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要成为控制孩子的工具吗?

 

孩子喜欢在墙上乱涂乱画,家长一开始是耐心讲道理,后来是威胁“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再这样就不要你了!”...



孩子喜欢在墙上乱涂乱画,家长一开始是耐心讲道理,后来是威胁“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再这样就不要你了!”小朋友惊恐地哭起来,一会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这时妈妈实在太心疼了,把宝宝抱在怀里,一面轻声安慰着,一面不忘说:下回还往墙上乱画吗?孩子急忙一脸委屈地摇摇头。过不了几天,墙上又出现了孩子的“新作品”。

类似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无数家庭上演着,把孩子和家长都搞得筋疲力尽。仔细分析一下这件事,就会发现它对孩子只有伤害,没有好处。孩子也许只是出于好奇有趣在墙上随手画了几笔,儿童对于事物价值的衡量不同于成年人,在他眼中,墙只是一张更好的画纸,他并没有一点存心搞破坏的意思,而家长却立刻觉得这是孩子不懂规矩、在和自己作对。并且还用最残忍的“不喜欢他”“不要他”来威胁。

那对于孩子在墙上画画应该管还是不管呢?孩子在画画时,如果你能用心去看一幅孩子的画,就一定不会把孩子在墙面上的创作看作是破坏。一面墙的光洁值多少钱?即使你不喜欢孩子乱涂乱画,也可以忍痛割爱,把这份自由和快乐送给孩子,过几年把墙重新修整一下不就行了。而孩子回报你的,往往是无法以价钱衡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实孩子和家长的矛盾,多多少少都类似于这个案例。我们太习惯用成人的眼光打量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衡量孩子,而忘记了自己也是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成长过来的。童年有其自身的价值、孩子的玩耍打闹也是他认识世界、与同伴相处的方式。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给予孩子自由和尊重,就是最好的教育,这也正是家长的功课。

无数的家长为孩子不爱学习而头疼,似乎孩子和学习是一对天敌。有人说:“学习是孩子的天职,玩是孩子的天性”,实际上正是这种将学习和玩对立起来的观念败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每个孩子都爱玩,剥夺他的爱好,逼着他去干一件相反的事儿,谁会愿意呢?况且,学习和玩根本就不是对立的。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这也许是个高难要求。然而现实更具挑战性:我们所接受的无数其他建议都被证明是适得其反。实际上,我们得到的建议都是关于“有条件的父母之爱”的,它的形式有两种:当孩子们乖的时候,向他们表达爱意;当他们不那么乖的时候,则抑制这种爱意的表达。由此,《超级保姆》的主持人告诉我们说,对孩子们需要和喜爱的东西,应该是有条件地给予;表现好的时候就作为奖赏,表现不好就得不到,以此让孩子们“按你的意愿行事”。他还指出“对孩子而言最强大的钞票,就是父母的接纳和认同。”

“有条件的父母之爱”并不只是体现在旧式家长制作风中,那些做梦都没想过要体罚孩子的现代家长,却选择通过暂时孤立孩子的办法来调教他们,并美其名曰“叫停”。反过来,“正面强化”措施教育孩子:只有做出我们认可的“好行为”,才会被爱、才可爱。

结果表明,接受“有条件父母之爱”的孩子的确更有可能向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然而,这种切合是有严酷的代价的。首先,这样成长的孩子更倾向于对父母抱有愤懑和厌恶之情。其次,他们更愿意表示,他们的行为更多是源自“强大的压力”,而非“真正的自主选择”。而且,他们取得成功之后的幸福感通常很短暂,而他们常常感觉自责和羞愧。



家长要学会提出要求的时候,尽最大可能创造孩子参与决策的机会;鼓励而不是操控;积极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

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说我们当然是无条件爱孩子的。但真正重要的是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样子—他们是否不管做对、做错或做得不够好都感受到了父母不变的关爱。放下那些控制,给孩子真正的爱,是信任和自由,还有规则。


    关注 博思家庭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