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广东的前世今生》——对艺术广东创始人鲁晓昆及其团队的专业解读

 

每年秋天的广州,总会有一种精彩绽放开来,使得人们每到这个季节就会翘首等待这缕精彩的再次绽放。...





每年秋天的广州,总会有一种精彩绽放开来,使得人们每到这个季节就会翘首等待这缕精彩的再次绽放。而这耀眼的精彩便是一年一度盛大启幕的艺术广东?国际收藏品及艺术品博览会。

艺术广东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营文化产物,它仅用了六七年的时光,便实现了从专业化到多元化再到国际化的战略布局,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逐步累积起了它应有的品牌效应。

那么,艺术广东为什么能做到和怎么做到从2010年创办以来连续多年的精彩?它是靠什么理念和法则,将海内外几百家艺术机构和无数艺术品从业者,像回家过节一样吸引和聚拢在了它的旗帜之下?要回答这些纷繁复杂的猜测,就要研究和知晓这个成功的文化现象背后是什么人、以什么理念在做支撑。于是,艺术广东的创始人鲁晓昆女士便不可避免的成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鲁晓昆,是一个外表柔弱却很豁达、淡定也很精明的文化弄潮人,当你试图了解艺术广东乃至她整个的人生事业是怎样从避免失败再到获取成功时,一些小事或现象,会像一滴水见太阳那样折射出事物的本质,你会从中领悟出所有成功人士与正确的价值观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个模式的结构,看似简单,但它的规律性却十分明确。

鲁晓昆从小总爱参与一些有挑战性和突破性的事情,一旦成功便会有成就感,但这种愉悦会伴随着下一个挑战而终结,在挑战中,她总要想方设法使自己避免失败或少走弯路,于是,她必须胆大心细、聚精会神地面对她要挑战的每一件事。比如,在鲁晓昆小的时候,家里有条件自制一些点心类食物,而她每每亲自动手用模具成功制作出各式各样小动物饼干时,与别的小孩以吃为乐不同,她的快乐成就感。放大这件事情看,对于成就感的追求,正是鲁晓昆领航艺术广东走到今天的关键。





为了挑战,鲁晓昆曾成功地将广州最大的民营会展中心——锦汉会展中心打造成了全国知名的会展企业,像锦汉会展中心、光合作用展览公司等这些在业界耳熟能详的文化品牌,都曾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和名片。

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鲁晓昆经过考虑,做出了以综合展览团队介入艺术展览的决定,也是为了挑战,鲁晓昆将在其它领域获得的财富,大胆投入到方兴未艾的艺术品展览及收藏领域。

然而,人们未必知道,在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鲁晓昆在一次次尝试和挑战的时候,是怎样艰难的、犹如壮士断腕般地跟自己的内心较劲,跟自己的以往竞争。比如, 由于所学专业不同,当年的鲁晓昆对艺术品而言可谓是门外汉,投资艺术品收藏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但鲁晓昆知难而进、不惧风险的底气,完全来自她有的放矢的智慧和奋发有为的学习欲望。

在从事收藏之初,哪个人敢说没有闪失过?鲁晓昆同样也有过不可避免的失败,但关键是失败和闪失过后,是畏首畏尾还是汲取教训,鲁晓昆在对员工的点化中,经常强调的一点就是,要想避免犯错误,没有别的路可走,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海量的学习,把自己从未知世界带入丰富多彩的已知世界。他对员工是这样的要求,而对自己则更加严格和苛刻。鲁晓昆经常坦诚地说,学习的精神对她事业成功的作用,一点都不亚于她挑战事物的勇敢精神。这两种精神叠加在一起,才是在事业上一路前行的助推器。

在收藏领域如此,在艺术广东的创建中也是如此。一个柔弱的肩膀,要撑起艺术广东这个会展领域巨型航船的大帆,需要有怎样的勇气、智慧和实力是不言而喻的。对鲁晓昆而言,他是深谙个中风险和困难的,但她是一个懂得未雨绸缪和有的放矢的智慧女人,所以,在遇到各种风险和困难时,总能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将风险一一化解。

人的智商有小聪明和大智慧之分,有些人在人生的行走中总是丢了西瓜拣芝麻,一辈子对事对物斤斤计较,但最后总会因一无所获而杞人忧天和怨天尤人。而另一种人却大智若愚,既恕己又恕人,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必然的成功。鲁晓昆在创办艺术广东的时候,其实面临的抉择很多,而最难以取舍的是,展会的学术水平高,势必会影响市场收益,而过多的强调市场收益,又会使艺术广东的艺术成色黯淡下来,在艰难的取舍中,不可折中,也没有中间路可走。在这考验胆量、学识和战略水平的关键把握上,鲁晓昆毅然选择了前者,充分地展示出了人生的大智慧。从艺术广东的第一声礼炮声响起,她力排众议,将学术的、具有前瞻效益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品引入了艺术广东,在雅俗共赏的构成中,雅的依然让它优雅起来,而俗的却被赋予了与大雅一致的大俗之美。

