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往穷村里跑的乡村教师——吐拉甫

 

哪个边远贫困的村需要教师,他就往哪个村跑。...

吐拉甫:往穷村里跑的乡村教师
本报记者  蒋夫尔


见到吐拉甫·牙森的时候,他正在学校里忙活。“把教室打扫干净,把学校环境搞好,孩子们才会喜欢来学校。”说到学校的时候,吐拉甫·牙森用了“回家”这个词。这正是他37年来以校为家的例证。

“刚毕业时,本来可以留在阿克苏城里当老师的。”吐拉甫对记者说,“那时候,家乡比较缺老师,我就回来了,一直在村小学工作。没想到,这一干就是37年。”说到这些,吐拉甫·牙森笑了笑。“在村里当老师,没什么不好,这里的孩子需要我。”那时的铁提尔村,交通不便,村民生活困难,孩子逃学、辍学严重。

看到这么多孩子没来上学,吐拉甫心里非常着急,每天都要去五六个家庭家访,一天走下来,脚都磨破了。有不少家长见他来家访,便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但是有些家长仍然不愿送孩子去上学,吐拉甫采取的办法是一次不奏效,就第二次、第三次,直到说服家长。

学生古拉依姆·买买提回想起自己走过的人生路,对吐拉甫·牙森感激不已。原来,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不让她上学了,虽然她很喜欢上学。吐拉甫发现后,就去家访。得知是因为古拉依姆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他一共去了五次,才说服家长。后来,古拉依姆考上了阿克苏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一名教师。

“乡里的学校让他去,他没去;县里的学校想让他去,他也坚持没去。”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教育党总支副书记道来提·阿不都热依木对记者说,“但听说我们这边有个村小缺老师的时候,他主动找到我,表示愿意来这个村小工作。”

道来提所说的事情是,眼看就要开学了,可是吉格代力克村小学缺一名老师,不少老师都嫌这个学校条件太艰苦,不愿意来。

就在道来提急得团团转又没办法的时候,他接到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正是吐拉甫打来的。原来,吐拉甫·牙森听一个熟人在一个偶然的时候,讲到道来提书记在四处找老师。“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如果真没老师去,这些孩子怎么办?我是全国模范老师,这个责任我应该担起来。”

就这样,2014年9月,在铁提尔村小学工作了36年的吐拉甫·牙森到了一个更偏远的贫困村——吉格代力克村,在这里当了一名教师。

更让道来提感动的是,铁提尔村小学刚刚结束没有食堂的历史,吃了30多年干馕的吐拉甫·牙森本来可以中午吃顿热饭了。然而,吉格代力克村小学还没有食堂,他只能继续中午吃干馕了。尽管如此,吐拉甫并不后悔,他说,“看到孩子们开心快乐,健康成长,是最幸福的事,艰苦不艰苦都不重要了。”(刊于7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四版)


欢迎关注  这里讲述新疆教育故事


    关注 蒋夫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