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那取暖的火炉

 

冬天又如期而至,带着凛冽的寒风。在送儿子上学的路上,远远望见民主小学的教学楼,思绪在不知不觉中,已飘向自己的...





冬天又如期而至,带着凛冽的寒风。在送儿子上学的路上,远远望见民主小学的教学楼,思绪在不知不觉中,已飘向自己的童年……印象里,我童年的冬天经常雪花纷飞,寒风呼啸,地面总是铺着薄冰,檐下挂着晶柱,真的比现在的暖冬冷得多。

那时民主小学校舍是砖瓦结构的平房,是六十年代的建筑,门窗是木质的。年久破损,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冬天靠铁炉子取暖。每年国庆节后,学校就开始做过冬的准备。老师领学生把玻璃擦干净,再把窗扇封好,用旧报纸糊好窗户缝,确保不透风。接下来就是备烧火柴,老师带领我们四、五年级学生到周边山上割苕条(一种落叶灌木,可用来当引火柴),两次才能备下够一冬用的。最后就是安放铁炉子,把课桌往两边移,铁炉子放在中间,架起连在一起的铁烟筒,像一条长龙悬在半空,格外扎眼。一切就绪,等采暖期一到就生火取暖。,

那时,统一采暖的时间是11月1日。1至3年级有烧炉工,我们高年级由学生值日生轮流生炉子。各班班主任不放心,每天总是早早到学校,跟学生一起生炉子。老师教我们先把苕条折断,放进炉膛,再捡些煤块放在上面,点燃废纸再把苕条引燃,盖好炉盖。后来我们就能独立操作了,也能把炉子烧得挺旺,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下课铃声一响,老师就放下书本和粉笔,把方巾往头上一蒙,先拿起火钩子捅炉子通风,再拿小锹填煤,经常遭遇煤烟“袭击”,看到老师那么辛苦,我们都主动替老师做这些活。

炉火取暖最大的麻烦就是“打炉筒子”,时间长了,烟筒里挂满了灰,炉火不旺,还冒烟,必须定期清理。这种活都是班级里身高力大的男生做。老师指挥着,先站在桌子上把炉筒子摘下来,几个人把它抬到离居民区远一点的空地,用木棍轻轻敲打,把烟灰倒出来,再抬回教室安好。我们小孩子做活毛手毛脚,常常弄得两手黑,脸上也抹得横一道竖一道的,一张张“京剧脸谱”对视的瞬间,都哈哈大笑起来……

教室里虽然生着火,旧房舍不保温,铁炉子又没有长性,忽冷忽热。尽管是棉衣棉裤棉鞋全副武装,还是无法抵御寒气,就觉得凉气从脚底向全身蔓延。一下课,同学们都向炉子靠拢,伸出双手烤火,只觉得一股暖流沿着指尖传遍全身,那冻得沮丧的小脸慢慢露出了笑容。有时不小心也会把裤腿或衣襟烫个大洞,回家免不了挨一顿训。家离学校远的同学,就把铝饭盒放在炉子上,满屋烧炉子的味道夹杂着各种饭菜的味道。那些烤不上火的小个子,在教室后面上演“挤香油”的游戏。几个男生顺着墙根站成一排,两边的同学向中间一齐用力,挤得最中间的同学感觉两眼直冒金星,似乎天旋地转。大家用这种方式暖和身子,并快乐着。

“爸爸,下雪了”!儿子一句话让我思绪回到现在。下雪了、下雪了……看着飘落的雪花,突然感到怅然。不能忘记,有一种快乐叫做发自内心,不能忘记,有一种童年叫做魂牵梦萦。我的童年是在火炉的陪伴下度过的,条件是艰苦,但也培养了热爱劳动的品德,回忆起火炉取暖的校园生活,也充满了童真童趣。如今,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不要说学校,就连农村都告别了炉火取暖的时代,“火炉”一词也将载入历史史册。

儿子进校园那一刻,我嘱咐“教室热,别忘了脱羽绒服。”看儿子进了教学楼,我自言自语“幸福,幸福”……

作者简介:曲晓军,男,1984年民主小学毕业。1992年民主小学教师,2008年至今工会主席,小学高级教师。






    关注 穆棱市幸福校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