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可老师谈艺术创作

 

艺术家在创作表现的过程中需抓住三个要素:“生活”“精神”“绘画语言及形式的选择与探索”,也就是创作中解决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的问题。...

艺术家在创作表现的过程中需抓住三个要素:“生活”“精神”“绘画语言及形式的选择与探索”,也就是创作中解决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的问题。

——摘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5中国画教学文献》

(李小可:创作杂想)
北大艺术学院中国画导师工作室导师

李小可







李小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黄山书画院院长,中国西藏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 中国画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


李小可《寺》46×70cm 2015年作

创 作 杂 想


                 

文/李小可

重表现

重“表现”实际上是艺术创作的灵魂与内在动力。画家为什么而画?“有感而发”,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表现意识在作品中的注入。很多掌握一定绘画技巧与能力的人往往在创作中忽视与淡化了这个艺术创作的本源。他们的创作在已掌握的技法与形式上兜圈子,使其作品趋于程式化、无感受、无个性的一般的状态。



李小可 《大栅栏》69×69cm 2009年作所谓重“表现”,就是艺术家要通过自己的作品使人们感受到他想说什么,关注什么,给人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展现什么样的个性的选择。在作品中使人看到艺术家强烈的精神注入与个人特征,正如我们常说的“画如其人”。

古今中外的大艺术家无不是重表现的,如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夏加尔、毕加索、凡·高、莫奈、伦勃朗。民间艺术、土著艺术、儿童绘画、不同地域的艺术,这些艺术正是由于重表现而使其能突破一些艺术表现的框框,丰富与拓展了新的艺术语言,使表现有了鲜明的个性和多样性,在作品中能看到“人”的存在。“人”在作品中的存在使作品产生了个人的风格面貌的感染力。



李小可 《宫雪》68×68cm 2003年作艺术家在创作表现的过程中需抓住三个要素:“生活”“精神”“绘画语言及形式的选择与探索”,也就是创作中解决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的问题。

“生活”就是艺术家对当代现实的感受,如对城市生活、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生存状态及社会、文化状态的感受,保持对生活的敏锐性。艺术家只有对现实生活有选择地参与和关注,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当代性。艺术家在对现实生活的选择和参与过程中才能产生灵感、思考与关注,使创作有不断发展的可能性。



李小可《山口》97×89cm 2015年作表现中的“精神”是艺术家在社会生活体验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感受、思想、好恶等在创作中的注入与体现,同时也包含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的审美倾向、文化关注与艺术选择。在创作表现中,艺术家个人精神的注入是艺术家的一种自我肯定,它不同程度地决定着作品的个人风格与面貌。

“绘画语言及形式的选择与探索”是艺术表现过程中最难的问题。表现的关键是能不能把感受、灵感及表现的内容转换为符合所表现内容的视觉语言形式。绘画创作如同音乐一样需要有艺术语言符号的转换,即一种视觉语言符号的重新建构。利用视觉形式规律来进行表现,创造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视觉图象结构。



李小可《春月》97×89cm 2015年作艺术家创作表现的过程是对现有视觉语言及其规律进行选择、运用的过程(其中包括对传统程式化语言形式的不断深入学习与运用,也包括吸收借鉴外来的语言形式),同时也包含对新的语言形式的探索与尝试。

语言形式的探索与运用需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绘画元素与视觉符号的运用,二是结构方式的选择与运用。视觉语言的元素与符号包含绘画中的形、线、点、面、色、空间、黑白、虚实、曲直、动静、笔与墨等。结构方式的选择运用包括平面、立体、重叠空间、具象还是抽象、画面构图的方式等。创作的过程就是根据表现的需要选择运用这些视觉元素重新建构符合表现的形式,并使其不断地深化、完善与走向极致,产生一种新的绘画境界,逐渐形成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风格与面貌。



李小可 《宫墙》94.5×95.5cm 2004年作自己在创作“古都老屋”时就运用这样的方式。为了表现北京逐渐和可能减少或消失的四合院群落,我选择用中国画的用笔的单纯的线、点、块的构成方式来表现四合院的屋顶排列与节奏感,用一种东方传统的语言符号来表现即将逝去的老房子,表达了对原有生存环境的依恋。

艺术家在整个创作表现过程中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三个要素,并通过反复的探索、实践使其不断地完善、深化,把三要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够逐渐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面貌与时代性的作品。



李小可 《山魂》99×105cm 1999年作师造化

师造化写生是艺术家将大自然赋予的感动与传统程式化表现、个性化审美选择连接起来的重要环节,是对客观世界的深度体验和对自然、传统的再发现、再认识。写生成为艺术创作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它让艺术家把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与视觉化表现经验相互碰撞,从而激发出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逐渐孕育出新的表现可能性。

在写生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拿传统的程式化语言去套用自然,而是站在东方文化的立场上,以开放的态度“像从其他星球来的人一样”去敏锐地感悟自然,大胆地发现新的审美领域。把山水画从古人的视角移向具有当代感的艺术家的独特视角,突显艺术家主观精神与自然生活深度的交流碰撞,更多地尊重自然与客观世界带给艺术家的新鲜灵感,从中寻找山水画笔墨表现的新可能性,同时也审慎地吸纳当代视觉经验并为我所用。



李小可 《徽屋》89×96.5cm 2014年作传统中国画完整经典的程式,给当代水墨表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容易形成一种无形的屏障,让后人沉迷在笔墨趣味之中,难以发现蕴藏在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无限魅力。而有胆识的艺术家恰恰要解决这个矛盾,运用传统经验以个性化的语言形式真切地表现客观世界所给予的感动,建立具有东方文化特性的新笔墨语言,这也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



李小可 《有无之间》70×35.5cm 2014年作水墨家园

“水墨”是我艺术生涯选择的主要语言方式,也是缘:父亲、山水、中国画的表现……它承载着东方文化的特征。



李小可 《水墨家园》“家园”是我们所处时代和赖以生存的自然,传统文化同样是一种“家园”。当你走进去时,它会给你带来深深的感动和无限的表现空间。艺术家难的是要把这种感动转化为个人化、程式化的绘画语言,这需要用“艺比天大”的态度去感悟、实践,才有可能实现这个转化。父亲讲的“千难一易”“苦学派”“实者慧”表明了这个过程的艰辛,“学步”“问道”“以学为进”是我的坚持,“有无之间”是多年来我在水墨实践中的感悟,“吸纳”“为我所用”则是我对待外来文化和当代视觉经验的态度。我一直努力把传统与自然、生活连接起来,不断寻觅水墨表现新的可能。



李小可 《天坛》我想,艺术是从感动开始的,艺术也是生命所经历的岁月的痕迹。当我回顾过去,自己好像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行者,作品就是我这个行者在探索的荒途中所做的“活儿”。



















带领学生写生



带领学生写生



带领学生写生



在北大授课


我想,

艺术是从感动开始的,

艺术也是生命所经历的岁月的痕迹。

当我回顾过去,

自己好像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行者,

作品就是我这个行者

在探索的荒途中所做的“活儿”。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君启文化”


    关注 君启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