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丛生,诗歌失魂落魄

 

用理论引领中国新诗...





作为诗人,我十分敬重诗评家。他们学识渊博,学养深厚,对中外诗歌都有精深研究,研读了各个流派各种风格的诗歌作品,有很深的造诣,鉴赏品评,深入比较,精确地辨识各派诗歌的长处短处,指出孰优孰劣,存在不足,建议和指点正确的方向。对诗人,尤其对初学写作的诗爱者,受益多多。

作为老诗歌编辑,我非常看重诗评家,工作需要,我结交不少诗评家朋友,得到过他们热心相助。他们应约帮助我查阅了许多中外诗歌研究经典作品和评论,丰富了我主编的诗刊;并对一些诗作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和批评,并指出导向性恰切到位的评介,使作者深受教益,给予我极大支持。

然而,中国新诗发展百年,尤其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新诗处在了传统与创新的交叉点上,诗坛旗号林立,乱象丛生,诗歌失魂落魄,真诗非诗莫辨,人民远离诗歌,出现了令人难堪的局面。当然,这是新诗发展进程中遭遇的困境,极为需要诗评家号脉诊断病灶所在,好对症整治。然而,令我十分失望,我觉得当今活跃的新一代诗评家,无论学识、学养、水平和能力,敏锐深入的洞察力,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都远远不能与上一代诗评家相提并论。

很多报刊都在说,现在诗歌又开始热起来了,诗歌活动接连不断,又是诗歌评奖,又是诗歌论坛,各种研讨会、朗诵会、网络诗会等等,的确比其他文学门类的活动多得多,看起来的确很热。但我以为这种热只是表象,实质一个字:冷,人民对诗的冷落。确如一位头脑冷静的教授分析,热只是诗歌圈子里的自娱自乐,跟人民一点关系都没有。最热的更数诗评家,也许人们对诗评家过于推崇,诗评家成了各种诗会的主角,到处有诗评家出没的身影,很多诗评家是在跑码头赶场子,真正讨论诗歌,分析诗坛现状,为诗坛乱象把脉的几乎没有。

诗坛的话语权,现在基本掌握在诗评家手里,他们说诗坛繁荣就是繁荣,他们说诗坛火热就是火热。他们说是就是是,他们说非就是非。令我惊讶并怀疑的,是他们对老一辈诗人的评价。某年,江苏一家专事发表小说的知名文学丛刊,忽然心血来潮,从全国邀请来12位诗评家,要评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十大诗人。评选过程不可谓不慎密,每个评委的选票投给谁及推荐理由,刊物上全部公开,评定结果,十大诗人全部都是年轻诗人:包括北岛、西川、于坚、翟永明、昌耀、海子、欧阳江河、杨炼、王小妮、多多。一个老诗人也没有。12名评委中只有1人推荐艾青,也就是说艾青只有1票,还有牛汉获票,其他如贺敬之、绿原、李瑛等创作丰盛的老诗人,1票也没有,当时负面的反响极大,虽然热闹一会儿很快烟消云散了,毕竟不是权威部门评定。即便如权威部门评定的最高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都非议不断,何况只是一家刊物的哗众取宠之举,不过评委的审美标准还是令诗坛不能认同被议论了很久。

诗评家是各种诗歌评鉴的主角。不必奇怪研讨会上只有吹捧的声音,不必在意报纸评论版约写的某人诗评专版,没有见过一篇发出过不同声音的文章。按说,诗评家本该有各自的观点,有观点免不了有碰撞,有碰撞才是真正的研讨,判出正误最终求得共识。一个腔调发声不是水平问题,是误读市场化,生搬硬套侵入评论界,以至于造成腐蚀诗评家的后果。

还有诗歌评奖,从中央到地方,城市、乡镇、景点、企业到处都在搞,几乎成了一股比拼热,奖金很可观,必邀知名诗评家当评委,才算上档次。评奖的目的,按理应该是评出佳作推动和繁荣创作,现在评奖则如同游戏,试想,各地都搞哪来那么多范文。评委说奖给谁就奖给谁,审美标准碎片化,评委的标准就是标准。年前,湖北咸宁搞的一个“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一首13个字的小诗:“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故乡》),被评为一等奖,独揽10万元大奖。网友们在感叹一字千金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短诗的热议。

这是诗吗?既没有形象,又没有哲思,说是灯谜也不是好谜面。要说短诗,80年代北岛写的一字诗“网”(《生活》)更短,发表以后连遭批评。其实,网的形象倒是能给予读者诸多联想,是诗,挨批很不公允。

现在许多评奖,非但不是推动和繁荣创作,反而加重了诗坛的混乱,评委们究竟意欲将新诗导向何方?尤其对年轻诗歌爱好者损害最大。失去了审美方向,没有了优劣标准,没有标准成了今天的标准,于是乎乱了套,废话也可以称之为诗,还美其名曰“乌青体”;口语诗被口水淹没,诗遭灭顶只剩下口水;明明是地道的散文,分一分行却可以获诗评奖。随心所欲怎么写都不容干涉,诡辩曰:“审美取向多元,我乃其中一元。”谁若一定要较真,经办方站出来,称我们达到了广告效应,是市场行为,谁也无可奈何。可是人民不认同,人民因此更远离诗,这是造成的最最严重的恶果。评奖一滥,威信崩塌,直接损害到文坛最权威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希望相关决策部门以敬畏之心谨慎对待人民的呼声,接受教训,千万不要轻视,鲁奖必须是真正的范本,不必固定获奖数,没有范本宁可空缺,决不可凑数。

当前诗坛正处在乱象丛生之际,我想向诗评家进一言,诚望你们能专心致志引导诗歌走出困境、严肃认真地阅读分析作品,辨识真伪,对症开方,指点迷津,探讨出一条中国诗歌走向经典但首先必须走向大众的健康发展之路。当年朦胧诗萌芽破土时,诗评家能写出“崛起论”为新时代诗潮呐喊,尽管引发激烈争论,但开阔了当时诗坛的审美视野,今天的新一代诗评家,为什么不能努力写出一篇人民需要的,真正符合民族审美习惯、审美价值,有导向性正能量的重头论文?这是你们的职责,更是你们的责任。

远方的风景

----不仅是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嵩县天池山

张相正摄影

一诗一评

特邀点评人:李霞

简介:河南人,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是诗坛的两面手,一面诗歌创作,一面诗论写作。

剃  度吴小妮

不知

青丝落地的刹那

心的图像

是忧 是喜

是苦涩 是自在

我看着

一把剃



截流了那匹飘逸的瀑布

颤抖了一下

像吸进一口

秋风……

忽然记起

一个高



为弟子剃度

高声宣布

今天锄草

果然她摸着落发后的头告诉我

原来头是扇窗

窗帘拉开了……

把比丘尼入佛的一个标志性的仪式,写得妙趣无穷。“锄草”,拉“窗帘”,这两个都是比喻,却不在一界,前者为理发,在俗界,后者为剃度,到了佛界。而“截流了那匹飘逸的瀑布”是特指女子剃度,取喻生动贴切,尤其是“截流”二字,用得甚妙,不仅道出了无奈甚至后悔,也道出了人性中自然生命力的可爱与可敬。




    关注 诗评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