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陕回起义大元帅禹德彦生平事略

 

禹得彦(1822~1906)生于清道光元年农历二月二日,原籍是陕西省渭南县与大荔县交界的禹家大庄,亦称“双井禹家”。在咸丰年间,他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财主。除拥有大量的土地外,他还在大荔、渭南、三原、西安、开封等地开设商号、当铺。并在四川...

点击上方
“中穆平凉社区”关注我们
信仰 | 清真| 艺术 | 阿訇
  汇聚穆斯林微力量∣弘扬伊斯兰正能量
历史人物
陕回起义大元帅禹德彦生平事略


禹得彦(1822~1906)生于清道光元年农历二月二日,原籍是陕西省渭南县与大荔县交界的禹家大庄,亦称“双井禹家”。在咸丰年间,他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财主。除拥有大量的土地外,他还在大荔、渭南、三原、西安、开封等地开设商号、当铺。并在四川境内开办盐井,故当地人称其为“川客禹家”。到清同治年间,由于清王朝所施行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陕西全省民族关系日益恶化,回、汉民族间矛盾更为突出。

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五月,渭南县有名的汉族大地主赵权中(赵老五),以当地民团头目的身份,与丁忧在家的大官僚张芾共同策划,制造种种借口对陕西各地回民进行残杀迫害。提出"秦不留回"的罪恶倡议,致使回族人民不得已而掀起了志在自卫的大起义。起义犹如星火燎原,很快从渭南、大荔、华阴一带漫延至关中三府(西安、同州、凤翔)、二州(乾州、彬州),声势甚为浩大,是继太平军起义之后,清末又一次农民大起义。

起义军迅速发展到30余万,几乎席卷了整个陕西。同时在甘肃也爆发了回民反清大起义。在此民族存亡的重要关头,为捍卫民族尊严和伊斯兰教不致遭受侮辱和泯灭。禹得彦毅然破家献资,率禹家十一村族众与普洱马阿訇、白彦虎、马正和、任武等组成联军,共同抗清。他们首先杀死挑起事端的罪魁祸首张芾、赵老五。接着进攻西安,7月大败渭南清军,8月击败钦差大臣胜保于华阴。11月清廷改派多隆阿为主帅,并购置洋枪、大炮,以数倍于义军之兵力,攻破义军在同州一带的防地和仓渡、羌白、王阁村等根据地。

同治二年(1863年)3月义军从陕西败退到甘肃东部的董志原。第二年义军重整队伍,兵力近万人,组成十八大营,由禹得彦和白彦虎、崔伟、陈林等共同统领。东到西华池,西至肖金镇,南至宁州邱家寨,北至驿马关,纵横三四百里,起义军在这里垦田练兵,先后又占领了庆阳、陇州、平凉、泾川、华亭、静宁等地,与清军展开拉据战。

同治五年(1866年)4月,起义军欲打回陕西,清政府部署强大兵力对义军实行数面包围。当年秋天,由于阴雨连绵,败退华亭仙姑山一带,义军陷于粮草不济、形势危难的困境。被清将雷正绾、谭玉龙、蒋凝学、张再山、陈德隆、彭楚汉、李助发、王得胜等重重包围。清将中号称"胯子"的张再山更是嚣张异常,自持饶勇,夸口在三天之内,全歼义军。当此之时,义军首领商议破釜沉舟,决一死战。由禹得彦率精壮人马在华亭县境内白草峪、王家峡(又称管子峡)到木头岭一带山顶设伏待候。正面则由邹保和、陈林率老弱眷属于后,以于彦禄为先锋,佯为败逃,诱敌深入。骄悍一时的张再山率其亲兵三营,穷追不舍,中埋伏之计,被禹得彦率众堵击于王家峡谷之内,使其全军覆没。总兵杜连陆、副将范清之、部将张德胜皆被俘斩首,张再山在几名亲信的舍死保护下,化妆潜逃。从而使义军转危为安,并获得大量军需粮草,再度进入董志原,多次打败清将谭玉龙,杀死清将周显丞。并以机动灵活的战术与在同心、金积的马化龙部遥相呼应,随时出没于陕西西南和甘肃东部。

同治六年(1867年),清廷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左率其湘军12万,动用南方12省的税银,并向英、法帝国主义者贷款120万两白银,购置洋枪大炮。"用东南之财赋,瞻西北之甲兵"来镇压西北回族起义。同治七年(1868)起义军沿渭水东走,逼近西安,禹得彦率部北攻榆林等地,击溃清将马长庆,都司梁风山,署都司韩锡恳等。兵力远达米脂、延安。10月左宗棠至西安,镇压陕甘义军。同治八年(1869)2月陕西义军退至金积堡与马化龙联合,将十八大营缩编为四大营。禹得彦仍为四大营首帅之一,他们又与河州马占鳌部取得联系。同年3月甘肃另一支起义军董福祥、李双良、张俊投降清后,被编为董字三营。充当清军先锋攻打金积。同治九年(1870)清将刘松山被义军击毙,金积堡战局为之一变,义军复入陕境。禹得彦与崔伟率部东下,由陇县、宝鸡至凤翔陈村,禹、崔分兵,禹活动于扶风、渭南、白水、宣君等地。陕情危急,左宗棠受清廷严旨斥责。

