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家乡的归属与认同

 

怎么那么多江南的小吃都跟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系啊?...



文/十一姐

我一向对民间的风俗感兴趣,今天要分享的是我听过的一些很有趣的传说。在“民风民俗”系列之前的篇目中,我分享过很多民间故事。有的人可能分不清传说和故事的区别,简单说吧,故事只是讲述曲折或滑稽的情节,而传说则往往是以解释某种事物或现象为目的。

关于仝姓的传说
咱们“仝”姓是怎么来的呢?是司马迁的后代。司马迁本来是陕西韩城人,他犯了罪,家里遭了难,剩下俩小子跑了。一个在“马”前加了两点,改成姓“冯”;一个在“司”前加了一竖,改成姓“同”——就是这个“仝”。这个姓仝的小子跑到山西,就扎下根了,就是咱们姓仝的老祖宗。到了明朝朱元璋的时候,强制老百姓移民,有一支姓仝的被赶到洪洞大槐树这儿,又从大槐树被押到献县来的。所以呀,咱们姓仝的跟姓冯的是一家子,仝冯不通婚。

在我的村子姓仝的人几乎占了90%,我从小就听到过这个关于自己的姓的来历的传说。这个传说中关于本村先祖于明朝初年从大槐树迁来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历史,但司马迁这个远祖的依据却不太充分。我查考文献,发现“仝”字作为“同”的异体字是唐朝才出现的,而单独作为姓是在元朝。后来发现全国其他省几个重要的仝姓聚居地有完整的家族谱系,先祖是元朝的夹谷氏,仝姓是夹谷的汉姓,有时又作“佟”。这样看来,我的家族也很可能是夹谷后裔的一支。但另一方面,我也确实发现司马迁后代改姓同后又分出童、佟等姓氏的文献记录。那么如果我家族的“仝”是从“佟”而来,更早的祖先到底是夹谷氏还是司马氏?由于时间久远,谱系难溯,就让它作为一个有意思的民间传说存在下去吧!至于仝姓和冯姓不通婚的传说,就不必理会啦,现在姓氏来源都是多样的,连同姓通婚都不稀罕呢!
沧州铁狮子的传说
古代的时候,沧州临海的水里来了一条恶龙,这个恶龙来了就兴风作浪,沧州老是发大水,老百姓没法活了。正好文殊菩萨骑着狮子从这儿过,就派她的坐骑降服这个恶龙。狮子跟恶龙斗了三天三夜,终于把恶龙给撵走了。从那以后,人们又能在沧州种地了。为了纪念这个大狮子,人们就给它造了个像,立在沧州海边,防止恶龙再来。这个狮子又叫“镇海吼”。

我的家乡沧州又叫“狮城”,就是因为在沧县旧州城有一个铸铁狮子。我是2008年夏天第一次目睹了铁狮子的雄风,尽管它已经锈蚀斑驳,周身被木架支撑固定着,但还是让人不禁肃然起敬。事实上,铁狮子狮身上刻有明确的铸造年月和工匠姓名(大周广顺三年953年,山东李云造)以及出资人和钱数。沧州临海,过去是荒凉的盐碱地,海水经常泛滥。以某种灵物镇摄自然灾害,是一种很常见的民俗信仰(如颐和园的铜牛)。铁狮子是当地人为镇遏大海而出资请人铸造的。但是后世人们在此基础上又赋予了铁狮子更神奇、更高级的身份——文殊菩萨的坐骑,或者说一开始铸造这个狮子时就是把它定位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因为狮子身披障泥、肩负莲花盆,腹内铸有金刚经文。人们又为它设计了这样一个降伏恶龙的故事,使得传说更具有了神秘感。
南皮金刚亭的传说
在南皮县有座金刚亭,在金刚亭里头有两个石头雕的古代将军,就叫石金刚。关于金刚亭的来历呀,有这么个传说:紧挨着金刚亭有个水塘,据说原来这里是个大湖,在湖的正中央长着一棵大荷花,有一条大蟒蛇就盘到这棵荷花根上,每隔几天就到民间作恶。后来玉皇大帝知道这个事,就派下来两个天将下来降妖,不过就给了他们一宿的时间:天黑下凡,到了天亮的时候就必须回天上去。这两个天将天黑下了凡,跟那条大蟒蛇一场大战,一直打到天快亮的时候,总算把这条蟒蛇给杀了。可是这两个天将一点劲都没了,他们就来到湖边这个亭子里头休息。正在这个时候,天亮了,阳光一照,这俩天将全变成石头了,也就是现在的石金刚。现在看这两个石金刚,一个是双手合十,一个用兵器拄着地,也就是故事里头休息的那个样。

