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斋阿訇在平凉

 

王静斋,名文清,以字行,回族,天津人,中国近现代著名伊斯兰经学家、著作家、翻译家、学者,与达浦生、哈德成、马松亭并称中国伊斯兰近代史上的"四大名阿訇"。其翻译、注释的伊斯兰典籍《古兰经译解》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誉。...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穆平凉社区”
汇聚穆斯林微力量

传播伊斯兰正能量




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王静斋大阿訇,曾于四十年代初期在甘肃平凉开学执教,译经讲学。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虽已时过境迁,但王老阿訇和蔼可亲的面容,遵行化一的风范仍然历历在目。现将他老人家在平凉的一段经历写出来,奉献给多斯弟们,以示对他老人家的敬仰和怀念。[/b]

关注是一种鼓励 | 转发是一种支持
大阿訇欣然就任穷坊小寺

旅平寺始建于1929年,是旅居平凉的桑坡穆斯林修建的,故名“旅平寺”。因当时旅居平凉的桑坡人原本为做皮毛生意而来,不打算在此落户,故所处寺院狭小,房屋破旧,条件十分简陋。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大批桑坡难民西逃至平凉。他们尽管生计无着,但他们中的一批有识之士,确信“主无绝人之路,越是艰难困苦,愈要自强不息”之信念,于是打破地域、教派之界线,八方求贤,自1929年起曾先后聘请了兰秀斋等大阿訇在旅平寺任教。1942年,兰秀斋、白有明等大阿訇被他坊搬请后,旅平寺的坊民们无不翘首企盼王静斋老人家到任。但在名阿訇与穷坊小寺反差的现实面前,不少人担忧难以求之。然而当时在陇东伊斯兰师范学校执教并担任名誉校长的王静斋阿訇,一接到旅平寺的聘书,即欣然应诺,并谢绝请客送礼、悬匾挂幛,只身徒步到旅平寺任职。

拯救难民于水火之中

王静斋阿訇出任旅平寺教长之时,正是桑坡穆斯林身处生死存亡的关头。

1943年,孟县伪县长张百华率领兵匪血洗桑坡,一夜之间残杀百余人,180人被绑架,400余间房屋被焚烧,450余户遭洗劫,未能出逃的老弱病残近900人身陷绝境。在平凉的桑坡难民,都是扶老携幼,背井离乡,“一担两筐”千里迢迢而来。面对此情此景的王静斋阿訇,满目热泪,义愤填膺,对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桑坡多斯弟深为同情。为此,王阿訇把拯救桑坡难民当作主命天职,他一边协同学董安置难民,一边与学董在平凉、西安等地进行募捐活动。先后共募捐18万元,除用作告状费用之外,共买粮40余石,在桑坡村设立灾饭厅,500余难民免费就餐二月有余,使之渡过了难关。同时,他还倡导并筹备成立了“桑坡惨案平凉后援会”,并亲自担任后援会名誉会长。随即又奋笔疾书,直谏国民党中央政府,昭示惨案真相,揭露张百华的罪行,强烈要求惩办凶手,赔偿损失,安抚难民。并利用他与国民党军政要员的私交,先后向白崇禧等人写了亲笔信,并派专人前往送达。

为弘扬民族文化倾心竭力

静斋阿訇执教于陇东平凉,不图名份利禄,唯求完美三件善功。

其一,也是他最大之心愿,即在旅平寺静下心来最后完成《古兰经》译解的校正及其脚注工作。旅平寺对静斋阿訇的这一念想丝毫不敢怠慢,为使他专心致志不受干扰地完成这一工作,专门聘请了白信阿訇主持寺内日常教务,并提供了一切寺里力所能及的条件。因此,静斋阿訇除给阿语进修班授课,在重大节日讲“卧尔兹”之外,几乎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古兰经》译解的校正和脚注工作之中。就在大殿侧旁的小屋内,他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工作着,经过整整一个严冬和酷暑,终于完成了《古兰经》译解的最后校正和脚注。

其二,受陇东伊斯兰师范学校校长达浦生阿訇委托,将阿语专修班迁址旅平寺上课,为经堂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新路。这一举措,深受旅平寺坊民的欢迎。后来,在大家全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平凉阿语专修班”如期开课。先后招收了具有一定宗教知识的60余名学生进修深造。他们当中如陈克礼、铁鸣立等后来都成了名学者或大阿訇。

其三,极力倡导兴办民族教育。他曾高屋建瓴地指出:“待到民族教育腾飞之时,必将是民族崛起之日。”他协助达浦生校长,以阿訇和名誉校长的身份,四处奔波,走家串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破了人们的世俗观念,组织动员了一大批回族青年入学读书,为平凉的民族教育打下了基础。到旅平寺上任的前后,利用各种场合阐明“治穷治愚,教育为本”的思想。不厌其烦地规劝坊民,克服困难,送子女就近入学读书。他还同学董一起,多次集资兴办回民中小学校,发展回族教育事业。这一夙愿因静斋阿訇的离任一时虽未成行,但此后,旅平寺的学董和坊民秉承他的意愿,克服重重困难,有钱出钱,有物出物,献智献策,终于建起了自己的“伊光回民小学”和“新民回民女子学校”。解放后,在政府的关怀扶持下,又相继建立了平凉市回民一、二中和兴合庄、南台、上寺台、新民路回民小学。这些学校对于提高古城平凉穆斯林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已离退休或在职的回族领导和教师干部,绝大多数都来源于陇东伊斯兰师范学校或回民中小学校。

高扬民族团结的旗帜

静斋阿訇一生宣教扬法,著书立说,均以遵经求实,遵经革俗为宗旨。抗战时期,他利用各种机会向穆民们宣讲:“天下穆民均以认主独一为天职,什么‘新’门、‘老’门,只怕没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更须中华各民族、回族各派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否则,国之不立,民族不存,何谈弘教扬法尔!”并极力倡导:“要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抛弃一切世俗偏见,在平凉独树民族团结之旗,各派团结之丰碑。”

他老人家一贯倡导的爱国爱教,立寺安民,必须打破民族、教派、地域之界线的观点,在旅平寺等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在宣讲教义时,坚持不涉及教派;

对待坊位、教派之间的关系上,他坚持彼此尊重,互不干涉;凡遇到矛盾纠纷,他坚持求同存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些举动,为平凉各教派之间的团结,起到了先导和推动作用。静斋阿訇谢任后,旅平寺承前启后,一如继往,并以客坊的有利条件,调停和处理了回教内部多起大的矛盾和纠纷,赢得了平凉穆斯林的尊敬和赞誉。

原载《中国穆斯林诗书画》总第17期


    关注 中穆平凉社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