左宗棠起用刘松山之侄刘锦棠为主将,再攻金积。1870年7月,由于义军接应困难,左宗棠乘机调拨强大兵力四面围攻。金积堡的武装和食粮补给被层层切断。

10月,在金积堡一带活动的禹得彦、崔伟等部原拟率兵解金积堡之围的目的未遂。留在金积堡内的陕回义军陈林、于彦禄、阎兴春等约万余之众被左宗棠阴谋分化,诱其投诚后安插平凉、华亭交界之化平川(今泾源县)居留。而东进不果的禹得彦、崔伟等则冲破清军多层防线的包围,携带家眷从海原、靖远、长流水,出会宁西走狄河,转战在平番境内,于平戍驿一带开辟战场。陕西义军首领联合西宁以东各族反清力量,从小峡至大峡沿湟水80里地的各个险要山岗筑碉设堡,凭天险而御敌。他们分工合作,禹得彦远攻八番、古浪,白彦虎经大涌援肃州,崔伟攻克碾伯及其境内的番胜沟。他们进入西宁郊区附近和当地义军互成犄角,联合作战,打击清军,迫使清军经过两个半月时间才到达西宁。同治十年(1871)陕西义军在康家崖大胜清兵之后,为缩短战线,集中防御,而西撤河西主力,到达太子寺。

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太子寺之役,河州义军首领马占鳌在大败左宗棠之后,竟乘胜降清。而肃州义军马文禄部在当年5月遭清军大兵进攻之际,向陕、青义军呼援。禹得彦、崔伟即抽兵力经大通出扁都口予以支持。这时他们的眷属仍滞留在西宁之大小南川。左宗棠急调重兵切断陕西义军对肃州支援的道路。一方面派董福祥、刘锦棠和新降的马占鳌切绝义军去路。并派人利诱马桂源、禹得彦、崔伟,让其迫害白彦虎作为投诚进见之礼,但马桂源兄弟及禹、崔等意志坚决,不为所诱。他们和白彦虎在西宁府东关共议抗清,拥立马桂源为统领河湟、陕兵大元帅。

1872年9月13日著名的西宁战役爆发,以刘锦棠为首的清军开始进攻固守西宁的义军。时陕西义军白彦虎率部驻扎红水沟,禹得彦部和崔伟部驻扎小峡马营湾。在“两山对峙,湟水中流,高峰危耸,中通一径之地”,持险抗清。从9月下旬至11月底,他们充分发挥熟悉地理地形的优势,打得刘锦棠所率众官兵首尾难接,伤亡惨重。面对手持原始武器而英勇不屈的义军,使这批由帝国主义武装支持的封建统治大军惊恐不安。《平回志》一书描写道“两月有余,大小五十余战。又边地苦寒,山谷盘亘,冰凌凝结。计五十余战,半系夜不收队。露立冰雪窖中”。这段官方史书讲述的是清军作战的艰苦,也反映了义军抗击之顽强。左宗棠坐镇兰州,不断派兵支援,并从洋人手中购置洋枪大炮,夜以继日向义军防区倾射。义军伤亡过万,给养无着,加上西宁城内汉族道员郭襄之被左、刘两人重金收买,他们又串通西宁部分汉绅之相勾结,关闭了西宁城门,使义军断绝后路。11月18日战略要地小峡失守,义军分头突围,在平戍驿(今青海平安镇)发生激战,这次战斗中,禹得彦和白彦虎皆身先士卒顽强抗敌,突围中禹身中枪伤,白左乳中弹。19日西宁失陷,他们分别撤退,但城内二万有余的老、弱、病、残、幼面临厄运。为了保全这些十多年来生死与共的骨肉同胞的活命。禹得彦与崔伟不得已而接受“招抚”。白彦虎率其所余突围西行经永安和凉州于次年4月达肃州城。

