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千年窑烟 海丝瓷韵

 

德化陶瓷【《泉州旅游》】/西方人认识瓷器,首先从远足中国的威尼...



德化陶瓷【《泉州旅游》】/



西方人认识瓷器,首先从远足中国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那部奇妙的回忆录《马可·波罗游记》开始。书里再现了东方的强大、繁荣和财富,详尽地记载了中国瓷器最基本的制作方法。“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即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美且多。”1275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一路行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292年,马可·波罗等六百余人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前去波斯(今伊朗),来到福建泉州。在泉逗留期间,他来到了德化县,书中这样记载,“抵达宏伟秀丽的刺桐城,在晋江支流的地方屹立着迪云州,”并说:“这里除了制造瓷杯和瓷碗碟外,别无其他值得关注的地方。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土,历史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己的儿孙,储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以买到八个瓷杯。”

马可·波罗的记载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元代德化瓷业生产轮廓:一是生产规模大,“磁市甚大”;二是资质优美;三是价格便宜,很受西方人欢迎。游记中所述的当时瓷器的生产方法和炼泥的过程,若不是亲眼所见是难以如此详尽的。《天工开物》“陶埏篇”中详细介绍了烧造瓷器需经过取土、制坯、上釉、装窑等四大道工序,“制瓷之法,先在石矿取一种土,暴之风雨之下三四十年。其土在此时间中成为细土,然后可造上述器皿,上加以色,随意所欲,旋置窑中烧之。先人积土,只有子侄可用……”马可·波罗亲眼所见的那些步骤完全可以分别纳入这四道工序中。

德化陶瓷精于外观,一件件精美的瓷品,我们在欣赏之余,在赞叹它巧夺天工的同时,应该知道,从蛮顽不化的瓷土矿石到灵光四射的手中之物,德化瓷塑从一开始就不非凡。也许当年马可·波罗就曾买过屈斗宫窑烧制的瓷器。不管怎样,当他辗转回到故乡以后,其口述的中国与东方诸国的见闻引起了西方人的强烈兴趣,由此也开启了中欧陶瓷贸易的先河,为欧洲仿制中国瓷器留下了伏笔。

贴士1:

“porcelain”与德化瓷器

在西方,瓷器叫“porcelain”,这个词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是“贝壳”的意思。“Porcelain”这一英文单词与马可·波罗紧密相关。在马可·波罗游历泉州德化之际,精美的德化胎质细密坚致,釉质莹润明亮,呈半透明状,究竟是用什么东西制造而成的?马可·波罗百思不得其解,他见德化瓷器洁白似“贝壳”,便怀疑为“贝壳”粉所造,于是就将德化瓷叫做“贝壳瓷”,并且使用了“Porcelain”这一美如贝壳的别称来命名德化瓷器。正是由于马可·波罗的命名,“Porcelain”正式成为瓷器的英文单词。

德化制瓷历史悠久,早在烧造印纹陶器的新石器时代,德化即开始生产和使用陶瓷,唐代后期,德化美湖、泗滨一带制瓷业已开始发展,唐末至五代,三班颜化采编著了陶瓷专著《陶业法》、绘制《梅岭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陶瓷的专著。

北宋时代德化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窑场,其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制和胎接成型的技术,生产出了白度高的莲花纹碗、刻花大瓷盘、印花浮雕盒等产品。到南宋时,瓷窑烧制技术又有新发展,烧制的白瓷,器型大、胎体薄。宋末,屈斗宫分室龙窑问世。元初,德化瓷窑有了很大的改进,出现了一种介于龙窑和阶级窑之间,较易控制烧成火焰的“鸡笼窑”,开始改变宋初以来所使用的还原烧成技术而进入到采用氧化烧成的新技术阶段。

贴士2:

宋时,以德化太平宫窑场、佳春岭窑场等为代表的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白瓷,器形以碗、盘、杯、碟、瓶、罐、壶、盒、洗、花瓶为主,并有少量黑釉茶碗等。装饰方法以刻花、划花和印花为主,于瓷器表面饰以莲瓣、牡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以及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等纹饰,在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都有发现。南宋嘉定十六年,日本加藤四郎来到德化学习制瓷技术,回国后依法烧制陶瓷,并称其建造的窑炉为“德化窑”。
明朝是德化瓷大量销往欧洲的全盛时期,象牙白创制成功,把德化瓷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峰。独树一帜的象牙白瓷,素雅淡静,在白色中微闪黄色犹如凝脂,似白玉,隐约呈现肉红色(即“孩儿红”)。郑和下西洋时,德化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出口商品,如凝脂似冻玉的“象牙白”征服了大洋彼岸的欧洲人,他们称赞它是“国际瓷坛上的明珠”,并用“中国白”来命名它。明朝成化六年(1470年),意大利威尼斯人依德化制瓷法开始试制瓷器。明中叶,德化阶级窑技术传到日本等国家,日本学者因此称之为“串窑的始祖”。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德化盖德济山庵的象牙白瓷香炉辗转流落到国外,后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成为英国最早的“中国白”纪年瓷器收藏品。明朝万历年间,著名瓷雕艺术大师何朝宗创作的瓷雕观音、如来、达摩、罗汉等作品,远销日本、法国、英国、埃及等国家和东南亚地区。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德化窑瓷器从福州、泉州、漳州、厦门港口转运台湾赤嵌港,再由荷兰东印度公司销往世界各地。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由福州输往日本的中国瓷器有2.7万件,大多数为德化窑瓷器。

