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崇正:广东高考作文(2012-2015)破题范例及分析指导

 

请转给身边有需要的人。高考最后的冲刺,作文能捡一分是一分。...

本文选自我的新书《正解:从写作文到写作》,有删节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
送一本《正解》给身边有写作天赋的孩子 | 天天都是儿童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先按时光倒流的顺序梳理2014、2013、2012三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提炼一些破题的思路和方法,再用这些方法来反观2015年的作文题。

留心观察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命题方向,纵观全国考题,你就会发现渐渐的,材料作文题已经占据了绝对的比例,而不仅仅是半壁江山。其实这个比较好理解,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它能提供的讨论空间毕竟有限,无法满足考生多角度进入题目情景的诉求。一个比较能被大家一致认同的作文题,一般都会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它贴近生活,让大家都有话可说;第二,它预留了空间,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入题目;第三,它蕴含了某种方向,但又并没有明示。总之,空间大,切入角度多元,预留了必要的倾向性,这是好题目的重要标准。而材料作文明显更符合这样的标准,在命题破题上都比较好操作。即使是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很多时候也会配备一段类似解说词一样的文字,对题目予以基本的阐释,比较少见光秃秃的一个作文题。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留意到从2013年开始,广东高考作文题的要求部分,加入了这样一句话:“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这是之前没有的提法,言下之意是在告诉考生,材料之中已经包含了“含意”。“含意”不是含义,含义是客观的,而含意显得更为主观。也就是说,这样的材料之中已经蕴含了某些比较主观的理解,出题人希望考生能根据这些相对稳定的解读之中阐发新的看法。其他省份即使没有加上这句话,其实潜台词也是明确的,你必须按照材料给出的意思来切入题目。

除了材料作文这样的命题形式呈增长趋势之外,高考作文的命题特征也渐渐趋向思辨。这样一个方向是对的,初中生的作文要求记事抒情,而高中生则必须有一定的思辨性,所谓文思泉涌,我的理解是光有文采没有思考是无法泉涌的。

所以在相对具有思辨色彩的题目之中,我们不得不提及“论域”。论域就是给我们要讨论的东西画一个圈,比如我们今天谈论萝卜白菜,蔬菜是我们的论域,你可以谈土豆西红柿,但如果我跟你聊白菜的话题,你跟我谈熊猫如何生孩子,这叫不在一个论域,没法聊。

说这个的意思是,你要弄明白出题人在题目中给你圈定的论域,避免离题。这里的离题不是指我们平时离题万里的那种离题,也包含对题目理解出现偏差,导致不精准。因为有时候一个题目,它可能包含不止一个论域,其中必定有主次。比如我们今天聊蔬菜,或许我们还会谈到水果,水果作为我们的次论域,你可以涉及,但不能说我跟你谈蔬菜,你拼命不说蔬菜,只提水果。

同时,精准的论域定位,还能给你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准确预测所有考生大概会有什么样的解题思路,也就是大家谈的最多的是什么,如果大家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在聊白菜,那谈西红柿的人是不是就比较容易被“看见”。让评卷老师“看见”你的观点太重要了,所以,在所有的论域之中,你要做出选择,挑最锋利的那一个。所谓锋利,就是深刻、本质、不跟其他人雷同。我们先来看2014年广东卷的高考作文题:

【2014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曰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破题分析】

第一步骤:挑选材料关键词。首先是四个比较重要的词:照片、生活、记忆、科技。“照片”是材料中谈论的事物,这个一定是重要的,没得说;“生活”和“记忆”是照片承载的对象内容,是陈述对象的对象,也是一定要的;“科技”,这是影响对照片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也是一定要的。其次“泛黄”、“模糊”出现过两次,一定要入选;“永不”、“从不”两个重复选一个,这则材料,其中一个论域,就是记忆的永恒话题。“分享、时代、稀释”在文中也蛮可爱,这个靠感觉,挑多挑少不碍事。

