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砍柴少年郎

 

说起砍柴少年郎,这也难免使我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上山砍柴的事儿。我家住在一马平川的华县平原地带,距离“五龙山”有近6公里的路程。...

点击▲上面蓝字“华县新闻资讯”一键关注!
广告推广合作请加小编QQ/微信:421094961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华县新闻资讯 粉丝交友QQ群:159188842


砍柴少年郎
作者:杜明科


在一些戏曲、小说和神话故事里,我常常看到、听到有不少“砍柴少年”的故事。我常常为故事中的砍柴少年的勤劳、勇敢的精神所感动。我也常常为砍柴少年遭遇的不公、坎坷的命运而伤感和哀叹。

说起砍柴少年郎,这也难免使我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上山砍柴的事儿。我家住在一马平川的华县平原地带,距离“五龙山”有近6公里的路程。



在那场“十年浩劫”之初,无政府状态使山区生态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山口“封山育林”的牌子不见了,山林也没有人认真管理了。人们为了改变当时的“煤荒”状况,“砍柴大军”就这样堂而皇之的进了山。

我那时仅仅有十四五岁的年龄。按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除了学习,就还应该是在玩耍吧,但我们耍不成啊!因为,即使锅里有面,没有煤和柴去烧,那也是枉然。

看到邻居家与我一般大小的孩子有的进了山,我和哥哥也主动“请战”,我家父母也就无奈地同意了。



那时,我和哥哥在邻家大人的带领下,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拉着架子车就披星戴月,向“五龙山”进发。

步行两小时后,我们就可到达山口。我们把架子车寄放在山口的老乡家里。手提柴刀和绳子,再继续走两公里多山路,才能到达砍柴的山脚下。

山区的路之难走,可想而知。特别是要过那水中隔60公分一个的不规则石头,真是令我犯难。一条宽10米的急流水渠,有十多个石头要过。

邻家叔叔告诉我们哥俩,过水中石头要快,要小跑着过才行,那叫做“紧过列石慢过桥”,(列石是水中排列摆放,中间过水的石头。笔者注)。乖乖!我慢慢过都还怕着呢!你还让我小跑?

没办法,那就学着跑呗!记得有一次,我过列石时掉进水里,连哥哥都哭了。我说“没事!我不怕。”我把裤腿上的水一拧,就赶快与哥哥跑步前行,因为叔叔们走得快,我们怎敢掉队。但天刚亮时的冷啊,弄得我还上牙打着下牙,在发颤呢!

到山脚下,稍事休息,我们就得爬到五六百米的大山中腰,准备砍柴。山树丛中,那是没有路的。好在实在没有路的地方,有哥哥在前面砍掉一些小树,给我“开路”。



我家乡五龙山的山林里,都是一些不规则的小树,我现在还能叫上名字的有:青树呀、龙柏呀、剥皮棍等等。那“剥皮棍”很是好看,白色的树皮,象是白桦树皮,一块一块地卷起。我有时玩起树皮没完,那常常就会遭到哥哥的“教训”。

我们一边向上爬山,一边挑选直溜,且不很粗的树砍。约莫有一个多小时就砍够了。

应该说:把砍好的小树,用绳捆好,再滚下山去,这是第一道工序。哥哥说,这叫做“放捆”。那时段,山上到处都能听到“放捆了,注意了!”那反射回声,煞是好听极了。
柴捆放下,人也随之下山。下到山底,这时都已太阳端南了。我和哥哥赶快用柴刀劈掉树枝,并开始用事先割好的“葛条”,将柴捆好,每人两捆柴。



砍柴的活干到这个时候,其实早都饥肠辘辘了。

我们就把事先用石头盖好的干膜拿出。有人会问:为啥还要把馍用石头盖好呢?因为,“山里老哇(乌鸦)等的吃客呢” (意思是,等着吃客人带的食品)。不放好干馍,那就可能就喂了老哇。我们吃着妈妈给烙的干馍,用手捧一捧清清的甜丝丝的山水喝,挺带劲的。因为,在山外没有这种“享受”。

吃饱肚子后,把柴捆扛出山外,那才叫大“工程”呢!记得那山路中有约4公里路,要过宽只有40厘米,且斜度最少有20多度的坡度;一面是不长草的荒山,一面是百丈悬崖。我们还得扛着直径30多公分,长约三米的柴捆,从这个路面经过。呀!第一次那真是会吓死人的。就那“砍柴大军”中的一个叔叔,一看这路况呀,得!砍好的柴也不要了,空手回家了。



又一次,我们看到一个叫“冰崖沟”的路,从高处一眼就看到了山外,似乎很近。我就和哥哥等人溜下柴捆,手抓着旁边挂着的藤条,沿着悬崖而下。选择这条“近路”,前行的路倒还算可以,那真是叫远。天都快黑了,人和柴还没出山。天黑扛着柴禾出山,那真是害怕呢!

说到上山砍柴,平时都是摸着黑回家哩,就这个近路选的,比平时还多用了两个小时。回到家,妈妈摸着我和哥哥的头,疼爱地哭了。

那时砍柴,不时听说有砍柴出了事的。有一个山崖上好长时间,都有一捆柴,卡在山树边上。大人们说:那是一个小伙,看到此处不用跑远路,就近砍柴,就近“放捆”,给“滚沟”(意为:滚落而亡)了。后来,小伙的父亲,把小伙的遗体背回了家。这事把人听得瘆得慌,也叫人有些后怕呢!

少年砍柴的年月里,我家后院的柴火堆满了。我抽空把柴火锯成短节,炉灶下火苗呼呼,那比烧煤要强多了,还省了钱。

除了烧柴不愁外,我父亲还选用了其中一部分直溜的,做了黄瓜架杆呢。



我和兄弟们砍柴,曾去过石头峪、太白峪等山沟。我们的砍柴。体现的应该是“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吧!

山路弯弯,山柴捆捆。“砍柴少年郎”的那几年,虽说砍柴两头不见天日,也吃了不少的苦,但它磨练我的意志,增强了我从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过度的自豪感。砍柴也使我体会到了自食其力,勤俭节约的小小的成就感。



作者简介

作者:杜明科,华州区杜家堡村人,现居住于乌鲁木齐市。作者系原新疆邮政工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月刊“特约作家”。

文章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杜明科

图片来源/网络

整理编辑/郝鹏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华县新闻资讯微社区” 自由发帖、爆料吐槽、同城交友、广告发布


    关注 华县新闻资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