贴士3:

“中国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称赞德化瓷为‘中国白’,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欧洲皇室和贵族还把德化瓷作为奢侈品和艺术品收藏,视为世界上最理想、细腻而又美丽的陶瓷。

清朝,主打生产青花瓷,大量生产欧洲国家来样定制的西洋风情十足的系列瓷雕,德化当地人中涌现了不少靠经销瓷器致富的“瓷商”。康熙至乾隆年间,法国的圣科得、钱蒂雷瓷器工厂仿制中国德化窑白釉瓷和孔雀绿釉瓷;德国麦森瓷厂仿制德化白瓷,英国伦敦切尔西瓷厂、博屋瓷器工厂仿制德化窑“中国白”瓷器等等。,西方国家掀起一场仿制德化瓷器的热潮。乾隆四十五年,在爱尔兰被芝特拉思发现了欧洲第一枚德化瓷印章。乾隆五十一年,纽约“中国皇后”号轮船从中国返航时,装载德化窑瓷塑观音、瓷宝塔和青花容器等瓷器。乾隆年间(1736—1795年),德化全县从事陶瓷业人数2.7万余人,占全县人口总数四分之一。道光三十年,英国人埃德蒙·格蒂研究德化瓷印章的专著《关于爱尔兰发现的中国印章》在贝尔法斯特出版,这是欧洲研究德化瓷的第一本著作。咸丰三年(1853年),南非卓湾打捞出水的海底沉船上,发现元代德化窑白釉瓷,后存大英博物馆。



民国时期,德化陶瓷业虽然走下坡路,但仍然一枝独秀。民国元年(1912年),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大量11—15世纪的德化窑瓷器。民国4年,德化宝美村瓷塑艺人苏学金手塑瓷梅花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国际金奖。民国7年,日本真井美津到德化考察,并发表文章介绍德化瓷的优良产品和艺术。民国19年,德化著名瓷雕艺人许友义为仙游龙纪寺精心雕制“五百罗汉”瓷雕。民国24年,德化创办第一所福建省省立德化陶瓷职业学校。民国27年,德化从德国购买练泥机1台。民国28年,美国商人向德化实验瓷场订制“花木兰从军”瓷像100尊。民国30年,日本学者上田恭辅在《支那古陶瓷的手引》一书中称:德化白瓷“可称为中国古今独一无二的优秀作品”,“以光滑度来说可称为天下第一”。

德化的瓷业,烧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堪称壮观。目前,全县已发现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窑址达238处,全县18个乡镇都有古窑址分布,其中“屈斗宫古窑址”于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6年被国家列入“十一五”期间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德化瓷烧制技艺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始建于175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阅览室,不仅保留着卡尔·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座位,而且陈列着几尊曾让马克思研究过的德化白瓷佛像。为何这些用手工创作出来的德化白瓷佛像作品会引起马克思的兴趣与研究呢?



其实,地处中国沿海地区的德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地方之一,手工作坊众多,民间贸易频繁,从宋元时期就开始出口陶瓷。自德化白瓷从输入欧洲始,便虏获了王公贵族乃至庶民百姓的“芳心”。大英博物馆从1753年建馆起就开始收藏德化白瓷,至今藏品已达2000件之多。1850年6月,马克思获得了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证,成了这里的常客,他的后半生大多时间几乎都在大英博物馆里,专注于以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背景,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现象进行研究。当马克思在阅览室看到精美陶瓷作品时,激发了他研究中国手工劳动者的热情:中国早在明代时期,在纺织业、矿业、制糖业、陶瓷业等行业领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德化窑属民窑性质,且陶瓷生产需要大量掌握熟练技术的手工业者来完成,仅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德化从事陶瓷业人数就达2.7万余人,占全县人口总数四分之一。为什么作为手工业较发达的一些中国沿海地区没有走完资本主义萌芽后的道路?
这位被称为“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人”——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里大量搜求中英贸易的资料,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计数据,英国议会关于鸦片贸易的辩论,以及远在万里之外中国各地的报道,马克思一览无余。据英国资料,172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哈雷孙号(Harrison)从厦门港运载了十余万件瓷器回国,德化窑产品占到多数以上。马克思在成功研究创作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名著——《资本论》的同时,也写下了一系列以“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文章,《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英中条约》、《中国和英国的条约》、《对华贸易》、《波斯和中国》等。

德化瓷自宋代以来的千年时空中,以其难以想象的巨大体量和完整的先进生产工艺,提升和改善了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和物质生活,推进了世界物质文化的进步;以明清德化白瓷为代表的中国瓷艺产品,成为几百年来世界性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而广为传承和笈藏。如今,这些白瓷塑像依然陈列在大英博物馆当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地方,熠熠生辉,见证了德化陶瓷海外贸易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往来互动。


    关注 泉州旅游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