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长尾理论(上)

 

科技发展让“小众群体”更不可忽视?...



读书笔记,分享一些书摘和心得。

《长尾理论》[美] 克里斯 安德森著 中信出版社

《长尾理论》这本书,其实看到书名你基本上已经get了这个理论是什么。它并没有讲述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结合案例让我们看到技术如何深刻影响人们的生产、消费和传播行为。其中心思想就是当基数足够大的时候,占比较小的利基产品 (niche product) 也会形成可观市场。

从有限货架到无限货架

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



大热门的力量无可辩驳,一旦某种产品成为大热门,它往往更加容易和其他产品甩开差距。就像知乎的高票答案更容易被越顶越高,网易云音乐的私人FM经常给你推荐评价999+的热门单曲一样——因为它合太多人的口味,所以推荐给你基本不会出错。在实体书店岌岌可危的如今,亚马逊居然还在开实体书店。亚马逊的实体书店书架上摆满的全是大热门书籍——那些在网站上高销量、好口碑的作品。——实体货架有限,商品无限,如此选择合情合理。但是虚拟货架则不然。再冷僻的商品也能在无限延伸的货架上找到一席之地,提供更丰富的选择永不会错。

前些天还看到网易云音乐的专题活动中有一个#冷门宝藏拯救计划,鼓励大家推荐分享相对冷门的音乐。一个事物是冷门并不代表它的质量堪忧,还可能是它并没有在合适的时机被会对它感兴趣的群体找到。

长尾三大力量:生产普及、传播普及和连接供需

成本为什么会降低?不同市场有不同的答案,但原因通常与长尾的三种强大力量有关:第一种力量是生产工具的普及。第二种力量就是通过普及传播工具降低消费的成本。互联网只是降低了接触更多人的成本,有效地提高了长尾市场的流动性。第三种力量就是连接供给与需求,将新产品介绍给消费者,推动需求沿曲线向右移动。



科技发展降低了无数行业的准入门槛,也为很多传统企业带来挑战。电子书vs实体书、网媒vs纸媒、电子音乐库vs唱片、甚至网络视频vs电视节目,也许某一天会不会哪一天,后者会变成一种艺术的存在,一种遥远的情怀?

长尾理论与集体生产

维基就是所有“大热门”和大批“利基产品”的结合体。维基百科可以永无止境地补充下去,形成无数个新条目。这种集体生产,也就是大规模的志愿加入和业余参与,是互联网创造的一个非凡现象。

书中关于集体生产的内容与克莱 舍基(Clay Shirky) 在《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 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即将成千上万人的闲暇时间通过平台聚集起来可以形成有影响的创造力。进一步延伸便是众包众筹和分享经济。

在需求曲线的头部和尾部,创造的动机截然不同。一种经济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需求曲线开始于头部的传统货币经济,终结于尾部的非货币经济,头尾之间则是两者的混合体。在头部,产品可以获益于强大但却成本高昂的大规模市场流通渠道,商业上的考虑因素占据统治地位。这是专业者的领地,而且无论他们有多么喜欢自己的专业,这本质上只是一份工作而已。生产和流通成本太高,不允许经济利益让位于创造力。金钱驱使着一切。在尾部,生产和流通成本寥寥无几,商业因素往往是第二位的。人们是为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参与进来的—比如自我表现、娱乐、试验等。我们之所以可以把这条长尾也称为一种“经济”,是因为这个领域中也有一种吸引力毫不亚于金钱的财富—声誉。声誉是用一种产品吸引了多少注意力来衡量的,它可以转化成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工作、头衔、拥趸和各种各样诱人的商机。



以上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愿意在网上无偿分享知识。而在自媒体时代,蓬勃发展的PGC和UGC也验证了长尾理论。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开源软件、自我出版,即需即印,自助购买关键词广告……等等都使得专业化和大热门不再垄断市场,“小众群体”也可以更好地发展。这对于那些默默无闻却才华横溢的创作者而言无疑是个很好的激励。


    关注 行云seeking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