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意义《恩宠与勇气》读书笔记(一)

 

如果不能很好的认识自我,也便不能很好的认识别人,认识这个社会、国家、世界甚至是宇宙。知道了“我是谁”,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写在前面:

《恩宠与勇气》是近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也是唯一一本我用了近两年时间读了两遍,现在读书笔记也即将做完的一本书。

虽然读书有限,但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小学时候读童话,中学时候读小说,一直到读大学,我都活在一个非常自我(或叫“私我”)的世界里,只与自己对话,不关心外界或别人发生了什么。

后来爱上了法理学,读了研究生,终于脑袋被撬开,打进了理性之光,思想得以启蒙,才慢慢从自我的蒙昧状态中跳脱出来,开始关注自己所身处的这个社会、国家、世界,思考它们是什么,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可是这时的我仍带着私我的评判,它常常是武断、片面而充满戾气的。

直到读到《恩宠与勇气》,它给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让我从身心灵的角度一层层反观自己、剖析自己,也让我认识到如果不能很好的认识自我,也便不能很好的认识别人,认识这个社会、国家、世界甚至是宇宙。知道了“我是谁”,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这本书带给我的意义,一如下面这幅图所描绘的一样:
(读书的意义)《恩宠与勇气》读书笔记(一):
一、“存在”与“做”:阴性价值观与阳性价值观
阴性价值观:拥抱当下,它们接纳每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的本身,而不是他做了什么。它们强调的是关系、包容、接纳、慈悲和关怀。

阳性价值观:制造一些东西,达成某些目的,通常比较有攻击性、竞争性以及等级性;它们总是投射未来,依赖的是原则和判断。

“存在”和“做”:整个重点是在找到平衡,存在与做事、接纳自己与改善自己之间的平衡。存在意味着:放下和让心中的神出现,接纳、信赖、宽恕。做事意味着:负起改变自己的责任,并且全力以赴。

以下是一句历久不衰的祈祷文:请神赐予我祥和,让我欣然接纳那些我无法改变的事。请神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那些我所能改变的事,并能明辨两者的差别。

“你之所以爱一些东西正是因为它们是飞逝的、短暂的。我慢慢地明白,爱并不像我一直想象的那样是占有,爱更多的是失去。”——肯·威尔伯 
二、长青哲学
(一)长青哲学是什么?长青哲学是世上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哲学家、思想家与科学家所抱持的世界观,被形容为“长青的”或“普遍的”,它是人类对宇宙共通真理的一项圣约。

不论今日或数千年前,大家都有两百零八根骨头、一个心脏、两个肾脏,等等。这些普遍的特征,我们称为“深层结构”,不论在何处,它们都是相同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同的文化时常以不同的方式利用这些深层机构,譬如中国人的缠足、乌班吉人的阔嘴习俗、纹身彩绘、衣着的式样、性,等等,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展现,这些我们称之为“表层结构”,因为它们是属于当地的,而非全球共通的。

全世界人的身体都能长出头发,全世界人的头脑都能生出各种概念,全世界人的心灵也都能直觉到神性的存在。这些直觉和洞见形成了世上伟大的灵性和智慧传统。这些伟大的传统虽然在表层结构上有所不同,它们的深层结构却十分相似,甚至是完全相同的。长青哲学想要研究的便是人类和神性相遇的深层结构。

(二)长青哲学到底有什么重点?各个宗教之间到底有什么共通之处?长青哲学有七个最重要的重点:

第一,大精神是存在的。重视神秘体验者所说的存在,是以直接的体验做基础,以真实的灵性体验做基础,而不仅是奠基在信仰、概念、理论或教条之上。

第二,大精神就在我们心中。大精神就在我们心中,我们的心中有个宇宙。重视神秘体验者最惊人的讯息是:在你生命的核心,你就是神。严格说来,神不在内、也不在外——因为大精神超越了所有的二元对立。你只能一直不断地向内观看,直到内便成了外。

你就是神,这里的“你”指的并不是那个孤立的自我或私我,这里的“你”指的是你最深的或最高的部分,是能超越私我、使你直接体验灵性的微细的精髓。

只有超越你那终将毁坏的灵魂,才能发现不朽的灵性。

——基督第三,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没有领悟内在的大精神,因为我们都活在罪恶感、界分感和二元对立中——也就是说,我们都活在堕落或虚幻的情境中。如果我本来和神是一体的,为什么我不能领悟到这一点?一定有东西使我和大精神分开了。为什么我会堕落?我们的原罪是什么?

