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地区主要民居习俗

 

汕尾市境民居习俗与闽南特别是福建漳州基本相似,同时又受中原文化、福佬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交汇渗透影响,居...



汕尾市境民居习俗与闽南特别是福建漳州基本相似,同时又受中原文化、福佬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交汇渗透影响,居民区、村落布局以梳式、围寨式为主,一般是村中心位置为祠堂(公厅),前为晒町、明塘,后靠山或种植风水林,左侧为社头神庙,宅基力求坐北朝南,即“负阴抱阳”。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居多,马背式硬山顶格局,以杉木和夯土、砖等为主要建筑材料,民居一般以花岗岩(麻石)为大门门框,外墙由白灰粉刷,地板以泥地板为多,少数铺红斗砖。民居建筑常见的类型主要有:

“一明两暗”型:俗称“三间过”、“五间过”,其平面为正厅一间,边房两间或四间,组成三开间或五开间。一般以正厅待客、吃饭、祭祀等,左房置灶烧水做饭兼睡房,右房放农具杂物兼睡房。

“三合天井”型:是汕尾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民居布局形式,俗称“三间过两伸手”、“下山虎”、“双背剑”,又称“三间两廊”。在“一明两暗”的三间(五间)正房前面两侧,各配一厢房(护厝),中为天井(阳井),把炉灶、杂物等安置到厢房。还有一种“五间过倒返照”复合型,即在此基础上加一列倒座正房,大门从厢房侧出。

“四合中庭”型:是汕尾地区最具代表性、型制较大的一种建筑模式,也叫“四点金”。最大特点是以中庭(天井)为中心,俗称“四水归池”,上下左右四厅相向,整座屋外观为方形,形成一个十字轴空间结构。以“四点金”为基础,两边扩建两排巷厝,便称为“四点金 双畔包”。以“四点金”这种模式纵向扩展三座落,横向扩展五间过,两边各建一排九间厢房(护厝),防火巷有“过水”廊亭与主座相连,这是汕尾地区最大型的民居建筑“九包五”了。

“竹筒屋”型:俗叫“竹篙厝”,即单开间民居纵向延伸呈带状式的建筑形式。多见于圩镇,前面沿街市(或前后沿街市),后面沿海,成“前店后海”之势,以三间到五间竖连。

“厅屋组合”型:客家人称堂为厅,为主屋中心,两侧辅房为屋。若前后两进房屋,中隔天井,以走廊相连,便形成上厅和下厅,两个单元以上组合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的格局。若在正房两侧扩建多间横屋,中留巷道,巷通天井,连在一起便形成大屋场。如河田清代建筑“九厅十八井”和南万的“五厅十井”等,就是组合式民居的典型建筑物。“围屋”型:由厚墙包围着的房屋,俗称“围龙屋”,是以强调防御功能为特点的民居。形制上,除方形围房外,尚有半圆形及八卦形等,大都座北向南,背倚青山,面向田园。房与山之间有半月型的“花台”,门前有半月型人工池塘,具有调节温度和防火等作用。围屋构筑艺术精巧,富丽堂皇,极具气派。坚固且易守难攻。如陆河水唇“百年围龙屋”、东坑“砻衣屋”等。


    关注 方志汕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