要改变发型。如果连发型都不愿意改变,我很难想象你会有创意。第二,改变你的笑声。笑声最大的人和闷闷发笑的人比较有创意。第三,要改变大堂。传播学院的大堂要和其他学院的大堂都不一样。第四就是要改变课堂,老师的课堂必须要有创意。”在最寻常的地方不一样就是创意,改变在“正东偏五度”。

台湾艺术大学的丁祈方副教授

台湾艺术大学的丁祈方副教授从今天的主题“影视创意人才培养”入手,他表示包含创意和制作之意的“创作”这个词更符合这个主题,激发创意和制作是同时进行的。丁老师结合前三位嘉宾的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现在跨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既要区分又要合作的要求和跨领域人才的培育是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同时丁老师联系流行的“弹幕”解释了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希望产业界的人可以进入到学校来。



在四位嘉宾老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现场的老师同学也进入了讨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或者疑问。来自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老师提出关于专业是什么,跨领域培养的思考,传播现在是互动的过程。现场的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嘉宾老师一一做了详细的回答。

第二场——从业界的角度看学生作品
沙龙会议第二场的主题是“从业界角度看学生作品”,会议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副系主任苏俊斌副教授主持,参加会议讨论的嘉宾有澳门科技大学的章戈浩老师、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助理教授陈斌全老师、台湾政治大学助理教授王亚维老师和长春工业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院长王立君教授。



苏俊斌老师首先从传媒学院大部分的老师都在业界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带来大量业界的知识。而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背景引出今天的主题。



澳门科技大学的章戈浩老师:

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章戈浩老师坦言自己并不是研究电影方面的,曾经做过记者也从事过新媒体。近几年一个新兴源自德国的产业——媒体考古学电影史,主要研究放映机的变化物质转向,包括电影在内的媒体的反思。而我们在做技术性的时候也要考虑到物质性。现在业界和个人的互动越来越有可能性,而像无人机和VR技术在影视中运用,出现了新的可能,我们要创造出业界所没有的作品,把个人灵感和设备结合,让灵感最大化。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陈斌全老师: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陈斌全老师指出台湾学校本身就在讨论如何跟业界“接轨”的问题。学校的同学和在影视专业一线的工作者所能获得的设备器材的更新和使用研发的广度是有差距的,即使资金规模再大绝对是比不上业界,因为学校投资本身绝对会受限。那么在我们自己的定位上如何看待学生作品去跟业界接轨?首先要从创作的本身回馈到作品的集成,产业跟学术两方面合作,而产业的经验视作研究的过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带学生去业界经历获得业界的经验。但对学生会不会变得技术性而非创意性人才,是否会出现操作设备上技术过于精湛,但是故事上比较薄弱的情况值得思考,业界经常会觉得学生作品过于理想性。

希望大家在创作过程中配合业界的需求,因为我们还是要有饭吃。另一方面,也希望学生像种子一样,从小苗成长为树林来改变业界的生态。

台湾政治大学的王亚维老师:

戏剧系毕业的王亚维老师现在台湾政治大学任教,他回想起自己第一个工作是到电视台做导播后来又被调去做节目制作人,王老师一边回忆自己的工作经历一边向大家介绍电视台高层是怎样去做决定的:在电视公司体系里非常看重形式和技术,技术引导形式的成熟。不管是商业、电视产业还是国家,都还是商业本质。社会需要广告,也需要娱乐性。但是现在为了获利节目到一个非常公式化的阶段,保守性与堕落性该如何解决?在这套堕落的模式下,为什么西方还会有创新?如果学校要培养学生进入业界,第一要熟悉游戏规则,变成那个行业里面的专精者。第二要成为创新者,在学校有更多可以创新思考反思的能力,带入到业界中去,在业界继续创新。

长春工业大学王立君教授:

长春工业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院长王立君教授一开始便坦诚地说他本人是数字媒体专业,也没有在业界从业过,算是对业界有要求的那一份子。王老师的关键词落在了市场,市场有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我们要思考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作品,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作品?王老师指出长春工业大学依托工科的优势,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培养人才上较多的运用理工科思维,去繁化简。“我们的定位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围绕影视技术为主线,拍摄、剪辑,平面、三维的技术课程为主,艺术层次的课程为辅。通过作品来培养人才,注重实践能力,大量训练制作,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艺术思维。可以尝试工作室的制度。”



嘉宾发言结束后,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老师与嘉宾进行了研究方法的交流,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老师希望电影不再是形式,而是艺术。西安美术学院和澳门科技大学的同学提出自己对艺术培养的看法,以及对市场和作者的矛盾,学界和业界的标准的疑惑。之后四位嘉宾老师对大家的疑问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最后,苏俊斌老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他认为学生的作品是可以试错的,学生的探索是值得期待的。

这两场沙龙会议不同以往的学术讲座,更多的是交流与互动,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收获很多,引发的思考还值得我们去探究。

图、文/何雯青

编辑/林晓晖

责任编辑/林堃琰

描绘新人新事新传说

叙说家事国事天下事

关注我们

新传说

微信号:Newlegend2014

邮箱:2712978499@qq.com

新浪微博:新传说NewLegend


    关注 新传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