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人不能随意“买东西”吗?你知道什么是“鬼市”吗?

 

每一个有趣有品的人都爱月亮红茶文/吴郡星郎编辑自:吴晓波频道你知道古人不能随意“买东西”吗?汉语里有一些长盛...

每一个有趣有品的人
都爱月亮红茶
文/吴郡星郎

编辑自:吴晓波频道
你知道古人不能随意“买东西”吗?

汉语里有一些长盛不衰的笑话,例如“我不是东西”。

据说,用 “东西”指代物件,源自唐朝都会长安城的贸易区——“东市”和“西市”。

当时长安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繁华都市,世界各地的商品汇集于此。因此人们说“买东西”,就是说可以在西市、东市买到你想要的任何物品。
日本姝尾达彦所绘唐朝长安西市


但是在这两个市集外,你几乎买不到商品。

因为中国从西周开始就一直实行“坊市制度”,将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开设置,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肆。

市外不仅有围墙,还有官兵把守。

“坊市制”在官方对民间商业活动的管理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就以唐代“东市”“西市”为例,两市在午时以击鼓二百下为令开放,在日落前关闭。

所以如果你在唐代的长安生活,只有在下午才能随心“买买买”。

历朝历代对于进出市集的人员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例如贵族、官员都是严令禁止入内的。
你知道什么是“鬼市”吗?

到了唐后期,沿袭千年的“坊市制”逐渐被打破,至北宋年间,“街巷制”开始兴起,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渗透,人们可以在家门口沿街摆卖——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常看见的那种街头景象,实际上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出现。

此时,民间开始盛行起了“夜市”“鬼市”“草市”等在特定时间出现的集市。

张孝友大师的作品《矾楼夜市》
以“鬼市”为例。

你或许以为“鬼市”指的是神怪小说中的离奇情节,实际上,“鬼市”是一种特定称谓,专指在黎明时分出现的集市。

“鬼市”摆摊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那些被限制参与市场活动的贵族、官员或者其后代家人,因家族败落,他们只好依靠出售一些祖宗遗留下来的物什维生。他们害怕被人认出,名誉扫地,所以选择在黎明前摆摊,天一亮就收摊儿。

所以在“鬼市”上常常出现一些价值连城的古董、珍玩,也有专门的“淘手”不嫌辛劳地早起。

黎明前,市场里熙来攘往的非常热闹,天一亮就人去“市”空,这就是“鬼市”这个名词的由来。

至今,在北京、天津一带还有“鬼市”盛行。
北京“鬼市大集”
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百货大楼”吗?

随着西方文化的流入,中国渐渐开始出现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中,比较熟悉的应该是百货商店。

我们曾经在小学语文课本上读过张秉贵的故事,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百货商店,劳模张秉贵的绝技“一把抓”,从透明的玻璃格里掏出不差分毫的糖果……

不过,在90年代后期,我们的记忆渐渐被没有玻璃隔着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替代。

大型商业综合体有点像百货商店的升级版,但是却是开放性空间,不仅和消费者连接更紧密,功能更为多样化,而且功能体之间的联动也更丰富。

我们可以在里面运动、开会、购物、饮食、看展览,进行一些业余爱好的课程培训,这些综合体成为一个生活的体验馆,而不仅仅是“买东西”的场所。

张秉贵现场演示“一把抓”
“买东西”这个词发生什么了变化?



纵观历史,在“买东西”这件事情上进行了极其漫长的探索,若对其中变化稍加分析,或可简单得出三个特点:

① 对时间、空间的无限制需求:

从“朝开夕闭”“坊市分离”的制度,变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街巷制”,我们希望自己的商业需求可以随时随地被满足;

② 从单一平面转变为立体结构:

从隔着玻璃橱窗的百货商店,到自选式的超级市场,再到全方位满足体验的商业综合体,我们对于商业需求的理解变得更为饱满立体;

③ 从物质需求到精神追求:

居民“赶集”购置物品,后形成“夜市”“鬼市”“草市”等风俗文化,正是从物质需求转为精神追求的体现。更不用说功能联动性极强的商业综合体带给我们生活品质的升级。

从“坊市制”到“街巷制”,经历了千年的时光,但是在这之后,这样的变革却越来越迅速。

最近这两年,人们“买东西”的习惯就经历了从“线下购物”到“线上购物”再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狂潮更迭。

不久的将来,智慧场景将成为热门话题。从现在到未来,“买东西”再也不仅仅是“东西”而已,这是时代浪潮的方向。
沏杯茶,打开屏,月亮红茶陪伴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右下角,留下您的评论
需要月亮的茶,点原文链接或去平台下方


    关注 月亮红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