禹得彦就抚后,其部下精壮被编入“旌善五旗”。所余家眷老弱分数批被迁徙到清水、华亭、平凉等地安插。刘锦棠派其心腹黄万鹏等对旌善五旗将领监视、调遣。玩弄其“以回攻回”的阴毒手法,让其充当追杀白彦虎的先遣部队。又令谭慎典在后殿行,以防有变。禹得彦与其侄禹中海以及崔伟所部旌善五旗马队在形势逼迫下,而对过去和自己同肩战斗、生死与共的战友同胞进行追击。但实际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们并没有执行左宗棠的军令,在许多关键时刻只是追而不击,佯作驱赶,有意网开一面,护其出逃。根据原先随白彦虎到达脱骨蟒(即今吉尔吉斯东干族住地大营盘),后来又潜回中国定居在华亭十二堡的赫三泰老人1945年对人讲述:“刘锦棠派的黄万鹏部皆因惮白军之勇,往往让五旗军充作前哨去追打,他们则有意磨蹭,借口躲避。而白军尾部和五旗军前锋往往是前后相连宛如一队,有时还互致‘色兰’或隔河搭营,并未发生激战”,又原五旗军后裔禹彦虎(后住十二堡石咀街道)在1948年(当时年近八旬)也对人说:“董福祥是禹大人(得彦)的干儿子,过去和白彦虎有交情,他们在追赶白彦虎时都有意放路,才能使白顺利出口外。”

“当时投诚元帅中,禹得彦的官最大,戴红顶子”……左宗棠以“德重名远”匾送禹得彦。泾源县兰大庄兰风朝讲“禹得彦投诚以后,左宫保打算把他安插到平凉七里店一带,并给他打下堡子,但他不敢在那里住,以后调到华亭十二堡。”从许多资料中知悉禹得彦的财产很多,被列为叛产充公来办育婴堂,后来官家以此产得之回民,故又在西安化觉巷、大皮院、洒金桥三处清真寺内设立回民义学,资金即由此项下开支。

1881年(光绪六年),解职归田的禹得彦自来华亭定居之后,对清政府的各级满汉官员与地方绅士尽量虚与斡旋,谦虚隐忍,尽力维持地方安定。十二堡和石咀这两处不大的川谷地带,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皆较安置陈林、赫明堂以及崔伟、毕大才等所处的化平川和张家川恭门镇等处都较为优越,所以生产发展比较快,生活条件比较优裕。他与安插在化平川陈林、阎兴春及安插在张家川的崔伟,毕大才常有来往,对宗教公益很为热心。每当平凉、西吉、张家川、固原、化平各地建修清真寺时,都少不了他的支持、大力帮助。当这些地区的同胞之间发生内部磨擦或与外界产生矛盾之际,他都能挺身而出,利用个人的身份与威信公正调处、化解矛盾,所以深得官府和各方面人士的信赖。

他还抚养了许多孤寡老人和孤儿,还把因战乱而被丢弃的两名汉族孤儿养育成人,并为之成家立业。

禹德彦在他生活的华亭县城和泾源十二堡两地,大力供帮学堂,修建清真寺。1882年(光绪八年),修建了十二堡东寺、十二堡大寺、石咀寺、西沟寺;1886年(光绪十二年)修建了华亭南寺;1890年(光绪十五年)创修了安口西寺、华亭东寺、庞磨大寺;1900年(光绪廿六年)创建了华亭北大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他病殁家中,享年85岁。去世后周围各地回汉人民皆来吊唁,葬礼非常隆重。直至民国5年为他举行去世10周年纪念之际,依然有官方和民间的多人前来参与。十二堡家中有现存的当时泾源道尹周务学所书“遗徽宛在”的黑底金字大匾。家中现存有左宗棠书赠的条幅内容为:

“梅花万树鼻功德,竹叶一樽心太平。”

“须凭精识能陶冶,所以雕凿无瑕痕”。

“天地正气”
 资料来源:禹得彦四世孙禹殿华



 免责声明:     本微信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或作者推荐,本微信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请与我们联系。
往期内容

  • 【平凉阿訇】平凉穆老太爷 ——和卓穆宪章传(一)
  • 【平凉阿訇】平凉穆老太爷 ——和卓穆宪章传(二)
  • 【平凉阿訇】西北经学泰斗——普洱马阿訇传略
  • 【平凉阿訇】一代经师——王善明阿訇
  • 【平凉阿訇】品端学萃的者万选阿訇(1829—1907)
  • 马良骏阿訇致师弟兰秀斋阿訇的信(阿拉伯文)
  • 王静斋阿訇在平凉
  • 【平凉文史】达浦生与国立陇东师范学校
  • 历史人物‖“红色阿訇”蔡登霄
  • 虎隆 马献喜 || “消经”日记《正大光明》与普洱马阿訇(上)
  • 虎隆 马献喜 || “消经”日记《正大光明》与普洱马阿訇(下)
  • 【平凉记忆】陇东旱码头上的赶脚人
  • 【历史】泾源回族简介
  • 【清真寺】泾源十二堡清真大寺简介
  • 伊斯兰教五功诗
  • 【清真学堂】晨拜后祈祷词(卫勒迪)
  • 中国伊斯兰教哲罕忍耶晨礼的赞词详解
  • 失重的时空——一组哲赫忍耶的心灵诗篇
  • 【民族文学】生前身后
微信号:pl-muslim
期待您投稿 合作 建议……
编辑:储月斋主
微信号:cyzsuxh
 邮箱:939714321@qq.com


    关注 中穆平凉社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