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仓储建筑的公共化更新

 

它们曾经是工业文明的象征,物流产业的代表,高大、成组、厚实的造型,有着不可接近的冷峻气场。然而,在建筑师的手中,它们成为城市的地标,社区的中心,文化的新宠。...

点击上方“工遗更新研究室”订阅微信吧!
它们曾经是工业文明的象征,物流产业的代表,高大、成组、厚实的造型,有着不可接近的冷峻气场。然而,在建筑师的手中,它们成为城市的地标,社区的中心,文化的新宠。
筒仓的逆袭(下)——与工业为邻
工业建筑最为常见的更新方向,依然是偏向文化的公共设施,这既有土地性质的因素,也有工业建筑存在污染的可能的因素,工业建筑逐渐变少而产生的稀有性也是可能性之一。筒仓改造的公共建筑类型多样,选择几个较新的案例和大家一起交流。
Zeitz MOCAA
地点:南非开普敦

设计师:heatherwick

设计时间:2014

筒仓数:42个

高度:33米

直径:5.5米

原功能:粮仓

现功能: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



庞大的混凝土体量


改造将这些“中国春节的炮筒”局部拆除
建筑立面中规中矩,烘托工业遗产就好
最醒目的就是夹在中间的膨胀玻璃体块
巴洛克教堂般的室内
这是一座位于南非开普敦市滨海区的巨型混凝土粮仓。开普敦港作为南非重要的粮食中转站,这座粮仓曾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废弃后,2014年在一次国际竞赛中,设计师将其改造成一座极具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博物馆。设计过程中在狭窄的筒形和展览需要的大空间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设计师决定将筒体内部空间本身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强调“管型”的主题,仓筒有30个被部分拆除外壁,形成一个整体空间,其他则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并依据教堂的格局,在其中挖出一条轴线型画廊、一个向心圆形展示空间,以及从顶部玻璃天窗洒下光线。建筑外部插建了一个看似膨胀起来的玻璃体块,晚上,这个玻璃体块就像开普敦港口的一盏灯笼。
Silos Zeeburg
地点:荷兰阿姆斯特丹

设计师:NL Architects

设计时间:2009

筒仓数:3个

高度:40米

直径:22米

原功能:废水处理罐

现功能:攀爬俱乐部

三个孤零零立在海边的废水处理罐


通过打洞和局部凸起形成塑形的丰富性
文化筒仓的内部空间的丰富性
旋转的楼梯和圆形的外窗,以及木质的室内构件,光感温馨


运动罐内部的可攀登中庭
颇具解构的中庭和两侧规整的办公空间形成鲜明对比
空中走廊将三座废水处理罐连接起来


这是三个位于阿姆斯特丹东北部zeeburg岛上的废水处理罐,曾经是城市最为肮脏的地方。罐体废弃后多年,一个被改造成办公场所,另外两个改造成文化休闲设施和一个以攀爬健身为主题的体育中心。罐体被提升至最高高度,从而拥有极佳的滨海景观视线。建筑采用顶部采光为主,立面点状挖洞采光为辅,并通过一条长廊将3个筒仓连接起来。建筑的外立面和内部均设置攀爬设施,同时保证公共和私密空间的分离,体育运动并不对其他使用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建筑内部通过音乐、演示、多媒体、时尚元素、运动以及舞蹈等加入,以及顶部一个360度旋转餐厅,形成一个复合型文化综合体。运动筒采用周边功能空间、中部则是一个通高的攀爬设施,同时通过视线上的通透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
O-Office Building
地点:中国广州

设计师:源计划工作室

设计时间:2013

筒仓数:12个

高度:38米

直径:5米

原功能:啤酒厂麦仓

现功能:总部办公

素混凝土浇筑的工业建筑
顶部横向运输空间
江对岸的遥望,可以看出设计对既有建筑的尊重,改动极小
顶部改造出的办公楼,以及望江平台
楼前广场
Loft办公模式,室内生机盎然,很宜人的设计办公环境


广州历史最老的广州啤酒厂建于1960年代的12座麦仓,坐落于广州老城北郊的珠江支流增埗河南岸,与对岸的高层住宅小区形成有趣的城市景观对比。原麦仓顶层空间曾为让小麦颗粒注入12个圆柱形的混凝土筒仓的运输空间,地面满布方形孔洞。筒仓群上部的空间通过一个桥型建筑与垂直运输塔相连。顶部横向的运输空间长达40米,被改造成源计划工作室的办公总部。工作空间设置在面江一侧,而圆形筒仓顶部则被改造成空中休闲露台。靠城市一侧的落地窗上方设置了建筑材料样板库夹层,由5个木质功能匣支撑,功能匣之间地面的空洞则覆盖透明的玻璃茶几,让筒仓的内部空间能被观赏。整个建筑内部原有的白色抹灰被铲除,暴露出最早的红砖墙体和混凝土结构。新的介入材料为钢,玻璃,和原木,让空间更加具有艺术气质。
Das Silo
地点:德国汉堡

设计师:Bassewitz Limbrock Partner

设计时间:2003

筒仓数:16个

高度:53米

直径:7.8米

原功能:种子仓库

现功能:商办综合体

依赖于汉堡港的繁荣,这座种子仓库也曾是城市的重要地标之一




通过对部分筒仓的拆除,形成传统的结构和玻璃幕墙的
强烈对比




新旧材料的结合,体现出德国制造的精细和优雅
立面上看似随意的开窗,都是经过采光、通风、保温的计算后定下的




1935-1936年建立的这座种子仓库,是汉堡,1990年代曾经计划改造成汉堡大学的学生宿舍,后来计划由于开发公司破产而告停。2001年再度进行改造,根据汉堡对办公场所的需求,将功能定位为商办综合体。整个建筑共计14层,包括在筒仓顶上加建的3层,一层为餐厅和点心店,上面则全部为办公。筒仓被拆掉10个,保留了4个角和一个面上的6个筒仓作为外围护结构,其他则均以玻璃幕墙来重建,包括顶部的3层加建,在三个面上形成“T”字形,新旧对比强烈。结构完全新建,采用框筒模式,既有筒仓外墙被加固并通过新结构来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建筑的节能性能,整栋建筑以自然通风为主,通过设计阶段的风洞试验来保障室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流入,同时在窗户关闭时可以保障保温需求。

那么上海的筒仓更新会是什么样?传说中的民生码头改造,那组筒仓的命运如何?我们将在未来几期给大家详细介绍这个将要落成的精彩项目。


更新前的民生码头粮仓
未来的民生码头筒仓
参考文献:

均源自网络及设计公司主页
- END -
欢迎关注、联系我们的工遗更新研究室,欢迎大家参与讨论,踊跃投稿,和我们一起探讨工业遗产保护和更新的理念和方法。如要引用,请务必告知我们。


    关注 工遗更新研究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