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寡糖,你来自何方?

 

壳寡糖在自然界来源于蟹、虾、昆虫等外壳中所含的甲壳素。甲壳质不仅存在于蟹、虾等的外壳,而且蘑菇、木耳、藻类、...



壳寡糖在自然界来源于蟹、虾、昆虫等外壳中所含的甲壳素。甲壳质不仅存在于蟹、虾等的外壳,而且蘑菇、木耳、藻类、贝类、软体动物(如鱿鱼、乌贼)的软骨和表皮、节肢动物(昆虫)以及真菌类的细胞壁中也广泛存在着。自然界每年生物合成的甲壳素约有1000亿吨之多,产量仅次于植物纤维。甲壳素可被自然界土壤及动物消化道中微生物缓慢降解并在自然界循环。

由于甲壳素性质非常稳定,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一般的酸碱,自然分解较慢,因此这种物质长期得不到广泛利用。上世纪人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将甲壳素进行结构改造(即脱乙酰化),使其变成壳聚糖后,可溶解在弱酸溶液中,使甲壳素的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在食品、农业、水产、医药、化妆品、纺织、造纸、生物技术、环保等领域均有应用。壳聚糖被欧美誉为除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以外的第六大生命要素。
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唯一的动物性膳食纤维,也是自然界唯一带正电荷的碱性多糖,除具有膳食纤维的多种特性和功效外,还有着重要的生理和药理意义,对治疗和预防血脂升高、调节人体免疫力、糖尿病、生理功能失调、心脑血管疾病等有着良好的效果。



由于壳聚糖分子量大、不溶水等特点,其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人体消化道中的微生物酶降解形成小量的壳寡糖(1-5%)被人体所吸收。壳聚糖很难直接被人及动物十二指肠吸收发挥作用。而壳寡糖和其它寡糖有何不同?第一,壳寡糖是由2~20个氨基葡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低聚氨基葡萄糖,其原料来源丰富(每年自然产量大于1000亿吨),是目前其它寡糖无法与之相比的。第二,绝大多数寡糖是中性分子(不带电荷)如乳糖、果寡糖、木寡糖及甘露寡糖等,另有一些是酸性寡糖(带负电荷)如海藻寡糖、果胶寡糖和肝素等。而自然界中唯有壳寡糖是目前仅知的唯一碱性寡糖(带正电荷)。而不论是细菌表面还是动物细胞表面几乎都是酸性的环境。就这点而言,壳寡糖可以说是非常具有“个性”的。引起国际上学术界及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甲壳素广泛存在于低等植物菌类、藻类细胞,虾、蟹、昆虫的外壳和软骨,高等植物的细胞壁中。人类最早利用甲壳资源始于中国著名的《本草纲目》中所记载:蟹壳有破瘀消积的功能。 " 蟹 " 字本身即指:解毒的虫类
1811年,法国学者布拉克诺首先在蘑菇中发现了甲壳素。

1991年美欧医学科技界营养食品研究机构宣布甲壳素类物质/壳聚糖为继脂肪、蛋白质、糖、矿物质、维生素等生命要素之外的第六生命要素,轰动一时。

日本则率先将甲壳素类物质/壳聚糖经临床实践后以保健食品投放市场,并成为日本厚生省(相当于我国卫生部)唯一准许宣传疗效的机能性保健食品;同时日本政府也投入了巨资予以开发和市场推广,其销售量也占日本保健食品的首位,并在短短的30年后使日本跃居世界第一长寿国!



甲壳素、壳聚糖、壳寡糖都称为甲壳素类物质。

甲壳素不溶于水、碱、一般的酸和有机溶剂,只溶于部分浓酸,依靠人体胃肠道中的甲壳素酶、溶菌酶等的作用少部分分解,因此其吸收率较低,服用量较大,产生的服用反应也高达70%以上。对甲壳素进行化学处理,脱掉其中的乙酰基,就变成了壳聚糖,壳聚糖已经可以溶于稀酸,比甲壳素进了一步。但是壳聚糖还是大分子,仍然不溶于水,把壳聚糖降解为小分子,就是壳寡糖。壳寡糖可以直接溶于水,因此吸收率大为增加,服用量和服用后反应大为减少。

【转自山东省壳聚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注 昇晟之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