我不知道我和大精神是一体的,因为我的觉知受到了眼前正在进行的活动的障碍。眼前的这个活动,简而言之,就是集中焦点在个人的自我或私我身上。我们的觉知不是开放、放松的和以神为中心的,而是封闭、紧缩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正因为我如此认同这个紧缩的自我,所以我无法发现我真正的身份,于是那个“自然人”便从此堕落了,活在与大精神分离的原罪中。这个与世界隔离出来的我,把外在的一切当做是和我自己的生命相互对立的,这样的生命显然和宇宙及大精神不是一体的;它似乎完全被孤立在肉体的牢墙中。

所谓的原罪指的就是这个分裂出来的紧缩的自我。原罪并不是指自我做了什么事,而是指自我存在的本身。这个紧缩孤立的自我,因为无法认出自己的神性,因此有一股非常尖锐、欠缺、分裂和被剥夺的感觉。痛苦不是某件发生在小我身上的事,它是与身俱来的东西。

佛陀曾说过:“要想停止痛苦,必须停止自我的活动。”因此超越“小我”,就要把分裂出来的自我、小我或紧缩的自我灭绝或使它臣服。只要我们了解它并没有真正发生过——存在的只有神,分裂出来的自我只是一份幻觉。

第四,解脱道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能正确遵循这条道路,它就能把我们从堕落引导到解脱,从轮回引导到涅槃,从地狱引导到天堂。这些道路基本上可以被划分成两条主要的途径,拉姆达斯上师曾说过:“解脱道有两种:一是把你的私我扩大到无限,二是把它减低到什么都不存在的状态。前者靠智慧,后者靠奉献。智者说:我就是神——宇宙的真理。献身者说:哦!我什么都不是,而神啊!你却是一切。这两种情况,私我感都可以消失。”

拉马纳尊者也说过,有两种方法皆能通往解脱:一是探究“我是谁?”私我可以透过这样的途径被彻底解除;二是臣服于上师或神,让神来瓦解私我,这也是一种途径。

第五,如果我们循着这条路走到终点,结果就是再生、解脱或直接体验内在的大精神。小我必须死亡,大我才能复活。你突然醒过来,发现你的生命其实就是你所看到的一切东西。你和这个宇宙以及万象真的是一体的,你并不是变成和神或万象一体,你本来就处于那个状态,只是没有发现罢了。

小我的死亡,就是发现永恒。我们必须认清永恒不是时间的永续,而是没有时间感的某个点,也就是所谓永恒的或没有时间感的当下。大我并不是活在具有时间感的永恒中,而是活在没有时间感的当下。这当下是先于历史、演变和连续性的。

第六,解脱和最终的自由可以将痛苦止息。佛陀说他只教了两件事,那就是痛苦的原因和如何止息痛苦。痛苦的原因就是小我的执着和欲望,透过静修可以转化小我和欲望以及止息痛苦。痛苦是紧缩的小我与生俱来的,止息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停止自我的活动。但这并不意味解脱了之后或灵性的修持之后就永远不会感到痛苦、恐惧或伤害。这些感觉还是会有,只是它们不再威胁到你的存在,因此也就不再制造问题了。你不再认同、夸大、加强它们或被它们威胁。相反的,因为那个四分五裂的自我已经不存在,而我们的大我就是一切万有,因此不再有任何东西可以从外部伤害到它,于是你的心中出现深刻的放松和舒展。

第七,解脱后的给予动机,开展出众生一体的慈悲活动。真正的解脱一定会产生慈悲、善巧的社会改革行动,并会帮助所有的人获得最终的解脱。解脱后的改革行动是无私的服务,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大我、法身或基督的圣体,服务他人等于服务我们自己的大我。

爱你的邻人,就像爱自己。”——基督

  (陪伴这本书的书签)
三、伟大的存在之链
(一)什么是“私我”?私我并非真实的主体,只是另一个客体。

这个死私我,能够被看见,也能够被理解,因此它不是“观者”,不是“知者”,也不是“目睹者”。这个私我只是一大堆心智的产物,譬如知识、符号、意象与概念。我们认同了,然后透过这些东西来看世界,并扭曲了世界。

