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平方公里来了,还要不要城市更新?

 

存量规划的时代,忽然来了一大波新增建设用地。是继续城市更新?还是回到扩张式建设的老路上去?...

点击上方“工遗更新研究室”订阅微信吧!
存量规划的时代,忽然来了一大波新增建设用地。是继续城市更新?还是回到扩张式建设的老路上去?
2015年4月通过的《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明确提出上海城市进入存量开发的时代。

2016年6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调整方案》,下调上海市耕地保有量从24.93万公顷到18.80万公顷,即减少600平方公里耕地划归其他用途。
这是要闹哪样???
说好的城市更新呢?


我们先来看看上海市的土地利用情况,根据上海市“十三五”规划建议,2020年,上海建设用地总量需控制在3185平方公里,占城市陆域面积50.24%,而2015-2020之间新增可用建设用地仅为60平方公里,也就是其实已经接近“无地可用”的状况。这也是上海提出“存量规划”最大的背景,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不包括这600平方公里。我们姑且默认600平方公里用地最终划归建设用地,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

上海市外环线内的“上海中心城区”为660平方公里,内环线内的“核心区”为120平方公里,最大的市区杨浦区60平方公里,新静安37平方公里。这也就是意味着这些土地一旦划归建设用地,相当于新建一个“中心城区”,或者5个“核心区”、10个杨浦区、16个新静安。

上海中心城区660平方公里
如果变成1260平方公里......
这已经不是增加建设用地,而是一轮新的造城运动。对于城市更新会有什么影响?
城市更新速度必将放缓。
毋庸置疑,向存量要土地在经济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城市建成区、特别是核心区的土地更新成本极高,且涉及到用地性质转换、拆迁、产权协调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造成政府和开发商合演了这一年多来郊区“地王”频现的好戏。然而,被迅速推高的非理性房价,终于让中央向人口导入性城市作出部分让步,将建设用地天花板直接上调20%。由于上海中心城区基本没有非建设用地,这600平方公里可以说肯定落在城市郊区,低廉的地价以及日趋完善的交通体系,城市经营者的目光从市区零碎用地的更新,又转回在城市边缘重新拿地的老路子。按过去五年每年平均增加约5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速度,未来十年城市更新依然会理论强于实践,城市发展的大方向不会做太大的调整。


2016上海郊县各大地王
扩张式城镇化和存量规划并行。中国城市尚未做好进入真正“存量规划”的准备,时机不对,强行推进将会出现房价飞涨、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加剧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尽管上海城镇化率已达到88.02%,早已进入城镇化稳定发展阶段(70%以上),但并未出现诸如伦敦、纽约等西方主要城市在1950-1970年代的“逆城市化”,也就不存在由此产生1960-1990年代的“再城市化”即“城市更新主导”的可能性。中国大城市的现状是硬件上具备、软件上不具备城市更新的条件。理性的方式应是放缓扩张式城镇化,同时逐步加强城市更新,通过10年的过渡期,避免因“逆城市化”引发的被动更新。

政府对城市发展的权利加强。当今地方政府最大的权利是土地资源的所有权。政治意志通过土地的使用来实现,大规模增加建设用地无疑强化了政府对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控制力。通过新增建设用地,依赖土地出让的地方财政会得到较大的压力缓解,同时通过政治意志重新布局城市和资本的空间形态。必须认识到,政府最需要的并非60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而是重新布局的权利。相比城市更新的复杂性,政府控制低成本、未开发或低强度开发的农业用地会更加容易,同时对于上海经济命脉——国有经济亦是重大促进。中央发了这么大的红包,难道还不该好好收着吗?

建设用地可能会集中式供给。不同于过往年增加数十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递增模式,60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应当被拆成几块,用以建设具有自我生长能力的新城。参考上海现有“基本农田”规划图,以下几块可能会脱颖而出。1. 大虹桥地区。这个被上海谈了很多年的可能媲美浦东新区的概念,可能会加上青浦和闵行形成“大虹桥”,特别是农业区青浦,新政助其扫清很多障碍;2. 临港新城。临港新城被近似环状的农业用地包围、切碎,多年来如同海上孤岛,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建设用地的增加有可能打破这个障碍,将原南汇区零星耕地整合,形成具有生长能力的新城;3. 崇明国际生态岛。最有可能脱颖而出的可能是崇明。作为上海未来的后花园,崇明环境优美,地广人稀,地价极低且基本为农业用地,如同一块净地。随着未来西线隧道和地铁19号线的开通、崇海大桥的建设、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沪北启东机场。都会将崇明从上海边缘变成生态新城。



十三五规划上海耕地规划图


崇明交通规划
遗产保护的重大利好。存量规划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大于机遇。前面说到上海的城市更新并非源自“逆城市化”,有政府主动推动的背景。因此向内城要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就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目的。在当下的上海,经济资本(土地)的价值远远大于文化资本(建筑遗产)的价值,再加上城市更新法律体系的缺失,行政部门对于城市更新实施方式的迷茫,社会对于遗产保护意识的不足,一旦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大量遗产建筑必将被迫拆除(如厂房改造的创意产业园,部分已经在开发的压力下被拆除重建)。60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能有效缓解和推迟这一行为到约10年后,让政府、社会、学界能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对策,让市场能逐步降温,让城市平稳的进入保护和发展较为平衡的发展阶段。


正在拆除中的静安创艺空间
(原五和针织二厂,建于1920-1970年代)
至于房价,个人认为在不出现大范围信用违约的前提下,下跌的可能性基本没有,毕竟政府不会给自己找罪受,而且随着人口的继续导入和经济规模的上升,处于中高位的上海房价还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但根据供需关系理论,土地的供给必将对房价产生负面影响:一旦政策具体落实,“地王”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这块没拿到还有下一块,没必要再玩命去抢地。房价在一个阶段内会呈现温和式上涨,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深刻影响上海房价。

参考文献:

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 上海建设用地现状、情景及集约化研究. [J]. 科学发展, 2010(10)

段学慧. “逆城市化”还是“伪逆城市化”——基于中西方的比较研究.[J]. 河北学刊, 2014(03)

石忆邵,吴婕. 上海建设用地极限规模估算方法研究. [J]. 经济地理, 2013(03)

其他资料来自网络
- END -
欢迎关注、联系我们的工遗更新研究室,欢迎大家参与讨论,踊跃投稿,和我们一起探讨工业遗产保护和更新的理念和方法。如要引用,请务必告知我们。


    关注 工遗更新研究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