高中时就听南皮的安先生说他老家有对石金刚,后来我成了他女友,到他家做客,缠着他带我去看。在金刚亭里看着高大的石像,高近三米,是典型的大唐风格,风格粗犷,很像在乾陵看到的墓道两侧的翁仲。原来,明朝时南皮建兴化寺,挖土时挖出两尊石金刚,寺成后置于山门内。清末以来,寺毁阁亡,仅剩这两尊石金刚。今天的专家只能从石金刚艺术风格上确定距唐代不远,至于石金刚到底是何时为何事而雕,至今不清楚。石金刚的出现本来就神秘,又在寺毁后依然屹立,这必然引起人们的猜想。英雄斗妖除魔、超过时间限制、化身石像等是民间传说中很常见的母题。而且这个传说还很好解释了石金刚为何是这样的姿态,正体现了民间传说的解释性的特点。
赵县石塔的传说
赵县有个石塔,在城中心。石塔的下层有一些雕刻,其中一个雕刻,是一个人在踏进一扇门里面。据说这个人晚上会出来,到卖烧饼的铺子里面偷吃烧饼,然后凌晨的时候再匆匆忙忙地跑回去。所以石塔的这个雕刻就是在表现这个故事,那个人匆忙跑进门的那一刻。

这个传说时赵县石塔正式的名称叫陀罗尼经幢,坐落于唐代开元寺的旧址。陀罗尼经幢共有七级,外观造型似塔,所以当地俗称为石塔。塔身除了刻有陀罗尼经,还有非常精美的雕塑,其中有一幅雕像是一个人踏进门里的形象。而当地有一种很好吃的烧饼,烧饼的做法代代相传,因打烧饼的主人最早居住在石塔脚下,所以这种烧饼就叫石塔烧饼。而这个传说,很显然是当地人为了宣传石塔烧饼的美味,同时也解释了石像的造型。我听到这个传说时,十分感慨于这神奇浪漫的想象。这个传说将当地的古迹与人文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浙江兰溪的传说
在一个山上有一户人家,他们家里很穷,每天靠打柴为生。他们家里有一个女儿,长得很漂亮,她特别特别喜欢兰花,每次打柴的时候都要采很多兰花回来,所以人们就叫她兰花姑娘。当地有一个土财主,土财主的少爷叫唐富贵。唐富贵看上了兰花姑娘,想娶兰花姑娘做小老婆,他就带着手下去了兰花她家。兰花的爹娘不肯,唐富贵说:“侬弗肯(她不肯),我就抢!”有一天兰花一个人在山上打柴的时候,突然唐富贵带着一群人把她围了起来。兰花姑娘就跑,跑到悬崖边上,唐富贵说:“叫你再跑,我都追上你了,你就从了我吧。”兰花姑娘就从衣服上解下来一条长长的裙带,把裙带的一头系在自己手上,对唐富贵说:“你把我的裙带系在你的手上,我就跟你走。”就把裙带扔给了唐富贵。唐富贵得意洋洋地系在自己手上说:“这就叫千里姻缘一线牵!”正说着兰花姑娘就纵身跃下了悬崖,她和唐富贵都摔死在溪滩上了。后来那个溪滩就变得非常非常香。人们就管那个溪叫“兰溪”。