第二步骤:追问思考。首先追问:生活的亮点被稀释,是谁的错?是科技的错吗?显然不尽然,至少我自己是喜欢科技进步的。其次追问:人们为何要在照片中寻找永恒的记忆?为什么照片会跟永恒记忆联系在一起。我们很容易想起电影《黄飞鸿》里头那样的照相机,然后可以开始联想,照片的功能其实一直没有太大变化,都在保留影像,记录生活。那么出现变化的是人们的态度,之前记录是郑重其事的,现在是随意的。然后在这样的理解的基础上,我在纸上写下我推到出来的关键词:仪式感。这种郑重其事,正是一种仪式感。至此,根据仪式感寻找对应的联想迁移部分,这样就可以列出关键词:电视机、过年、清明、阅读。

然后回头在代入,仪式感的问题,是否是“照片、生活、记忆、科技”的交集?如果成立,那么再考虑它是不是“深刻、本质、不跟其他人雷同”的。如果确定,那你还犹豫什么?赶紧动手啊!

【陈崇正下水作文】

泛黄的生活仪式感

陈崇正

我们怀念黑白胶片的时代,并不是真的想回到那个时代,也并非真的觉得那个时代比现在更好,我们内心需要的,也许仅仅是唤醒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从黑白胶片到彩色胶卷,再到傻瓜数码,再到现在手机拍照,时代的洪流在前进,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引发欢呼。数码技术的时代,我们爱智慧,崇尚科技,热爱生活,喜欢分享生命中的点滴。是的,没有人会愚蠢到与智慧为敌,大多数人将乔布斯们视为上帝的礼物;但在另一边,我们也担心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太多应该被停下来驻足欣赏的瞬间会被稀释。但事实上被稀释了吗?这恐怕只是一个“想多了”的心理幻象——你的生命依旧精彩,你的精彩也未被剥夺,从你空虚的指缝之中流走的,其实是生活的仪式感。

在相机没有普及之前,一家人到照相馆去拍一张全家福,是带着仪式感的:每个人都穿上最为正式华丽的服饰,戴上平时舍不得戴的首饰,摆着或亲昵或端庄的姿势,毫无例外地笑着:“茄子!”那个时候,照相不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而是一个仪式,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离别或者团聚,人们希望在一片凝固的时光中记住彼此,而不是简单的生活记录。所以照相机是神圣的,快门咔擦一声,不单是胶卷的成本,其中还有生命或心理的某种情感投注,这一刻,就注定了日后无数日夜之中那些变迁的事物和离别的人将在一张照片之中重现。

而如今,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变得轻快,所有的仪式感也都失去了它的重量。比如电视,这个必定摆放在家庭最中心位置的物体,在某个年月里几乎成为我们共同的宗教,而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情景正慢慢被更为散漫的姿势所取代。电视屏幕不再是唯一的了,当你在看电视时,你的爸爸可能正在对着电脑,你的妈妈却在玩手机。

类似的例子并不少,比如过年。多少人感叹城里年味渐减,因为大家不再需要郑重其事地上门拜年了,手机能随时完成这个流程。相反在乡间,在游神赛会的仪式之中,在敲锣打鼓的节拍里,在香烟袅袅的神庙之中,你也许更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另一个节日清明也是这样,祭祖的仪式感正在消失,清明更多成为互相疏远的亲人团聚的理由。再比如阅读,碎片化的阅读让带有仪式感的深阅读渐减成为传说。

现在许多图片处理软件都会有一个叫“老照片”的滤镜,我经常会试着将照片弄出泛黄的效果,在一片昏黄的光线里,仿佛某个早被疏远的心灵仪式正在举行。

【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破题分析】

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但他只提供一个思辨模型,不给出具体的倾向性指引,所以也会让思辨能力弱的同学更难落笔。

什么是思辨模型,比如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鸡和鸡蛋之间就形成一个讨论空间;再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也是一个思辨模型,讨论一个人面对不同情况应该持有的态度;还比如“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这是阶段性的探讨,也是一个思辨模型。

