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望|建议为“王爱山堠”树碑立传

 

王爱山,与河南省登封市的嵩山、石淙河和我县西门、梁皇山一起,在2015年5月18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人民政...




王爱山,与河南省登封市的嵩山、石淙河和我县西门、梁皇山一起,在2015年5月18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人民政协报社、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宁海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寻找与认证行动现场评审成为首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这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王爱山是极有文化积淀之地,名至实归。1613年阳历5月20日和1632年农历3月15日,徐霞客两度游历王爱山,为宁海山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游记文章。游圣把宁海的“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永远留在中华历史的记忆里。他初上王爱山,记下的王爱山松门山岭与王爱山岗上“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山顶随处种麦”人文美景,400多年了,仍历历犹在眼前。徐霞客开篇之笔就把“喜态”留给了宁海,就把王爱山美景留给了有情的宁海人民。宁海是游圣极为钟情之地,王爱山是游圣极为钟爱之山。

《宁海县地名志》“王爱乡”中有“外庄村中有石碑刻‘王爱山堠’四字,字体遒劲,为唐咸通四年(863)留下古迹”记载。为丰富王爱山旅游开发内容,我建议在王爱山发现“王爱山堠”碑刻的外庄村,选择适宜之地,为“王爱山堠”树碑立传,作为王爱山旅游开发的一个新节点,以引发游客的怀古幽情,以带起对王爱山一带古村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开发。

王爱山地形大势为两溪(白溪、青溪)夹一岗,西起望海尖,东至桑州岭头,长17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西部山峦起伏,平均海拔780米,最高鸡冠尖(旧志作桐柏山)海拔868米,东端无主峰,形似鲤鱼背,平均海拔300米。在这绵延的山岗台地各山湾山谷等处分布有数十个大大小小、历史有长有短的自然村落和不少的寺庙庵堂,深入考察还发现这里有独具王爱特色的种植、饮食等文化习俗与边界文化风俗,还有大自然赋予的火山遗址及丰富的自然景观,如红岩谷、砖红壤土地、古树群落以北宋罗适《永乐寺碑记》中早有记载的东岗以“多六楞名之”的石柱峰与令人“逸兴俄生”优美自然风光等等。王爱山旅游开发可以有整体的开发与设计,但这个小小的“树碑立传”建议不会影响整体的运作,只会丰富或引发新的创意,并为王爱山开发树立起一个独有新创意味的“历史”视角,并由此引发唐浙东农民起义军“(裘)甫盖从王爱山遁走剡城”“唐鉴真大师由白水庵(即寿宁寺,或称白泉寺或称港头寺)行至国清寺”、筋竹庵、弥陀庵、永乐寺、孟姜女庙及尖山、兰田庵革命根据地等历史文化的深入探究。

碑刻可以宁海陈彬先生的考证文字“碑高一米有余,宽七八十厘米。碑面完整,呈黛黑色;字体方正,楷体;每个字的大小约二十平方厘米”与龚国荣先生拍摄的“王爱山堠”为依据进行刻制,或根据碑刻设置地的周边环境要求合理制作。正面“王爱山堠”四字仍应突出或体现“地名志”中记载的“字体遒劲”的特点与要求,要有历史沧桑感。背面,可请大家名硕撰写有关王爱山或“王爱山堠”相关的文字,突出王爱山的历史,丰富碑刻内容。

希望贤士达人能体会我作此建议的微意。

附1:龚国荣先生拍摄的“王爱山堠”,可供制作碑刻参考。



摄影/龚国荣

附2:滕延振《鉴真大师在宁海留下的踪迹》(节选) ,可与霞客古道相互参证。

鉴真去天台国清寺的路线,不会是经宁海水车,出西门,入黄坛,登双峰,过澄深再到天台的。因这条线路太长,岭也太峻,再加号称天台五寺之一的“澄深寺”此时未建,到宋代才有。一般来说应该经水车,过竹林,前童,到岔路,再过白溪上松门岭至王爱,入天台县境。鉴真到宁海的时间是在唐天宝三年一至二月间,天气较冷。根据《东征传》记载的“明日斋后愈山”,至第二个“日暮”到达国清寺,“岭峻途远”,“涧水没膝”,鉴真一行僧人足足走了两天时间,这足见道路之崎岖,交通之不便。再加气候恶劣“飞雪迷眼,诸人泣泪,同受寒苦”的情况分析,鉴真走的是一条艰难的山道。一般来说,从白水庵到天台国清寺是不用走两天时间的,按唐时的山道计,大约120华里左右。但鉴真足足走了两天,真所谓跋山涉水,倍受艰辛。因唐时沿途居民不多,溪流上大多无桥,有的靠竹筏摆渡。冬季水浅,有些渡口就得靠涉水而过。初步分析,在宁海地界,他们起码要过四个较大的渡口:水车上明渡,马步园渡,下陈渡,桐州渡,其他较窄的渡口还不计在内。宁海地界高岭也有两条,白溪岭、王爱岭,这些溪岭还不包括天台县在内。他们走了两天,实与艰难的路程及恶劣天气有关。

