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过你的“六一”,我来怀旧

 

以孩子的心态慢下来有何不可...





“六一”儿童节貌似已经不属于小孩子的节日了。大家嚣张地在朋友圈里喊着“我要过节”,拒绝长大。怀旧零食,怀旧游戏的话题经久不衰。我们一边感叹现在小孩的幸福,又哀其失去了一种童真的乐趣,那是我们以前经历过的“邻居文化”北京胡同、上海弄堂、武汉早摊铺,都透着一股热闹的市井情怀。



《上海十八样》的作者是董鸣亭,宁波人,从小在上海弄堂里长大,怀念这种邻里八乡聚在一起的热闹情怀。她用十八篇文字描述了代表上海风味的十八种事物:大饼油条脆麻花、生煎馒头、猪油汤团、弄堂口的烟纸店、公用电话、弄堂游戏、三层阁老虎窗、居委会的服务站。


在我们童年的生活中,那一阵阵的吆喝声就如精彩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生活的多面性,如果上海的弄堂没有这种吆喝声,那么上海就少了份生气和活力。
——《上海十八样》


这本书中也提到了童年的很多饮食,例如家门前的生煎包子铺,阿娘层层工序亲自动手做的宁波汤圆,大冬天卖的汤米粥,门口吆喝卖的冰棒和酸梅汤。现在的饮食多样而花哨,真正称得上精致的却不多。那样的年代,正因为物质的匮乏,对食品才是真正用心制作,也容不得亵渎。

这也让我想起了武汉人的“过早”文化,武汉称为“早点之城”。早餐文化丰富,每天可以换花样不重复:热干面、豆皮、糯米包油条、糯米鸡、蛋酒、汤包、面窝······
董鸣亭在《上海十八样》中讲述的是一种情怀,她希望这样的上海精细的文化不要消失。我读到的是一种怀旧,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正如木心先生已经被传遍的那首诗《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那时候吃不饱饭的人很多,可是却诞生了那么多名媛,人们没有失掉生活,也没有丢掉情怀。

小编君求打赏,如果你喜欢这个微信
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让更多人看到,是我们的幸福
关注“经典小说推选”
长按二维码识别


    关注 经典小说推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