如果想打破这份错误的认同,就必须开始观察心智的内容或里面的东西。就像內观或禅所用的方式,你彻底地看着这个心智—私我的结构。

你以目睹或看取代了私我,你只是客观地、完整地目睹心智里所有的东西,譬如思想、感觉、意象、情绪等等,但不去认同,也不去批判它们。

既然你能看到所有的思维与意象,它们就不可能是真实的“观者”与“目睹者”。于是你的认同感开始从个人的私我转向非个人的目睹或看,这才是真正的主体或真我。大写的主体或真我。

(二)伟大的存在之链伟大的存在之链指的是从物质、身体、心智、灵魂到灵性各个不同层次的晋升。物质、身体、心智、灵魂与灵性是五个不同的层次或面向。

在人类的成长与发展中,自性或真我,是从认同物质的私我开始的,然后是身体的私我、心智的私我、灵魂的私我,最后反过来唤醒私我真正的本性,也就是灵性。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了前一个阶段,再加上属于自己独特的面向,为的是形成更大的统合,直到最终与万有合一为止。

身体察觉到物质,心智察觉到身体,灵魂察觉到心智,而灵性则察觉到灵魂。每一个进阶在知觉上都是一种增加与强化,以及较大较广的发现与探索,直到证入至高无上的统合状态与宇宙性觉知为止,也就是进入了所谓的“宇宙意识”。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躯体,我能看见、感觉到自己的躯体,然而这些可以被看见与感觉到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可能疲惫或兴奋,可能生病或健康,可能沉重或轻盈,也可能焦虑或平静,但这与内在的真我,也就是目睹或看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晓自己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来来去去,不会影响到内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有情感,但我并非自己的情感。我能感觉与知觉自己的情感,然而那可以被感觉与知觉的并不是真正的“感觉者”。情感流贯我,却不会影响内在的我,也就是那看或目睹。我有情感,但我并非自己的情感。我有思维,但我并非自己的思维。我能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维,然而那可以被感觉与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维的生减,都不会影响内在的我。接着,尽可能具体地肯定: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维、情感、感觉与觉知的见证。——肯·威尔伯《心无疆界》(三)什么是“真我”?你内在有某种东西——那份深刻的内在真我感——它不是记忆、思维、心智、身体、经验、环境、感觉、冲突、知觉或情绪。这所有的一切都会改变,这些改变并不会对内在的真我产生实质的影响。不仅是当下,更是在每个时刻,包括过去和未来。因为你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你与二十年前的自己其实是同一个人,那么,你难道无法同时感觉到两百年前那个相同的真我吗?

如果真我不依赖于记忆,那又将意味着什么?物理学家薛定谔曾经说过,“这些被视为自己的知识、感觉与选择,并不是在不久前的某个时刻从虚无跳进存在中的;相反地,这些知识、感觉与选择基本上都是恒常不变地存在于所有人、甚至是一切有知觉的众生身上。你的存在几乎和岩石一样古老,数千年来,男人就必须努力从事生产,女人必须忍受生育儿女的痛苦,或许一百年前某个人也处在这样的情况中,和你一样,他在冰河旁怀着敬畏之心望着暮色的消沉,和你一样,他也是母亲生的,由父母生养的,和你一样,他也感觉到痛苦与短暂的欢愉,他会是其他人吗?他难道不就是你自己吗?”

我们必须明了的是,真我并非记忆,而是记忆的见证或目睹。这个真我在整个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与每一个新生儿的我是相同的。我觉得它不同,是因为我们把它误认为个人的记忆、心智和身体。

不要试图看见自己超越性的自我,那是徒劳无功的。你的眼睛可以看见它自己吗?你需要做的是尽量摆脱自己对记忆、心智、身体、情感与思维的错误认同。你只需要了解一件事,那就是:你所见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成为看见的本身,你所知道的有关自己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大我。这个内在的真我无法被觉知、界定或以任何方式使其成为一个客体。更进一步说,在你与真实的大我接触时,你并不能看见任何东西,你只能单纯地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自由、解脱与开放,它没有限制、压迫,也没有客体的存在。佛家称之为“空无”。真实的大我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体认到一份透明的开放感,或不再认同任何的客体或事件,束缚其实就是目睹者对可见事物的错误认同,只要把这种错误的认同逆转过来,便可以轻易地获得自由。


    关注 青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