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逛”沈阳:从历史走进现实

 

导读6月1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辽宁沈阳。在这座古韵气息与现代文明交织的东北工业重镇,她体验的不少新鲜...



导  读

6月1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辽宁沈阳。在这座古韵气息与现代文明交织的东北工业重镇,她体验的不少新鲜事儿,都有着十足的“穿越感”。

“穿越” ①:从手工面人到智能汽车

上午,默克尔一行刚刚抵达沈阳,就直奔一处“老房子”。

推开近400岁“高龄”的沈阳故宫一扇朱红宫门,默克尔就收到了一个大大的surprise——精致的清朝装束讲究的满族礼仪,沈阳的演艺人士为她准备了一次特别的欢迎仪式,气氛相当热闹。



随后,默克尔走到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大正殿前。仰望着这座庄严的八角重檐亭式建筑,她一脸好奇。故宫博物院院长白文煜介绍道,它为纯木结构,没用一颗钉子。

“噢?是什么木头?”默克尔惊讶地问。得知是松木后,她又饶有兴致地询问了这个殿怎么用、何时用等种种细节。

不得不提的是,在沈阳故宫,默克尔收到一份颇具“中国风”的小礼物——民间艺人于启全仅用十几分钟,就完成一个“捏面人儿”。金色短发、白上衣、黑裤子,活脱脱一个微缩版默克尔。



摸着“新鲜出炉”、尚有些湿润的面人儿,默克尔问:“颜色能保持多久?”当得知一两天就能干透、可以长久保存时,她笑了。



从上午沈阳故宫的木制建筑、“捏面人儿”等这些手工珍品,到下午华晨宝马铁西工厂生产车间里的“智能手”操作,时空的转换颇具一种“穿越感”。

车间里,默克尔带上一只数字化手套。据负责人介绍,每次作业,只要工人带上这只手套扫描相关部件,数据记录和联网分析即可实现同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在这家中德合资的典型企业,默克尔推动了一只形似电动汽车充电桩手柄的把手,启动全新BMW X1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下线。



当这款新车缓缓停下来,默克尔赶紧走上前去,迫不及待地 “一看究竟”。在驾驶座、副驾驶、后座,她都逐一体验。

穿越之②:从馆藏陈列到身边的“工业4.0”

14日下午,在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

新中国第一枚国徽第一台压缩机第一台拖拉机……穿梭于博物馆的陈列间,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中期中国工业起步的年代。

而观看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与德国思爱普公司合作研发的“工业4.0”原理生产线演示,则一下把人拉回到了今天。默克尔连连发问:

机器人是库卡公司生产的吗?



哪些部件是沈阳本土制造的?



哪些技术是德国研发的?





从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到迈向‘工业4.0’,是一个很生动的过程。”

她说。

在华晨宝马汽车铁西工厂,默克尔感受着随处可及的“工业4.0”氛围。从冲压到控制程序,从焊接到涂装,前沿技术无处不在。

走到汽缸螺丝断裂问题解决方案的板块,精益专员张菊芳生动地介绍着数字化和自动化如何帮助员工们攻克了一个个难题。

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每天在汽车工厂里工作,爸妈同意吗?大学毕业后为什么进德企?”

默克尔不仅追问了几个专业的技术问题,还对她的“个人生活”饶有兴趣。

张菊芳用流利的德语进行答复时,默克尔笑着频频点头。

“穿越”之③:从各自探索到战略对接

沈阳和德国的渊源颇深,1907年,德国就在当时还叫奉天的沈阳设立了领事馆。中东铁路修建所需的电料、电器均由德国西门子洋行供应。

从近现代工业萌芽,到东北“锈带”低谷,再到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带来的振兴机遇,沈阳这个“东方鲁尔”期待着德资将帮助其进一步激发潜力。

中国工业博物馆内,默克尔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处“工人村”复原住房颇感兴趣。看着热炕头和旧家具,她的思绪似乎也飘回到德国的工业发展早期。

现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德国很多地方一样,面临着机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德国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和中国彼此学习。”

默克尔说。

博物馆内,墙上的一张图表展示了投资沈阳经济开发区的部分外企名录,宝马戴姆勒巴斯夫拜耳等知名德企均在其中。

当前,沈阳和德国的合作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正日益深度融入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与沈阳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中,德国已连续多年位居贸易额第一位;进入中德装备园的各类德资企业项目已达144个



“德企还是不够多。”望着图表,默克尔说,看到德企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她很高兴,以后可能还会有更多德国企业在这里落户。
中德两国的战略对接,明天会更好。
文字:王卓伦、石庆伟、左为

摄影:李钢、王卓伦

本期编辑:叶昊鸣


    关注 新华视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