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艺团】追寻茶之道

 

千利休意识到侈靡之风将不利于茶道的推广与传播,为此提出了另一套价值观,称之为“侘寂”。“侘寂”是“侘”与“寂”的结合,前者可称之为朴素,后者可指残缺之美。因为人生的不尽善、事物的不尽美,才需要珍惜和期待残缺中依然存在的那些美。——纯道题记...



千利休意识到侈靡之风将不利于茶道的推广与传播,为此提出了另一套价值观,称之为“侘寂”。“侘寂”是“侘”与“寂”的结合,前者可称之为朴素,后者可指残缺之美。因为人生的不尽善、事物的不尽美,才需要珍惜和期待残缺中依然存在的那些美。——纯道题记

追寻茶之道
---
---
日本茶道初体验
四月,北九州樱花最后的灿烂。各种因缘聚合和23位茶友东渡共同开启禅艺茶道之旅。行前友人总问“学茶为何舍近求远去日本?如今国内茶艺大兴,亦或武夷亦或云南无不茶之故乡,为何去日本学抹茶?” 虽每每解释“ 我是去学茶道而非茶艺!”,但心中仍不免疑惑茶道之道究竟在何处?” 日本看似简单的点茶真的能体现茶道精神嘛?”
就此缘起,带着疑问、疑惑进入了我的日本茶道初体验。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早在20世纪初风靡一时的《茶之书》中冈仓天心就将茶道定义为日本唯美的信仰。就如那樱花瓣一般成就了不完美的美。
而我们体会的这种对完美的追求是从折帛纱(fu ku sa)开始的,帛纱仅是擦拭茶棗(na tsu me)及茶勺(cha sha ku)的红色方巾,从取用、折型、擦拭的每个手指、每个动作、每个步骤都要求做到平·稳·优。甚至连期间的问话、手势都有固定的模式。只是帛纱的折法在日本茶道的学习中每周一次课至少要学习一个月的时间,加之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教授严谨的要求。而正是这个看似繁复、平庸的擦拭步骤才能让初入茶室的亭主和宾客平和入境。正如禅坐之前的调息一样在一呼一吸间,让心打开、平静。
亲历茶室,而今日本茶室乃是茶道宗师千利休创始及其简朴的风格,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摆设,一幅挂轴,一盆简而又简的应季插花,一处炉炭,一把鐵釜……便构成了间“虚空之所”。就连茶室的尺寸四叠半榻榻米也源于《维摩经》中的一个段落,维摩诘就是在这样大小的房间里,迎接文殊菩萨以及佛陀的八万四千名弟子;这个隐喻意在对于真正达到大智慧的人来说,空间也是一种“空”。而连接茶室的通幽小径正是将茶室与喧嚣的尘世隔开,能够让亭主和宾客完全赏味茶室本身的唯美和茶的滋味。
而茶室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则是它不到三英尺高的矮门,不论来者身份高低贵贱,哪怕王侯将相,武士将军都要弯恭屈膝,跪行而入,入室后都要依序礼花敬画。更不同的地方是就坐后都要保持安静,只有主宾才能特定的时候代表宾客和亭主寒暄,其他时间茶室内都了然无声,只听见鐵釜中沸水的声音,悠然成乐宛如松涛飒飒。应了挂轴中的那句“閑坐聽松風”的意境。
此刻间亭主与宾客间以茶为媒介,茶室犹如生命的荒野中一隅绿洲,让厌倦世间枯燥乏味的人生旅人们相聚于此,自然融和……这不就是千利休“和”的真谛吗?而“敬”则化为茶人敬茶、敬器皿、敬人的每一个细节;入茶室之前的清手、清口,入茶室后的安静到心境处处体现了“清”;“寂”是抱持了这份宽容、接受的心。
在茶室,在点茶时,无论名利地位,都要从最恼人,最平凡的折帛纱,擦器皿一个个动作开始,其中任何最不起眼的环节,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不懈的追求完美。正如禅宗公案中所说吃饭、睡觉都是参禅。



茶就像庭院、插花、陶器都只是通往“道”的小舟,所以不在于茶有多少种,不在于它的形式,在于它是通向最完美的“道”。



感恩此次茶道之旅,感恩松山教授严谨细致的教导,带我们迈出了追寻茶之道的第一步……


    关注 禅艺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