2009年夏天,我的室友到浙江兰溪市进行方言调查,当地人就用方言讲了这个传说。后来她回校转述给我听。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地方传说,解释地名来历。传说的主人公叫“兰花姑娘”,她美丽纯洁,喜爱兰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兰溪市盛产兰花,兰花是兰溪市的市花,兰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美丽高洁的象征,而这个兰花姑娘可以说是兰花的化身。这样,人以兰名,溪以人名,邑以溪名。之所以今天记录下这个传说,还有一点个人感性的东西,那年夏天,中文系同学分不同专业到外地进行暑期实践,我的室友是语言学的,去的是条件很差的乡下记录方言,差点被蚊子吃掉;而我是古典文献专业,去的基本都是开发为旅游景点的古迹。我们各自通过手机交流着实习心得,那真是个难忘的夏天。
太原麻姑庙的传说
有一个村子里面住着一个婆婆,特别喜欢欺负她的儿媳妇,整天让她儿媳妇做这做那的。她每天都让她的儿媳妇出去挑水,把家里的水缸灌满。但是挑水的地方离得特别远,这个儿媳妇每天都很辛苦地去挑水。有一天,儿媳妇从井边挑水回来,在路上遇上一个骑马的人。这个骑马的人跟她说:“小姐,我渴得不行了,你能不能给我点水喝?”这个儿媳妇心地很善良,就把桶给了他。骑马的人咕咚咕咚地把一桶都喝完了。儿媳妇很着急,说:“你怎么这样,你都喝完了,我还得再去挑。”那个人说:“你别着急。”他就用马鞭在水桶上敲了一下,水就冒出来了,正好满了一桶。那个人说:“你看,我这个是个神奇的马鞭。你回去用这个东西在缸边上敲一下,那个缸里水就会满。但是你要记住,只能敲一下,不能连续敲。”说完话骑马的人就不见了。儿媳妇回去后就照着那个人说的话做了,果然,水就满了。后来她就不再去挑水,每天就用那个马鞭。婆婆就发现儿媳妇好像不出去挑水,但是家里的水缸老是满的。她觉得很奇怪。有一天她假装出去了,然后又折回来,发现儿媳妇是用那个鞭子敲缸,缸里就有水了。她觉得这个鞭子特别好。有一次,她趁儿媳妇不在她就用鞭子敲这个缸。水就出来了,她不断地敲,水不断地涌出来,把整个村子都给淹了。儿媳妇在外边赶紧跑回来,把缸的盖子盖上,一屁股坐在上边。她就变成了一尊石像,压住了那个缸,缸里的水就不溢出来了。后来人们就供奉她,给她建了一座庙,叫麻姑庙。

麻姑庙是我大学室友家乡太原的一座庙,她从小听过这个传说,在宿舍“卧谈会”的时候讲给我听。中国百姓的信仰体系是很模糊的,现实中的人进入神仙体系(比如关公)、神仙有了普通人的身份,这两种情况都是很常见的。麻姑庙本是道教中的仙人麻姑的庙,很可能是人们对麻姑的身份不清楚了,便根据神像外形和“麻姑”这个富有民间特色的名字而创造了这样一个受尽委屈又很善良的民间妇女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主体可以看做是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480D“仁慈少妇和魔鞭”故事类型的一个异文,只是把民间故事与当地风物结合,成了传说。

民间传说往往与地方特色相结合,通过为一些普通的事物赋予瑰丽的想象,创造出有趣的故事。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传说,人们的生活会有多么苍白。人们通过这些传说,代代传承,使人们对家乡充满归属感与认同感。

不过另一方面,一种地方传说往往只在本地范围流传,而当跳出本地范围,搜集了各地的民间传说来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怎么有的传说这么像啊?比如,你会发现,怎么那么多江南的小吃都跟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系啊?怎么那么多北方小吃都跟慈禧太后西巡有关系啊?怎么那么多西南的小吃都跟诸葛亮有关系啊?这是因为,为了获取更多人对家乡的认同,那就要找在民间知名度高的人物来攀扯关系啦!这在民间文化研究中被称为“靶子人物”,就是所有的故事都指向他了。也可以理解为,躺着也中枪。哈哈,你当地有没有跟以上三位靶子人物有关的传说呢?

敬请关注十一姐“回不去的家”民风民俗系列,点击以下链接直接阅读~

民间故事:小葫芦“富有”的故事

民间故事:三棵大白菜与花树郎的故事

民间故事:傻小子故事两则

民间故事:巧媳妇故事两则

民间歌谣:襁褓里的记忆

民间歌谣:童谣中的成人世界

民间歌谣:万花筒般的世界

民间歌谣:有的童谣听不懂?那就对了!

俗信歌谣:触摸自然的脉搏
民间故事:长工和主人的故事两则


    关注 十一姐的涂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