这样的取舍令很多唯利是图的商人很看不懂,也令亲朋好友为她捏着一把汗。但鲁晓昆懂得,文化艺术的投入是一个功在当下而利于未来的长线投资,社会文化的发展必将引领社会的进步,这样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最终会使先前的投入开花结果。





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理想结局,但现实却往往要和最初善良、美好的愿望开个玩笑。在某一届艺术广东大幕落下、繁星散尽后,并没有在喧闹声中看到经济效益上的瓜熟蒂落,反而在推动了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后,出现了投入和产出比的逆差。这是一个进退维谷、难上难下的尴尬时期。而鲁晓昆在经过缜密的思考后,决定仍不放弃对于艺术广东的战略定位,继续高举高端艺术和学术的大旗,将心血和资金再次投入到了后来的各届艺术广东展会当中。

虽然,最初的艺术广东,无论在学术影响力,社会知名度和业界的认可度上都有令人振奋的佳绩。但人头攒动和门庭若市的现实背后,却依然有种了瓜却得了豆的尴尬。

此时“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质疑声不断响起,而作为女性,鲁晓昆也在情绪低落时产生过短暂的放弃念头。每遇此番情绪,鲁晓昆挑战自我的性格再次占了上风,她将欲要放弃的杂念视作是可怕的颓废,于是,她会用百倍的努力来修复她内心最怯弱和无助的神经。

振作起来的鲁晓昆,将着眼点放在广告受众的精准度投放和展会的定位微调上,在不同的群体当中,她梳理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她大体上摸清了怎样的人热爱怎样的艺术品?怎样的人是艺术品的投资人?什么样的艺术机构能够弘扬传统和接续未来?什么样的艺术品能够在展会中展现亮点?怎样做才能既有生动的社会效益又有十足的利益回报。这些功课,对于鲁晓昆而言,做的异常辛苦和心神疲惫。但是,铁杵磨成针的预言竟然在鲁晓昆艺术广东的实践中得以灵验。重整旗鼓的鲁晓昆带领艺术广东这个艺术航船,从第三届艺术广东启航时,便有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豪迈和激情。

从那时开始,鲁晓昆已连续几届收获了社会和时代的认可,收获了经过挑战而带来的成就感,同时也收获了早已下种却姗姗来迟的“瓜果梨桃”。

如今,鲁晓昆已然可以淡定的面对在艺术广东大幕掀起时会播撒到她身上的每一缕光线,已然可以释怀地看待得与失的交织所带给她的或纠结或失落或喜悦或感慨的万千感受。鲁晓昆说,她是一路小跑气喘吁吁的来到了事业的今天,而今天能够做到处变不惊、荣辱不惊的精神境界,不是以财富的多少能感知的,而是过目无数的艺术品给予了她无尽的艺术养分,是从佛教题材的文化活动中学会了心灵的净化,一直追求成就感的鲁晓昆觉得,如今情绪上的平缓、精神层面的爽朗、内心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友善,才是她历久弥新的最大成就。

几年下来,鲁晓昆和她的团队看似打造的是一个艺术品展示的巨大平台,但实则是赋予了广州这座融汇了2000多年历史文化的古城以崭新的文化价值。在这个平台上,传统对现代,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高雅艺术对民间技艺,可谓是好戏连台亮点不断,喝彩声此起彼伏且碰撞出不一样的璀璨的艺术火花。

几年下来,鲁晓昆审时度势,面对北京、上海艺术品市场的强势现状,她一路追赶,使得艺术广东拥有了强烈的磁场效应。由于国内外大批艺术团队的强势介入,广东本土市场对当代艺术认可度不高的现象,会随着融汇、交流、相互影响的不断加深而改变。

面对今日成就,鲁晓昆深知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希望逻辑,她表示,将以毕生精力,去没完没了的将艺术广东做下去。对鲁晓昆而言,艺术广东的未来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商业需求,它已经在不经意间变成了鲁晓昆对艺术事业的自觉热爱。

根据往届艺术广东海量信息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参展商对艺术广东的展示效果表示满意,有超过五成的参展机构对在展会现场的销售状况给于了高度评价。

任何数据的呈现,看似都是冰冷和枯燥的,但在数据的背后,却呈现着人们难以看到、更难以量化的智慧和心血,在艺术广东越来越多的漂亮而真实的数据背后,艺术广东的团队,付出了许多、许多……

鲁晓昆说,她很感激她的这个专业至上的团队,更感激这个文化艺术空前发展的大时代。

(本消息来自武少宁)


    关注 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