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为我侧耳听——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伏听俑

 

俑是新疆古代文物中最具立体形象的艺术作品,1959年以来,新疆考古人员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中发现数百件古代泥...



俑是新疆古代文物中最具立体形象的艺术作品,1959年以来,新疆考古人员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中发现数百件古代泥塑作品,时代从晋代延续至唐朝。泥俑的种类繁多,有北凉泥俑、胡人俑、文吏俑、武士俑、仕女俑、侍女俑、劳作女俑、百戏俑、天王俑、镇墓兽及各种动物俑。这些彩绘泥俑各具特色,形态栩栩如生,反映了1000多年前新疆乃至中国雕塑的高度成就。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泥塑伏听俑 唐代
在自治区博物馆修复好的一批唐代彩绘泥塑作品,其中一尊趴在地上的泥塑男俑造型十分独特。该俑身长69厘米,宽61厘米,从穿着上看是一个文官伏听俑,泥塑,手工捏制,线条简洁,形象生动。俑头戴前低后高的黑色圆形冠,身着圆领窄袖长袍,双腿向上弯曲,双手半举,平扑于地。圆脸,大耳,鼻梁挺直,嘴唇紧闭,头微微抬起,侧首向右前方注视,右耳几乎着地,似在侧耳聆听着什么,其面部表情也十分生动,

这种俯身趴在地上、(或跪在地上)侧首倾听的墓俑,有多种称谓:跪拜俑、伏拜俑、匍匐俑、卧伏俑等。北方时有此俑出土,质为红陶;南方也有发现,多系素瓷。在中原内地墓葬中,也有类似的俑出土,如1975年江苏省南丰县出土了宋代政和八年(1118年)的一尊瓷俑,其底座上书有“伏听”题字,所以这种俑叫“伏听俑”,1984年,再次出土一尊伏听俑,高8.3厘米,长21.5厘米,瓷质、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宽袖长袍,双腿跪伏,双臂平扑,头稍稍抬起,侧耳聆听。

阿斯塔那墓出土的这尊伏听俑,为泥塑作品,与江苏省南丰县发现的伏听俑相比,身材高大,形似真人,形象显得逼真传神,时代比后者早了300余年,因而显得十分珍贵。

一千多年前的泥塑作品能够较好地保存至今并非易事,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引人遐思,这种趴在地上造型太过独特,让人不禁想问,伏听俑为何伏在地上?为何侧首倾听?他在听什么呢?

有人认为,这种长期伏在地上、五体投地的行为,是对先人行孝行的一种方式,报答父母的报养育之恩,将长期伏在地上的俑像随葬,拜行大礼,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感恩之情。

还有人说,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还在,在另一个世界仍然享受生前的礼遇,包括下级对上级、卑者对尊者的顶礼膜拜,大臣拜君王,小吏拜大官,奴仆拜主人,这是社会等级观念在葬仪中的反映。

在新疆考古人员看来,伏听俑与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天王俑、镇墓兽一样,是防止妖魔鬼怪侵扰墓主人的保护神。

宋朝《大汉原陵秘藏经》中说:“大凡葬后墓内不立盟器神,亡灵不安,天曹不管,恍惚不定,生人不吉,大殃咎也。”所以,古人制作了许多代表天曹神仙和“盟器神”随葬,诸如日月星辰四方神、十二辰神、东王公、西王母、张坚固、李定度、仰观俑、伏听俑等,用以驱妖逐魔,镇墓辟邪。伏听俑全神贯注地匍匐在地,是专职倾听“地府”有否动静的神煞俑。它忠心耿耿,长期陪伴并守卫墓主人的亡魂千秋安宁、永无殃咎。

吐鲁番地区古称高昌,自汉代就是与中原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到了魏晋时期,中原许多居民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新疆吐鲁番等地,和当地各族人民交错相居。到唐朝时期,随着汉族居民数量不断增多,汉族的许多习俗也传入西域。汉族居民盛行厚葬的传说颇为流行,安葬时极其重视对死者亡魂的祈祐。伏听俑出现在吐鲁番唐墓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民间对人生死亡、丧葬礼制的认识和意识观念,是了解中国传统丧葬礼制和传统习俗的珍贵资料。
-End-


    关注 新疆文物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