附3:【北宋】罗适《永乐寺碑记》,可引发王爱山岗宗教、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名人的探究兴趣。

余成童时好读书,而乡中无文籍。惟乡先生朱叟绛世传《论语》、《毛诗》,皆无注解。余手写读之,茫不知义旨罅隙,惟咏叹而已。庆历中(约1045年),有僧贤智师、禹昭师皆里释之秀者,同游钱塘,传智者,教以余力事明静大师。惟贤通儒书,能讲《五经》、《论语》,二师性明敏志坚而气刚,各以儒释二家自负不少下人,因得与二师游。假其书,叩其论,浸淫开发,闻此达彼,由此知圣贤之门墙有可入者,遂寻师访友以终所业。余尤知经术之为乐,权舆于二师也。熙宁初(1068年),余赴泗水令,去乡二十有五年。元佑六年(1091年),始按刑二浙。明年春,抵乡曲,贤智已谢世,惟禹昭迓余于王爱岭,师虽雪眉松骨,老叟成童,其神清气静俨然若昔时。叙别话旧,伤往而感来,遂相与泫然流涕。师且告余曰:“此去东南三里,即蒋山其院名‘永乐’,老身之故栖也,愿公临之。”因与之踏云蹑翠,入长松之径,登梵皇之堂,卷帘四顾,美乎哉!前岩后峰,左冈右岭,流水若龙蛇屈而东注;东北有峰最高曰“石柱”。师曰:“以多六楞名之也。”当是时,春色在物,夕阳在山,野花开而百鸟啼,微风起而白云乱,幽芳可撷,逸兴俄生。于是,与师扶栏握手相顾而笑,论无生之法尽,涤有虑之尘缘,言皆投机,默然心谕,何必过虎溪前后称陶潜远大师之忘情也哉,明曰归溪南。师录其建院之因,求予作记,且曰:“蒋山者,蜀人琬之后,讳政,字文通,避地居此,人以名山。梁天监中(南北朝502—519年),迁居宁和,舍宅为“海云寺”,隋(581年)改“海月”,唐末两为兵寇所焚。钱氏乾符中(877年),乡人王惠与僧道隆兴之吴越,易名“永安”即“永乐”。本朝淳化中(约992年),真惠大师常觉亦增辑焉。治平初(1064年),赐金额,与禹昭顾栋宇之毁,劝檀那之植福。有麻氏者鸠信士,率财力,新大殿,作山门,次建法堂、僧房、厨库及宾客之馆,凡七十盈比。辙旧成新,易畀为高,始熙宁五年(约1072年),终元祐八年(1093年),功告成,余得师所录,久弗暇书,易路几右,坐颖昌府,久要堂,窃思之,自余登第三纪矣。乡曲少年无登第者,亦无以儒自负如二师者。然则,山川灵秀岂绝于吾党耶!必将有豪杰之士发愤自奋,或儒或释,扬名于天下者矣。然则,余老矣,不知所及见否也,因收其录,暨予与二师相遇之始末及前日归乡之新事载之鄙文,使吾党少年他日观吾文,知我起白屋之艰苦,在故旧之难忘,能自激昂以成厥志。此余之作记之微意,其院之畛域则记于碑阴云尔。

宋元祐八年八月望。

赐进士前泗水县令提刑两浙朝敬大夫邑人正之罗适撰

(引自《浙江三门蒋氏族谱》)

 END 
作者:袁伟望,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会员
编辑:野客
王爱山采风专辑


袁伟望|建议为“王爱山堠”树碑立传

林克刚|徐霞客笔下的王爱山风情

王高富|王爱山杂谈

赵爱娥|夏日,行走在王爱山

潘伟春|一树一村一个梦

麻绍勤|猎奇塘孔村

袁伟望|筋竹庵与筋竹岭庵

杨晓阳|袖珍古村塘孔

仇叶祥|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再上王爱山采风后之我见

周明礼|万山坳中仰圣迹 泉轰风动开新图 ——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走进冠峰(石梁道)

杨小娣:红岩之恋

袁伟望:王爱红岩谷

童相兵:走,王爱山踏春去!

王亚明:前生后世话王爱

赵聪芬:撩起红岩谷的神秘面纱

杨晓阳:初探红岩谷

赵帮振:养在“深闺”人未识

陈菊华:王爱踏春,醉红岩

徐俊晓:看罢桃花西山归







你想参加我们的活动吗?请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加入我们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关注 宁海之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