题目材料给出了一个社会慈善的模型:有捐助的人,有受助的对象,以及受助对象不同的反应。题目的材料没有对这三种不同的反应作出评判,考生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立论,比如从坦荡大方接受帮助,从回报社会,从施舍与尊严的关系都可以展开论述。解题的关键是,要给这个施与受的模型填补空白,将自己的见解观点放到这个框架之中进行讨论,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自圆其说。

明白这是一个思辨模型之后,你要进行关键词的提取。首先当然是模型之中的主体:施与受,或者说捐助人和受助人。其次是要进行联想迁移,类似的施与受的例子有哪些?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可以想一想你读过的一些经典作品,最经典的思路是往四大名著之中找例子,这样大概可以比较平稳地完成一篇考场作文。

如果想拿高分,那么就必须在文笔和叙述策略上下功夫,这是破题之外的另一个问题了。

【陈崇正下水作文】

人生困境中的施与受

陈崇正

面对施予,不同的境况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人欣然接受,有人强调回报,有人婉言谢绝——他们都觉得自己的回应方式理所当然是十分正确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正方形,彼此会有倾斜的交集,而又总觉得对方摆得不够自己方正。正因为从自己的角度看去,自己又方又正,别人充满棱角,所以宗教纷争、种族歧视、恩怨情仇自古至今从未停息。

在种种分歧之中,每个人心中又有一杆秤,十分敏感地摆放在施与受之间。正因为绛珠草领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才有了《红楼梦》一段缠绵婉转的木石情缘;而正是五指山下解困之功,才有了后面九九八十一难的生死相随;华容道上,心念旧恩,不忍下手,于是才有了此后的天下三分;至于梁山好汉,多少血性兄弟就因为“及时雨”宋公明当年的仗义疏财,是以纵马杀敌慷慨赴死。谁没有人生的困境?泰山之大也起于寸土,千里之远也积于跬步,而正是人生困境中的一施一受,甘露之恩,星星之火,能量和资源的传递为生长带来了必备的动力,才让白手起家成为可能,才让脆弱之心不至于坠于黑暗。而日后能量转换,彼在高山之上,一览众山小,才有可能为更多的细微黑暗提供光明的捐助。

那么,有没有见利忘义甚至恩将仇报?有的!有没有可能沉溺于物质吃完施舍的鱼却不去织捕鱼的网?有可能!施与受总会不经意带来成长的惰性,也给了贪婪之人可趁之机,然而郭美美也只能毁掉中国红十字会的信用,却毁不掉国人的慈善之心,施与受的正义力量总在寻找其他更多的途径去解决更多困厄者的人生困境。

资源和能量总在优化配置之中实现人性之美,与钻营之人一样可恶的是,在道德的高枝之上总饿死许多不吃嗟来之食的乞丐。假若真是大是大非的尊严之争倒也可钦可敬,然而更多只是将自己人格尊严的正方形摆得太正太紧,总觉得别人的棱角会挫伤自己,过度的尊严之心导致许多机会的丧失,也拒绝了能量流转的可能。在《围城》中骂方鸿渐的那句话,完全可以用来骂这类人:“本领没有,脾气倒挺大。”是性格决定一个人必然处于穷困的底层,真是爱莫能助。

社会的多元,诸多的原因让人生而不平等,有人生在富贵之家,有人生在贫困之地。这是不平等的公平常态,更重要的是要让能量得以流转,要让闲置的资源到达最需要它的地方,用平常心去接受施与受,籍此起步,去完成人生的传奇。

【2012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固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破题分析】

这样一个题目初看很晕:题目想说什么?不明确,没有给出具体的方向,这是题目的特点。怎么破?首先明确,材料有两则,那么别慌,先分别看它在说什么。

第一则的意思是,如果可以选择时代和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并给出原因。

第二则的意思是,如果可以选择出生时间,有人说希望出生在很早以前,有人愿意在未来,但她认为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且有用的生活。

两则材料合并可得:有些人希望出生在或早或迟的其他时代,但居里夫人认为“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且有用的生活”。

