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燕:剪纸就是心里想说的话

 

投稿邮箱:1940240715@qq.com...



提示:点击↑↑上方"绥德百晓生"关注我!

武燕简介:

武燕,生于1976年,陕西省绥德县田庄镇人。自幼喜欢剪纸、刺绣,自1990年起从事剪纸创作。现任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委员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会员、剪纸协会会员。剪纸作品多次在报刊发表。

  武燕(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近年来武燕创作出了许多优秀剪纸作品,她的作品大都在节日、民俗剪纸上有所创新。随着武燕对剪纸融入的感情和时间越来越多,大大小小有8000余幅作品,多次参加过国内外各级各类展览,获奖50多次。

其中《祈雨》在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艺术展上获二等奖,《吉庆有余》《兰花花系列》在第二届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剪纸大赛中获一等奖,《祈雨》《庙会》等作品被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收藏,《乡村风情》在2011中国·桐庐国际剪纸艺术大展暨第四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中获“金奖”,并荣获全国“十大神剪”的称号。

 采访实录:

问:武燕老师您好,恭喜您的作品又获得一个金奖,已经多次获奖,对获奖有什么感受吗?

答:2009年我获过一个优秀奖。比较激动的是有一次我们参赛选手限定在两小时内剪一幅作品,在此之前我的作品从没有获过大的奖项,结果那次竟然获了一等奖。当时参加比赛的有陕西省几十个参赛选手,大家的技艺都很高,所以获奖后我就感觉特别地惊讶。那次是现场评奖,现场公布的奖项,宣布我获了一等奖时我都不敢相信,心里嘀咕怎么会是我呢。

问:这几天您刚从台湾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回来,这次去台湾有什么收获?

答:这次是和几位剪纸艺术家受邀参加“海峡两岸民俗风情剪纸艺术展”,本次共展出6位艺术家的剪纸作品。其中,150余幅作品收录了台湾及大陆地区的风俗民情,通过艺术家手艺将来台交流所见所闻呈现在剪纸艺术之上,与台湾民众分享剪纸艺术之美。

我们现场给这些观众做剪纸表演时,好多观众感到很惊奇,我们在现场都是随手就剪,要啥剪啥。这样的互动让我特别感动,小小的一个剪纸,就能把彼此的距离拉得很近,而且能打动他们,勾起了儿时记忆,勾起了对大陆的想象,让他们特别喜欢。
  武燕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您是我采访的剪纸艺术家里最年轻的一位,您是怎么喜欢上剪纸的?

答:我小时候生活在绥德的一个小山沟里,村里的妇女在农闲时都会剪一些窗花、鞋样。我奶奶也会剪,奶奶会把剪得好的保留下来,剪得不好就给我拿去玩。那时我13岁,奶奶给我的剪纸也舍不得扔,就开始自己学着去剪,从那时起就开始喜欢上剪纸了。我们绥德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我就照着奶奶的窗花样子学着剪,一直剪到现在。

其实剪纸艺术本身就是在民间发展起来的,就像我们的民俗剪纸可以用于民俗活动中,民俗生活还有一些民俗节日也都成为最好的剪纸题材。

问:您现在是专业剪纸吗?也收徒弟吗?

答:我现在是专业剪纸。我两个女儿现在都会剪,我通过办剪纸培训班来带徒弟,到现在已经办了五期了。而且我在今年5月举办了个人剪纸展,就在我们绥德县城里举办的,我个人的剪纸艺术展。这样的艺术展不仅是对我个人剪纸艺术的一次大检阅,也会促使更多的人关注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问:对于初学者来说,您认为学习剪纸比较重要的是什么?

答:剪纸就是自己内心的世界,或者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心里话可以用剪纸语言表现出来。就像写文章,今天天气怎么样,或者今天听到了什么故事,内心有什么触动,有什么心事,都可以用剪纸语言表达。所以要先有想法,再动手去剪。

问:您获奖很多次,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答:我最满意的作品是《三十里铺》,反映的是绥德民歌里的故事,也是一个旧时代里发生的真实故事。

三十里铺有一个女子,她喜欢上一个男人,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旧思想束缚下她不敢表达,只能偷偷地爱着。但是家里的人听到村子里在传谣言,就不同意他们俩的婚事,她的爷爷把她绑起来不让她出门,那时自由恋爱被认为是败坏家风的。我就是从这个故事中编了一段剪纸系列。之所以比较满意,是因为这不只是剪出了图案,而且剪出了完整的故事。
问:《三十里铺》是您的成名作吗?

答:不算成名作,我剪过一个《乡村风情》。这幅剪纸长3米、宽0.7米,上面是一排排崭新的窑洞,周围绿树成荫,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剪纸再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同时作品也是原生态的西北风格,充满了乡土乡情,还有文化底蕴,表现我们榆林市在黄土高原上的生活,从家里到山上的生活气息,反映了现代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2011年,这幅剪纸在全国剪纸大赛上获得了金奖,我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十大神剪。

问:陕西的剪纸被专家们称为“活化石”,您怎么看?

答:陕西剪纸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尤其是陕北地区的人们大多数住窑洞,门上装饰着大团花,窗上装饰“烟格子”,这一带的剪纸淳厚粗壮、线条有力、剪纹简单。像我们绥德县剪纸窗花就保留到现在。

我们这里很多妇女都会剪,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的本事。而今陕北农村,谁会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腊月天,婆姨、女子们在一起相互学着剪花,有好样子出来,争相替样。正月妇女们相互串门看谁的窗花好,看谁手最巧。
问:目前您认为剪纸艺术需要坚持的东西是什么?

