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抵人心的真实——浅谈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寒青

 

对本片的关注者愈众,乡村里的「中国」版图愈大,本片的真实底色,也就愈发闪耀,照耀着你,照耀着我,照耀着我们的同一个「中国」。...

直抵人心的真实

——浅谈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

1
写下这个题目,我的心情是复杂的。这部很早就已拍摄完毕的纪录片,直到2016年才出现在大众视野。早在其2014年初点映阶段,我就对它的上映望眼欲穿,终于在其登陆腾讯视频独播平台后,第一时间看完。看完后,我深深地觉得,这两年的期盼是值得的。看的过程中,我思绪万千,熟悉的场景让我关于故乡的记忆之河决堤——里面的「主演」让我想起我的家乡跟他们很相像的一些人;他们在田间劳作的辛劳我也深有体会;为了苹果卖出好价钱,跟商贩谈判的分毫必争,我们家卖地瓜和花生的时候也同样上演过......

这部略显粗糙却难掩砥砺本色的低成本佳作将镜头对准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普通村庄,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刻度,原生态的呈现了一年内当地农民的日常劳作和生活,喜怒和哀乐。视角涵盖村民生存、子女上学、外出务工、业余生活、干群关系等各个层面,虽有所侧重,但仍对当下中国农村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景却也足够深入的呈现,堪称当代中国农村的影象样本。
2
农村是中国向前发展绕不开的话题和难题,《乡村里的中国》源自广电总局的一道命题,拍摄要求是:不要拍成一般意义上的宣传片,也不能拍成消极灰暗的东西。

对以《俺爹俺娘》系列摄影作品而成名的导演焦波而言,他的拍摄出发点异常的朴素,他就是想把父老乡亲的生存生活状态搬上荧幕。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特别强调,影像中的情节,没有一段是导演出来的,人物之间的对白,也没有一句是设计出来的,正是这种原汁原味,给了观影者「一种令人窒息的真实」,有朋友在看过后甚至泪流满面,可见真实才是直抵人心的利器。
3
实话实说,对于很多没有乡村经历的观众而言,因为对片中的很多场景无法感同身受,很大程度上无法体会到片子最本质的东西,他们甚至都可能没有耐心看完,即便看完评价可能仅仅是一句「农村真的很苦」,这是相当肤浅的观影感受。他们的观影就如同爸爸去哪儿的萌娃们的乡村之旅,放牛也好,打猪草也罢,都只是一场猎奇游戏,看过了就看过了,仅此而已。

看似有些跑偏,其实我想说的是当今社会,很多人的所谓眼界和格局只盯着阶层链(我觉得是有的,且不同阶层间的演进通道正变得越来越窄)的上方,所谓「穿越千山和万水,一心只想往上飞」,对于底层甚或比自己弱势的群体,许多人不仅仅是行动上毫无作为,内心深处亦从未对这些群体的现实困境进行思索和叩问。此等人表面光鲜亮丽,巧舌如簧,谈起大政方针往往也能高谈阔论,专业术语在其口中摩肩接踵而来,可一旦脱离讨论此问题的令人晕眩的舞台和语境,回归到其个人的真实状态,不了解农村现状、对农村漠不关心的真面目很快就呈现出来,此等台上台下大相径庭,是为精致的伪(利)装(己)者也。
4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传达出最本质的东西有两点,一是农民本身朴素的智慧,典型代表者是片中的文艺担当杜深忠。老杜是一个被生活蹂躏了大半辈子,却依然保有知识分子风骨和文艺情趣的非常有意思的人。老杜在本片的第一次出场就充满了神圣的文艺气息——阳光撒向堂屋的门内,也洒在了用笔蘸着水写书法的老杜脸上。本应阳春白雪的阳光、书法在「下里巴人」老杜的组合下,竟然灿生出原始的粗放之美。老杜说「太阳亮光从门口照进来一块地方,在我眼里就是一张很好的宣纸」。
在阳光中练书法的老杜


老杜当过兵,是村子里少有的文化人,虽饱经沧桑,消瘦的脸庞千沟万壑,但他的人生智慧也如同那满脸皱纹一般令人过目不忘。片中老杜金句频出,都是生活化的语言凝练出最纯粹的人生道理,如「人需要吃饭吧,他得活着,这个精神也得需要吃饭,也得需要哺养」、「这个土地,一些人说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一开始,我对这个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有办法,无奈,这个土地不养人」等等,不一而足。听他讲话,确实体会到「真理掌握在群众手中」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老杜一直萦绕心头的「琵琶梦」挥之不去,最后去县城花数百元买了一把琵琶,回家后使出男人惯用的撒谎伎俩,企图蒙混妻子过关,当时虽见成效,可没过多久,就被妻子以女人的直觉和智慧识破。表面上妻子总是对老杜残存的「文艺梦」进行言语上的奚落和打击「摆弄那些能当饭吃」,老杜有时面对镜头面子上过不去,也怒其不争地回应「你懂啥」。类似的拌嘴在两人的相处中时有发生,但在两人多年的感情积淀下,这些生活气息浓厚的小争吵反而成了镜头里的小趣味。虽得不到妻子的言语支持,老杜依然一有闲暇,就钻进他那在很多村民看来「不无正业」的执拗精神世界里。正是他的存在,为本片打上了深深的文艺烙印。许多观众对这样一位物质生活不甚丰富、精神世界却异常饱满的老农充满了好感和敬意。
5
本片让我印象深刻的另一点,是农民在同生活的撕扯中依然保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小山村不甚富有,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差距不小,但因地处沂蒙山,物产还算丰富,与外界联系也较方便,依靠最本分的勤劳,村民生活并不贫穷。

生活虽不困苦,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片中的泪点多来自感情线的主角——大学生杜滨才。他两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十几年来,倍受打击、精神病不定期发作的父亲与他相依为命。他对母亲有怨恨,却也期盼如同别人一样正常享受母爱的温暖;他对父亲的抱怨更深,与别人成长环境迥异的他经常把内心的委屈发泄给父亲。即便家庭千疮百孔,杜滨才性格安静却不消沉,现实的暴风雨让他在求学的道路上更加坚韧踏实,2012年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大学生中级导游即是对他努力的最好回报。
右一、右二依次为杜滨才父亲、杜滨才


片中父子俩的争吵在影片临近结尾时迎来了令人动容的和解。不善表达感情的杜滨才在全村的春节联欢会上,演唱了一首《父亲》:

「总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

待他唱完说出「爸爸,谢谢你」后,舞台下的大姨大婶们拉着袖子抹眼泪,杜滨才父亲脸上的肌肉不停地抽搐,眼眶已湿润,眼泪却被这个命运多舛的山东汉子艰难地忍住,硬是没有掉下来。

至此,影片结束。
6
犹记得看完这部片子时,我内心复杂的情绪不停涌动,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所以要写点什么,一是因为许多我成长过程中亲身经历或见到周边街坊四邻的生存生活状态,很多都能在本片中找到对应,我对这部片子有着深刻的感情共鸣;二是想要将这部佳作推荐给更多的人。透过片中的影像,我们会发现,生活不仅仅需要关注自己眼前的苟且,抑或是诗和远方,许多我们不曾接触和了解群体的真实的善良,卑微的梦想等等也同样需要我们注视的目光。对本片的关注者愈众,乡村里的「中国」版图愈大,本片的真实底色,也就愈发闪耀,照耀着你,照耀着我,照耀着我们的同一个「中国」。

长按关注么么哒


    关注 少帅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