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千里大运河】淮安-- 千古邗沟自此始  笑看沧海桑田

 

大运河及历史烙在这片土地上的痕迹,永远也涂抹不去。...



淮安位于江苏省北部,苏北灌溉总渠与京杭大运河在此处交汇。

晋代  古代淮安城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411年,设山阳郡,治山阳。
此城在隋唐时期和宋代都到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到了宋代,又对淮城的建制和名称,作了一些变动。自宋绍定元年(1228年)名淮安军、淮安县,端平元年(1234年)改淮安州,而淮安这个名字,始于南宋时期。


隋朝     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初, 605年,在邗沟的故道上便进行了开通济渠的行动,到唐时称汴渠。汴渠修成后,此渠由长安通到江苏、四川、湖南、福建、广东和越南等处。这对于地处运河要地的淮安经济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唐朝  安史之乱后,因“汴水堙塞”,漕船不通。763年,代宗命河南、江淮转运使刘晏通漕。刘晏全线挖通汴水通道,从而恢复了长江南北运河漕路,淮安段运河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但由于唐朝的衰落,这段运河的漕运变得日益艰难。唐末农民起义后,漕运路线中断,淮安刚刚迎来不久的繁荣也随之而衰落。

宋朝   淮安段运河的作用随之锐减,淮安的经济也一直在战火中饱受摧残。宋末之时,蒙古人便多次通过淮安段运河进击南宋领土;直至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陆、海、内水三路大军齐下,将宋朝灭亡。




元朝     由于元朝改隋代大运河故道,运河绕过淮安城,使得原淮安开始荒芜,因此,有元一代,淮安古城呈现出一种荒芜破败的景象。


元代诗人吴师道在《中秋泊淮安

望张仲平举助都不至》

一诗中写道:

中秋淮浦月,谁共好开怀?

看月坐复坐,可人来不来。

独谣惭短思,多病负深怀。

梦见芜城路。吹箫拥醉回。

诗人在中秋时节的淮安,接触到的是一座冷冷清清的城市,对比之下,他想起了扬州路。也就是说,由于淮城的冷落,诗人也触景生情了。


淮安因运河而兴,又因运河而衰,但又因运河的改道,又一座新的淮安城在运河畔繁盛起来。



元代为了漕运南方贡赋米粮,曾将南北大运河打通。元代运河正好从北辰坊一地绕过,北接淮河,因此促进了这里的繁荣,这就使得淮安城在另一个地方重续了自己的繁荣。


明朝    漕运都御史章焕于1560年建造联城,用以“联贯新旧二城”,俗称夹城。联城的建造,使新城、旧城、联城连为一体。

至此,明清时期淮安新城、旧城、联城的位置和规模,就基本上确定下来了。




可以说,正是由于大运河的存在及变迁,才形成了淮安新、旧、联三城,而又使得三城连为一体,形成了明清时期乃至现代淮安城的基本规模,也为日后明清时期淮安的空前繁荣与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注 国安运河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