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裡的中國——訪瑞典漢學家林西莉

 

“告訴你個好消息,我的《古琴》一書要在中國出第二版了!”在林西莉教授家的客廳剛坐下,這位80歲的老人像孩子一...



“告訴你個好消息,我的《古琴》一書要在中國出第二版了!”在林西莉教授家的客廳剛坐下,這位80歲的老人像孩子一樣興奮地說。“新版書的音樂光盤裡增加了1962年那些古琴大師為我錄制的琴曲,有些是世上僅存的。這些可是他們留給世人的最后經典!”

林西莉位於斯德哥爾摩南部的家,充滿了濃郁的東方文化氣息。庭院的一角種著中國竹子,別墅內的牆上挂著中國字畫,書架上擺放著中國古籍,更為醒目的是牆角那把暗紅色的古琴……自1961年初開始在中國學習古琴,到如今可以讀懂不少甲骨文、金石文以及很多中文古籍,瑞典漢學家林西莉與中國文化結下了50多年的不解之緣。

一把古琴——

奏出情緣五十載

林西莉的本名叫西西莉亞·林奎斯特。上世紀60年代初,她隨任外交官司的丈夫來華工作,當時的中國社會相對封閉,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林西莉成為北京古琴研究會裡唯一的學生。“在那裡我遇到了研究會的老師們——溥雪齋、管平湖、查阜西、楊葆元、王迪等古琴大師,他們改變了我的一生。”然而1962年冬,在駐華使館工作的丈夫任滿,夫婦倆不得不回國,“如果可以的話,我好想繼續待在中國!”臨別時,研究會把明代古琴“鶴鳴秋月”贈送給林西莉,老師們還分別為她錄下了經典的古琴曲目,供她回國后繼續學習。其中很大一部分曲目都是那些已故大師們的絕版演奏。這也成為再版《古琴》的精華所在,更多人將有機會欣賞到這些“極其獨特而曼妙動聽的音樂”。

正是這些曲目和老師王迪講述的每個曲目背后的故事,讓回到瑞典的林西莉延續了對中國文化的執著,她每周都會用“鶴鳴秋月”彈上一曲。“那些美妙的樂曲,跟唐詩宋詞融為一體,在我腦海裡不斷浮現。每首曲子背后都有一個美妙的故事或一些相應的古詩詞。比如說《胡笳十八拍》,背后有蔡文姬悲欣交集的故事﹔《高山流水》有伯牙和子期的故事﹔《釵頭鳳》則是描述陸游和唐婉的悲劇,等等。這些故事增加了古琴的旋律魅力,讓你覺得不僅僅是在學彈琴、聽音樂,而是在和幾個世紀以前的古人相遇。古琴讓我更能接近中華文化的精神實質,這正是古琴傳統最引人入勝之處。”

然而在西方,並沒有多少人了解古琴。2006年,經過多年醞釀和對古琴的感悟,林西莉撰寫了《古琴》一書,當年便摘得瑞典國內最高文學獎——奧古斯特獎。出版界人士認為,自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古琴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后,該書是第一本系統介紹古琴的歷史、琴律、美學和故事的書籍。它不僅有對古琴本身的描述,更論及古琴之於古代文人生活的意義,古琴與人的命運,與音樂、詩歌的相互關聯。

《漢字王國》——

講述中華人和事

林西莉1989年還出版過《漢字王國》,也曾獲得奧古斯特文學獎。《漢字王國》,她寫了15年才完成,《古琴》也花了10多年的心血。她說,接下來要編纂的是一本關於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老照片集。然后,她將把多年對剪紙的研究成果匯集成冊。

古琴、漢字、剪紙,這些在西方讀者眼裡相距甚遠的文化載體,在林西莉的筆下都得到了很深刻的闡述。她說:“這些藝術都是息息相通、相互關連的。我在漢語教學中,常會拿古琴做例子。反之,音樂等文化的背后,漢字的影子又無處不在”。在《漢字王國》裡,關於鳥、魚的插圖,用的是中國傳統剪紙來形象地介紹象形文字。“你看這鳥形剪紙,跟漢字的鳥多麼相像。剪紙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外在世界的認知。還有中國的書法、繪畫,大多是既抽象又具體,富有表現力。它們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對我這個外國人而言,一切都是那麼神奇而新鮮。從其中的任何一個領域深挖下去,都會發現一個嶄新的世界。琴棋書畫互相關聯,和諧共處、共通。每個字、每首琴曲、每張剪紙后面,都有精彩的故事。”

為了寫《漢字王國》,林西莉前后數十次到中國進行調查研究,在中國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找尋那些漢字最初的故事。一次,她在北京看過陝西安塞地區的一個婦女剪紙展覽,感到非常震撼。於是,她專程到安塞找到那些民間剪紙藝術家,其中一位年紀很大、行動不便的老人,把自己所有會剪的花樣全部剪了,讓兒子帶給林西莉。“大家都說剪紙過時了,但我就喜歡這樣的東西”。目前她已收集了150多種不同的剪紙,“這些都是我留給自己的‘中國記憶’……我得快點把它們寫下來,因為我已經老了。”

《漢字王國》的中文譯者李之義說,“這是一部關於中國語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內容卻關系到整個中國文明史。”自1989年出版以來,該書被翻譯為英文、德文、芬蘭文、法文等,成為西方世界了解中國社會、學習漢語的流行讀本。該書不僅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掀起漢語學習和研究的新高潮,同時譯成漢語后,在中國也大受歡迎。

教授漢語——

促進交流育后輩

盡管跟中國相比,瑞典無論在人口還是面積上都只是一個小國,然而除了林西莉,瑞典還有出版《中國音韻學研究》的高本漢,發現了樓蘭古城的斯文·赫定,以及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的安特生等。“對古老中國的興趣深深扎根於瑞典社會”,林西莉一邊打開一把泛黃的油紙傘,一邊娓娓道來:“我第一次和中國接觸就是這把可愛的小傘,這是我媽媽6歲時從一個傳教士手中得到的禮物,迄今已經有超過100年的歷史了。”

“我1952年高中畢業后,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學習了藝術史、歷史、語言學等專業。后來又到希臘、德國和意大利學習音樂。當我開始研究漢字時,我可能會發現一些中國人看不到的東西。越是認真地觀察,我就理解得越多,對漢字的感悟也更深。”

自1971年林西莉首次在瑞典高中教授漢語課以來,很多年她都是瑞典高中裡唯一教授漢語課程的老師。而如今,斯德哥爾摩已經有10多所中學講授漢語課程。她說,“讓我非常高興的是,瑞典教育部最近宣布,漢語將很快被包含在瑞典所有學校的課程裡。這將進一步促進瑞典和中國的文化交流。”

林西莉表示,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而從未間斷,其古老文明在世界獨一無二。中國雖歷經王朝更替,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崇尚和諧的理念總是佔上風。她認為,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上任后,提出實現中國夢,這也是發展中國文化、恢復文化自信的非常好的舉措。“我對中華文化的夢想和希望,是古琴、詩詞、繪畫等傳統文化都能得到發展,不要被時代所遺忘。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古老的中國文化,中國政府也積極推廣傳統文化。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這些夢想都會成真。”


    关注 故宫古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