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错事,要不要惩罚?

 

与此相反的是,遭受了惩罚的孩子记住的不是“不良行为的后果”,烙印在心里的反而是父母惩罚自己的行为,以及惩罚自己的父母和深深的恐惧。...

这是林俏敏的公众号
谈亲子教育| 谈心理学| 谈我4年教育实战经验


知乎上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惩罚孩子?”下方回复者众多,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网上流行的一篇文章,全文旨在教给父母N个“惩罚孩子的智慧”。由此可见,生活中惩罚孩子的情况不少。

内心里,父母真的想要打骂、训斥孩子吗?答案是否定的。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是本着爱孩子、一心为孩子好的目的教育孩子的,但为何却做了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爱的事呢?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益短片
《不要让孩子感到恐惧》


跳开当事人的身份,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观察父母对孩子的惩罚(甚至是忽视、不耐烦),我们会发现父母所想与所做是背道而驰的。看来,“打在身上,记上心头”的棍棒式方式效果是很糟糕的。父母的初衷是想要通过惩罚,让孩子体验到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但是,这种方式不是孩子需要的,与此相反的是,遭受了惩罚的孩子记住的不是“不良行为的后果”,烙印在心里的反而是父母惩罚自己的行为,以及惩罚自己的父母和深深的恐惧。

我接触过这样一个个案:一位父亲就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人才”,孩子稍微不如他的意,面临的就是各种惩罚,如罚站、禁食、关小黑屋,严重者甚至被体罚。直到一天,父亲被学校告知孩子在班上惹事,将好几个同学打伤了。父亲看到孩子满脸不在乎的神情,气不打一处来,扬起手想要打孩子,却发现孩子直直地盯着自己,“你打我一下试试!”父亲被孩子眼中的冷漠和仇视震惊了。

面对周围想要接近他的家人、老师,孩子就像一只小刺猬,用冷漠、拒绝将自己包裹起来,不断地竖着尖刺警告想要靠近他的人:“我不信任你。”“我拒绝敞开自己。”孩子老气横秋地说,“你们大人就喜欢做戏,我才不会相信你们呢。”被问及自己的父亲,孩子沉默了很久,然后说,“我恨死他(他很少称呼自己的爸爸,总是用“他”来代替)了,总有一天我是会逃走的。我以后有了孩子,绝对不会像他这样动不动就惩罚我的孩子。”



孩子的情况让人担忧:他对自己的父亲有很深的怨恨,如果他跨不过这个心魔,反而会成为吸附孩子自身甚至周围所有或消极或积极能量的“黑洞”,最后他可能成为极度厌恶父亲却又无力脱离父权控制的可怜者,还可能成为因为反抗而不得,然后向暴力妥协的可悲者。

具体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一方面,如前所说,施加惩罚的大人总是怀着一个美好的期望,如,想要通过惩罚改掉孩子的某个不良行为,但得到的真实结果呢?上文的小男孩,从一开始的恐惧害怕哭泣求饶,到现在对惩罚无所谓的态度:“你打你的,我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用父亲的话说:“他是彻底被打皮了,我现在完全无能为力。”可见,结果与期望完全偏离;

另一方面,即使惩罚引发了相应行为的减少,也并非完全是由惩罚引起的,更多是因为父母的惩罚行为激发了孩子对爱的撤离的忧虑和担忧——孩子因为害怕关爱减少而对惩罚行为做了暂时妥协。可以预见,这种“妥协”只能在短期内“有效”,相信有了恰当的机会,孩子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惩罚对教育孩子来说,不仅不起积极正向作用,反而成为孩子改变不良行为的阻力,起了干扰作用。

最重要的是,惩罚给个体带来的心灵创伤是无法估量的。曾看过这样一项调查,“你最不喜欢父母对待自己的哪种方式?”有很大一部分网友回复,最不喜欢父母动不动就打骂、训斥自己。他们早已忘记了父母为何惩罚自己,但却记下来父母惩罚自己时的神情动作、记住了当时内心的恐惧与担忧。可见,惩罚这种方式是弊大于利的,育儿过程中最好慎用少用甚至不用。



@阳江妈妈圈
林俏敏 亲子教育咨询师
约稿&咨询:lqm068@163.com
公众号:lqm366


    关注 阳江妈妈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