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02 蜂群思维—(1)群氓的智慧

 

一个鸟群并不是一只硕大的鸟,鸟群远非鸟的简单聚合。...





02 蜂群思维—(1)群氓的智慧

“即将离巢的蜂群是疯狂的,在蜂巢的入口处明显地躁动不安,喧闹的嗡嗡声此起彼伏,振动邻里。蜂巢开始吐出成群的蜜蜂,仿佛不仅要倾空其肠胃,还要倾空其灵魂。那微小的精灵在蜂巢上空形成喧嚣的风暴,渐渐成长为有目的、有生命、不透明的黑色小云朵。在震耳欲聋的喧闹声里,幻影慢慢升入空中,留下空空的蜂巢和令人困惑的静谧。德国神智学者鲁道夫·斯坦纳在其另类怪癖的《关于蜜蜂的九个讲座》中写道:‘正如人类灵魂脱离人体……通过飞行的蜂群,你可以真实地看到人类灵魂分离的影像。’”

凯文凯利对蜂巢的描写优美而生动。它不禁让人提出疑问:“蜂群的灵魂在哪里……它在何处驻留?”“这里由谁统治,由谁发布命令,由谁预见未来……?”

现在我们已经能确定统治者不是蜂后。蜂群挟带着蜂后和雷鸣般的嗡嗡声,向着通过群选确定的目标前进,蜂后非常谦恭地跟随着。最初她只不过是个普通幼体,是什么样的因缘选择这个幼体作为女王呢?又是谁选择了这负责挑选的人呢?

“是由蜂群选择的。”美国昆虫学家威廉·莫顿·惠勒解答了人们的疑问。惠勒断言,无论从哪个重要且科学的层面上来看,昆虫群体都不仅仅是类似于有机体,它就是一个有机体。这是一个由两万个群氓合并成的整体。

这样的群氓整体不只有蜜蜂,还有鸟群。不同于人类自觉的结群行为,结队飞行的鸟儿对鸟群的飞行姿态和聚合是视而不见的。“群态”正是从这样一群完全罔顾其群体形状、大小或队列的生物中涌现出来的。

这种一致从何而来?一个鸟群并不是一只硕大的鸟,鸟群远非鸟的简单聚合。

计算机科学家克雷格·雷诺慈发现了群体规律。他有一个简单的方程,通过对其中各种作用力的调整——多一点聚力,少一点延迟——雷诺兹能使群体的动作形态像活生生的蝙蝠群、麻雀群或鱼群。由此断定,真实的鸟类和鱼类的群体行为必然源自于一套类似的简单规则。

群体曾被看作是生命体的决定性象征,某些壮观的队列只有生命体才能实现。如今根据雷诺兹的算法,群体被看作是一种自适应的技巧,适用于任何分布式的活系统,无论是有机的还是人造的。

读后感:凯文凯利在文中指出,量变引起质变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所以无论是蜂群、鸟群还是蚁群,只要数量足够多,孕育出必要的复杂性,神奇的群体效应就自然的涌现了出来。而一个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也是如此,找到自己的核心经济目标,就像滚雪球一般,经年累月的朝着一个方向用力,最后就会取得非凡的成就。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并持续的投入,或是坚持不懈地做一件小事,最后产生的效果或许你自己都难以想象。所以成功哪有什么捷径,不过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这便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和洞见吧。


    关注 青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