先分开归纳观点再合并,我们可以将之称为“分合法”。然后依然是我们的常规动作:找关键词。追问:材料在讲什么?对象应该是“时代”“地方”,动作应该是“选择”,主要观点应该是有人觉得在其他时代可以过得更好,但有人认为每个时代都可以过得很好。

好了,这样就大概明确了,材料在描述:一个人在时空选择中应该持有的态度。接着你就很容易归纳出,觉得某个时代比较现在好,可能更多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甜”而已,因为“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且有用的生活”。也就是说,所谓时空选择是一个伪命题,外部环境其实没有得选,我们能够选择的应该是自己的态度。

破题至此,观点已经很清晰。接着就是提炼关键词,寻找材料:时空、穿越、选择、生命意义,生活在别处。破题之后的材料组织,就是你文章的血肉;你能够掌握什么样的素材,大概也决定了这篇文章给人的观感如何。如果观点分析清楚以后,大家比拼的就是材料和文笔了。

【陈崇正下水作文】

时光切片中的另一面

陈崇正

每一个孩子都认为别人餐盘中的食物要更美味一些。就连苹果之父乔布斯也这样说:“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当我们的眼光往后望去,苍茫的时光之河中,那些令人钦慕的人和事总如星光一样引发我们无限的联想,我们甚至会认为,古代的文化和制度都要比当下更纯粹灿烂一些,于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成为多少文人的梦想。

时光在美化一代人的记忆,让我们无限怀念当年华美的旗袍马褂,而忘记传教士笔下臭哄哄的城市街道是多么惹人讨厌。电视剧不甘寂寞,不断在各个宫廷中间穿越,折叠在历史之中的时光总是寄寓我们太多的想象,对大同世界的幻想,对当下现状不满的渲泄和移植;但渐渐我们发现无论是寻找秦朝还是梦回大清,都无法满足内心渴望改变的全部欲望,于是网络上的“草民和屌丝”开始以狂欢的形式将价值导向虚无,于是四爷很忙,杜甫很忙,最近包大人也开始很忙。

每个人都渴望一个转身就变换人生的频道,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甚至我们在某一个瞬间也曾产生“此情此景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们不禁怀疑是否真的存在第二个生命的时空。法国有一部电影叫《双生花》,影片中刻画了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法国,一个生在波兰,相貌年龄都相同,而且她们都有着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重复的时空,两种宿命,其实谁都不比谁更好一些,但现实中,即使不相近的人生,我们也都互相羡慕嫉妒恨。所以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

如果人生能有一个遥控器,那又不同了。时间自由操控,对不顺畅的人生就直接PASS掉。这是电影《人生遥控器》中描述的场景,主人公得以自由切换人生的频道,避开了许多灾难,但却也带来更大更深刻的灾难。

也许在时光的切片之中存在另一面,那里有我们得不到的欢愉和不曾得到的悲伤,有未实现的理想和价值尺度上终极的空虚。博尔赫斯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在自己的一篇小说中让年老的博尔赫斯与年轻的博尔赫斯相遇,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另一个人听到的是自己在录音带上放出的那种声音:“我们是两个人,又是一个人……”在想象中把每一个自己都活过一遍之后,博尔赫斯却说:“与他的书籍(指他自己的作品)相比,我在许多别的书里,在一把吉他累人的演奏之中,更能认出我自己。”

认出自己——在想象的尽头,每个人最难的也最必须的,竟然仅仅是认出自己。时光之旅与人生的许多旅途是一样的,重要的不是什么时候,去什么地方,而是你身边的旅伴是谁,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一颗能辨认自己的心,时刻知道你所需要的幸福究竟在哪里。

【总结归纳】

三个题目,第一个侧重关键词提炼,第二个侧重思辨模型的建立,第三个则侧重材料观点的梳理(先分点再合并)。但其实思路是一致的,可归纳如下:

一、材料在说什么。材料中设计什么关键词和主题词?上层论域是什么?有没有建立思辨模型?下层观点能否细分?

