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里,我们终将与这个世界和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童话里,我们终将与这个世界和解

  

作为外行,说说《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后称《不二情书》)。

从故事整体来看,这是一个城市童话。我称之为童话的原因,在于,这种感情几乎只能存在于城市年轻人群的幻象之中,而且多半是有文艺情结的适婚青年。这种先有精神交流,在物质以外,从磨合到契合,最后遇见的爱情,城市人群多半此生难求。从局部来看,围绕男女主角,结合其职业,各自展开了一条故事线,通过信件独白,相互倾诉,彼此了解,相互交叉。林老夫妇的支线给整个故事增色许多,几个感情充沛的戏份也都出自这里,像林老夫妇在Vegas的婚礼和后面送林老爷子骨灰回归故里,台词的设置和演员的表演都让人心里不禁一颤。同时,这个支线故事在整个故事线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对罗大牛的世界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才有了后面和自己原生家庭的和解,以及对待人与人关系态度的根本性转变。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这段感情就不会发生。相对而言,焦姣一线的处理上有些程式化,即遇到三个不同类型的男人(昔日学霸同学、即将上市公司的老板、嫁给富婆的诗人),然后结果都很差。个人看法,可能导演(也是编剧)想用这样的方法衬托出在信的那端的那个未曾谋面的人的可贵,但在逻辑上有些牵强,并且这段的情感戏份处理也略勉强。相比之下,因为代入感稍差,观众很难被打动。王太太母子作为林老夫妇的引子以及罗大牛审视自己的镜子和世界观转变的证明,比例不多不少,处理得当。综上,我个人的看法是,在结局之前,交织在一起的两条主线并不都出色,让故事的逻辑性变弱,尽管情感爆发的点处理得很好,但是都集中在一条线上的偏重使得故事爱情童话色彩加重,代入感减弱,同时,共鸣减弱,就算汤唯是女神,硬撑也会减分。

从人物设置上来说,我个人更喜欢罗大牛(吴秀波)这个角色。因为他的命运相对而言传奇性更小,更平常,更普遍。反而是焦姣(汤唯)的设置充斥了过多的巧合,戏剧性太强,和观众会产生距离感。

结尾处,在查令十字街84号,在各自命运中颠沛流离的两个人终于面对面站到了一起。既扣了“遇见”的题目,扣了“情书”的题目,也扣了“《查令十字街84号》与通信”这一点的题目。同时,也揭开了“两个人的信是如何寄到对方那里的?”的谜底。

总体而言,作为与《北京遇见西雅图I》没什么关系的续集(除了男女主演),这部电影虽然延续了上一部影片的大部分剧情意外的要素(主演相同、故事地点都在国外、人物背景有相似等),但是所表达的主题要比上一部更加内化,更靠近人的自我世界。同时,围绕《查令十字街84号》与通信这一线索的表达方式,与所要表达的主题非常契合。我想不出有什么方式比信件更能纯粹地、自我地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相信凭借吴秀波与汤唯的人气以及影片类型,这部影片的票房应该不会差。

阴差阳错,在《不二情书》上映前,我刚刚看完那本贯穿故事始终的《查令十字街84号》,甚至之前在单向街书店和一个曾经在朋友一起看书的时候,还向她问起那条街。得知它距离另外两处知名的去处,贝克街221号和国王十字车站的93/4站台距离也并不遥远。但是它并不是来自虚构,这个在上个世纪就消失的书店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海莲与弗兰克通信二十年而未见一面的故事也是真实的,真实得像个童话,背景残酷而情感美好。尽管《查令十字街84号》被奉为“爱书人的圣经”,并且在很早之前,我就注意到过这本书,因为是书信集,所以迟迟没能拜读。我是不久之前才被吸引去看。被吸引的契机是魏小河老师在《独立日Ⅰ》中对这本书故事的介绍和评论。后来无意中,在预告片里得知这部电影的故事是从这本书展开的,让我对这部片子突然兴趣大增。

我在罗大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和他一样,对于亲密关系并不信任,甚至有些抵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家庭原因,而是若干年来我所从事的事情和生活习惯。

人生而孤独,且向死而生。到目前为止,我依然认同这样的观点。无论一段关系多么亲密,最后总是要有人离开,就像歌里唱的:“我们偶然相遇,然后离去,在这条永远不归的路。”我们的父母,朋友,子女,爱人会相继到来,然后陆续离开,最后剩下的都是我们自己。所有关系的结局都是走向断裂,不可避免,就像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最后都将面临死亡一样。如果变成习惯,那么人会变得冷漠并且无趣,即便可能多情。我目前的状态有些类似。我的周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因为知道结局,所以索性不去面对,比如非资深纪录片制片人小刘。

我们用躲避和抵触的方式把这个问题搁置,省下时间去做我们认定更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如何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问题始终在那,并不会因为不理睬而消失。我们终将面对。

影片里用通信交流的方式让我羡慕。因为通信会强迫你把一段关系从开始到变化的过程慢下来,并且给出了等待的耐心和时间去检验对方,同时检验自己。我上一次写信还是在三年前,分别和两个在远方的朋友通信了一个来回。写信的感觉其实很好。因为节奏比即时通讯慢很多,所以可以把想说的每一句话说好,说得有内容一些,美一些。它不会那么直白,而是含蓄地,委婉地,平静地去表述一个非常炽热的情感。当年,我给我的爱人也写过信。我写过五十封信,只寄给过她一封。就是第一封,其余的,她从始自终都不知道。后来,我们恋爱了很长时间。之后,因为我的原因,分开了。她不知道其余信件的存在,而我记得。直到确定关系结束,我们各自在各自的命运漂泊,难有交集之后,我才把已经老旧的信件烧掉。

我想我的淡然、冷漠和无趣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再后来,陆续经历了一些事,诸如死生,诸如梦碎,诸如重构。这些事情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我无暇顾及如何与人建立什么关系的问题。如影片中罗大牛一样,对于亲人也好,同事也好,一些朋友也好,我始终敬而远之。可能,我比他幸运的是,我和父母的关系要近一些。我可以听我妈唠叨工作的事,也可以和我爸谈天说地。我和极少部分的朋友的关系也近一些,至少我自己内心是这么认定的。

至于向死而生。我曾经在朋友圈问过一个问题:如果抱着“这是生命的最后一年”的想法,不想在辜负一刻时光,活过一年,又一年。这是悲观还是乐观?回答什么的都有。我的看法,是乐观的。因为正视迟早会来的结果,会让人有更强烈的紧迫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是因为我们惧怕死亡,而是因为徘徊在我们脑海中的事情未能实现会让我们离开得很不甘。如网络上流传很广的一句鸡汤所言: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失败,是我本可以。坦然的接受和承担最坏的结果,去争取最好的可能,还有比这更积极的人生吗?可是,这对爱情观或者说对与人交往,并没有什么实际帮助。

影片里,所有的问题最后都会有谜底解答。主人公会在无数次擦肩而过后,在街角的书店里相拥而泣。罗大牛看到信封字迹的眼神里有激动和难以置信。如同他的内心与原生家庭和解一样,他的纸上爱人在失联后也会失而复得。童话里,我们终将与这个世界和解。现实中呢?我不知道,也许很多事情,做过了才知道。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关注 晴川一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