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由来及诸侯兼并

 

“春秋”这个对东周初年的命名原则是哪来的?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



“春秋”这个对东周初年的命名原则是哪来的?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 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孔子的弟子子夏传播《春秋》的内容,他的再传弟子谷梁俶与公羊高(包括这二人的后代),以及鲁国史官左丘明(晚于孔子)、分别为《春秋》的内容作了增补,记载到韩赵魏“三家分晋”,算是较为完整的对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而连同在《春秋》记载之前的,周平王东迁以后的几十年一起,共计大概303年的记录,因为孔老夫子的声誉,而被后世统一以其著作而命名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历史趋势之——诸侯兼并

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力量衰弱,失去对天下诸侯的有效控制。按照《春秋》《左传》《公羊传》等书籍的记载,先后出现过的诸侯国有170个左右,其中130多个是有明确的统治区域记录的,而其中,有十多个是比较大的国家,包括“鲁、卫、齐、晋、秦、宋、陈、蔡、郑、楚、燕、吴等”。这些较大的国家,趁着周天子无力制约自己的统治,抓紧时间侵占灭亡了其周边的小国,按照前前后后的统计,史书中记载“楚并国四十二,晋并国十八,齐十,鲁九,宋六……”当然,这些数字并不是春秋初期就一下兼并了这么多,但是,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整体的一个趋势。

一个旧有的统治秩序灭亡后,特别是迅速灭亡后,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新秩序来有效取代,则一定会因为权力的真空而导致大的社会变乱与动荡。


(有兴趣的可以对比一下两幅图,就可以看到大诸侯对小诸侯的兼并力度)
周王室推进的分封制度,本来就更像是一种城邦制,只不过大的、老牌诸侯国可能一国控制多个城邦,故而力量强大些;小国一国只控制一个城邦,力量弱小些。王室衰微后,大国乘机吞并小国,占领小国所控制的重要的战略要地、资源产地,似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也客观上带来了一种结果,就是散处在诸侯国之间的戎狄部落,也纷纷效仿大诸侯国的做法,对弱小的诸侯实施以劫掠为目的的武装攻击。

一时之间,中原地区狼烟四起,周王室所推行的周礼等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土崩瓦解。

下一期内容就介绍一下以北部的戎狄和南方的楚蛮为代表的其他民族,对中原华夏文明的威胁。
(喜欢就关注我吧!)


PS.调查问卷说希望有音视频,可是有了音视频,结果却没人看(特别是考虑到有些人可能平时工作日看视频不方便,我还是周末发的)结果更了两期视频,点击率之低,真是让我很受伤。

难道转发的也不行,视频还得要原创的?


    关注 长河一小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