二、在什么条件下提出这样的讨论。有什么限定词,挑出来作为关键词的补充。

三、结果如何?产生什么影响?材料有没有给出潜在的倾向或观点?

总之,提炼关键词,提炼主体句,追问原因或影响,通过这样的推导,力图弄清楚材料中的核心意义。在审题这一关,尽量提炼出一个“深刻、本质、不跟其他人雷同”的观点,我称之为刀锋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2015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破题分析】

如果你细细分析了2012-2014的作文题,看到2015年的这个作文题,就应该淡淡一笑。可以说,相比之前的作文题,这样一个题目显得比较平庸。而且我们已经很容易从三年的推演中得出某种规律:2012年讨论时间和生活的不同看法;2013讨论施与受的不同关系;2014年讨论了数码照片和胶卷照片的不同关系;2015年讨论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自然的途径。

也就是说,出题人的思维模式,有点像在推演辩论比赛的题目,一直在为题目设置一些两分或者多分的观点,并保证每个分支差不多等值,让考生从中任选一个角度或观点去立论。

比之2014年有怀旧倾向,2015年的作文题则更为平均:远近皆宜。

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题目将要说的直接告诉你: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关键词“感知自然”“不同途径”都包含在里头了。

就是说,题目不难懂。那么不难懂的题目有什么用意呢?这里头有一个“远和近”的思辨模型,但更重要的则是“上层论域”。

在这里我愿意花一点时间跟大家讨论一下“上层论域”。这个词也是我即兴这么说的,反正我比较擅长制造一些听起来好像很高深的词语,请忽略这些故弄玄虚的做法,听我细细道来。初中作文的训练,其实就是要我们学会记叙文,说细一点就是:写人,记事。人和事,成为初中作文两个非常重要的命脉。那么好了,高中作文要我们干什么,也很简单,还是两点:写人生,看世事。纵向的时间轴是人生,人生玄奥难懂,需要更多的哲学思辨去讨论人性,讨论成长,讨论人与人的关系,讨论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法门。而横向则是立体空间中发生的林林总总的事件,世事纷纭,说不清,道不尽,但务必讲出一些道理来,从故事里看出寓意来,从图画里得出诗意和哲思。没错,这就是有层级区分的“上层论域”。

聪明的同学已经大概能明白我的意思,是的,题目中药我们“感知自然”这个纷纭变化的图景,其实无非将自然放在“世事纷纭”中来讨论,顺便讨论人如何与世界相处的问题。

这里面,“途径”这个词很重要。它还有一些近义词,比如方式、方法、路径、道路。

这里面,还有一些限定词,比如“但难逾”“缺少了”“但未必能”“但无法”,这些对举的词语在干啥,在表达每一种“途径”的“极限”。“极限”这个词是里面没有说的,但被藏在里头。

最后提醒一下,看到景色,一定要想起那句非常非常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换句比较容易听的话就是:当别人跟你聊天气的时候,可能是跟你聊心情,也可以是跟你在感慨人生世态。所以,想想我们脑海的材料池里头,有哪些是可以往里面放的,在自然与人生,自然与世事之间立论,论域很大,怎么写都很难跑题的。

最后祝大家好运,高考顺利!

【相关阅读】

正经001 | 多年以后,我们能否回到自己的故乡?


正经002 | 童话太短,周星驰《美人鱼》该如何结局?by陈崇正(有剧透)


正经003 | 有个代际鲜明的地方叫KTV | 陈崇正


正经004 | 为什么说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瞎改编?by陈崇正


正经006 | 死亡本来并无诗意 by陈崇正


正经007 | 陈崇正:第一次去北京竟是因为东莞扫黄


正经008 | 生活不止远方的狗血,还有诗和眼前的田野

正经009 | 45家文学期刊联合声明究竟在反对什么?(陈崇正)

正经010 | 周末问答:你是一只色狼吗?(陈崇正)


歪着脑袋看世界

过小日子

读大文章

只活一次

擅长发呆

weibo:@陈崇正

微信号:wxccz928


    关注 陈崇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