答:现在有传统剪纸、创新剪纸,还有一些绘画剪纸什么的,在我看来要将剪纸传承下去的话,就必须保留着那些传统的剪纸语言,然后再加上自己创新,不能把剪纸语言丢掉。

现在有的剪纸没有一点点的剪纸语言,它仅仅是一幅画,已经没有那种剪纸语言的味道了。像我所有的剪纸作品里,一个圆点就代表一个太阳,一个弯代表一个月亮,我理解这就叫剪纸语言,它就是每剪刀下去就代表着自己内心想说的话。剪纸毕竟来自民间,所以上千年传承下来的味道不能改变。

问:那么除了剪纸语言之外,对于剪纸来说,还有什么非常重要?

答:还有就是创新,你必须有创新,如果你把原生态的老剪纸都保留下来了,但是随着这个社会的发展,没有人能真正地看懂,真正地喜欢这些。

所以,真正的传承与保护应该是面向大众服务的,要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剪纸的文化底蕴,体会剪纸的每一剪刀都有的寓意和内涵,让他们喜欢原生态的剪纸味道。在保留传统的剪纸语言的同时,再努力去创新、去创作符合时代需求的作品,这样才能让剪纸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
问:也就是说剪纸都有一个故事在里面?

答:是的,清明节人们可以做些什么,中秋节或者春节的一些习俗,也可以用现代生活中的形式表现。我有个剪纸作品叫《祈雨》。天旱的时候祈求下雨,如果不下雨今年就没有收成。刚开始祈求下雨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光着脚丫,拿着盛水瓶去庙里祈求上天下雨。这种小时候看到的村里祈雨场景给我带来了想象空间,我的想象力变得很丰富,好像看到天上的天兵天将都被村民感动了,开始降雨了。下了雨村民们特别兴奋,也特别感激,然后杀猪宰羊报答神灵。在剪这些作品时,就会真的把民俗的愿望和故事体现出来。

类似的还有《庙会》等剪纸作品。我们村民每年都有几次去庙会祈求平安,大家抬着龙王,摆好祭品,吹着唢呐,在庙会上还有唱戏、说书的,非常热闹。所以在剪的时候,那种喜庆热闹的气氛也要体现出来。

问:作为专业剪纸艺术家,剪纸对于您来说,既是工作也是生活?

答:现在我离不开剪纸了,每天都剪,有时候特别忙碌,就剪通宵了。如果有一天没有剪,好像就缺少了什么似的。
问:那对未来有什么计划吗?

答:我想建一个我们陕西妇女手工艺剪纸合作社,在全国各地开分社,让我们陕西剪纸走向全国各地,让人们更多地了解陕西剪纸的艺术魅力。

问:您觉得有什么方法,能让年轻人更多地接触到剪纸艺术?

答:我个人能做的就是分期办剪纸培训班,让学员们了解剪纸的寓意内涵,也了解一下当地乡土文化。如果他们了解后,我想他们每个人都会感兴趣的。而且学会一技之长后,还能在经济上给他们带来帮助,也可以带他们到全国各地去采风,我想他们会喜欢的。
 作者手记

在采访武燕老师之前,我忽然发现,在我之前采访的剪纸大师中,年龄跨度从“40后”、“50后”一直到“60后”、“70后”。武燕老师是“70后”,是我采访的剪纸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在接受我的采访之前,她刚从台湾参加完文化交流活动回到陕西。虽然是剪纸行业的晚辈,但她的剪纸作品却频频获奖,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我想,除了她独有的天分和勤学的态度之外,也离不开陕西悠久的剪纸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普及基础。

我对陕西的热爱源于幼年的记忆,我曾跟随家人去过陕西延安、绥德、枣园等地,在模糊的记忆中,我还能清晰地记起那富有节奏的腰鼓声,也能记得初见剪纸时的惊艳感觉。在黄土高坡上有着拱形门窗的窑洞我也记得,这些都令我至今难忘。

在我查阅资料的时候获悉,陕西民间剪纸的历史悠久漫长,最早可追溯到《史记》中“剪桐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图像赠给其弟姬虞,后来姬虞果真到唐国当了诸侯,这个故事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在这片黄土地上,剪纸远离皇家、远离贵族,只钟情于民间的瓦房和窑洞,钟情于那面对阳光的窗格棂——这里是剪纸艺术最好的位置。
在这里,一批批民间剪纸艺术家默默地在这片黄土地上诞生、成长,一代又一代。她们多是农家妇女,文化不高,从女娃剪成姑娘,一把剪刀犹如一支生花的妙笔,剪什么像什么。陕北安塞有一句民谚:“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道出了评价巧手女子的标准,曾听一位专家解释过“冒铰”的意思,就是不用事先筹划,不用打稿构图,不用参照图样,是一下子从心底冒出来,随心所欲,挥剪而就,一铰即成的剪纸。这是具有极高天赋和极大才情、心灵手巧的表现。正是在这种自发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创造出个性鲜明的剪纸作品。

这样的剪纸作品常常是具有原创性和独创性的精品,看武燕老师的剪纸作品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武老师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凭着对剪纸的超常热爱,从13岁就开始剪纸创作,20多年来,她不断向剪纸同行的前辈学习,并不断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在剪纸创作上融入了自己的创作元素,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她的作品都是原生态的,反映了家乡的民风、民俗。谈起剪纸创作,武燕老师说,虽然现在许多剪纸都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失去了剪纸创作的本来意义,但自己对剪纸的理解就是要原汁原味地表现陕北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她说,这是自己创作的一贯追求。

 作者简介:

张京羽,1997年8月10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在北京中关村二小读完小学,在清华附中度过了愉快的初中生活,目前是北京人大附中1B班高三学生。善良温和,热爱美术、写作和生物,梦想拥有一个强大的动画制作工作室,能生产出令人惊叹喜爱的动画大片。
(来源腾讯道学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关注 绥德百晓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