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两道菜,27个餐位的馆子爆红多年

 

自己爱吃啥就卖啥……...

文丨职业餐饮网  王平

自己开店当老板是很多厨师的梦想,也是很多厨师会走的道路;而开店后又希望生意兴隆,可以在业内声名远扬,又是每个餐饮老板的梦想。但真正能从厨师跨越到成功餐饮老板的人并不多。

有这么一个厨师,从底层小弟做起,然后开了一家小餐馆,结果靠两道菜爆红,然后一下子迈进了成功的大门,十年时间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出20多家餐厅,成了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名厨。

这个奇怪的厨师就像餐饮界的一股妖风,出招总是那么与众不同却又载誉满满,他是如何做到的?
韩国后裔,卖中式包子和日式面条一举成名
1977年,韩国后裔张戴维在美国出生。他从小就喜欢吃父母做的炸酱面,但是曾经营过餐馆的父亲却不想让儿子去当厨师。父亲不断告诉张戴维“餐饮有风险,入行需谨慎”,压力山大还可能赚不来钱。



▲David chang 张戴维



2000年,在法国烹饪学院毕业后的张戴维成了一名最普通的餐饮人。他到曼哈顿著名的Craft餐厅应聘厨房工作,但是没被录用,结果在餐厅当接线员。一开始,他只能远望厨房而进不去,后来,餐厅让他一些早餐的刀工,接下来他成了厨师,和名厨Colicchio一起工作。

2004年8月,张戴维开始自立门户,开了第一家餐厅Momofuku(桃福)面条吧。这个面条吧门面有60平米左右,只有27个餐位,启动资金是他向亲友借来的。

起初,桃福的生意并不好,张戴维变开始改革菜品,要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亚洲风味”。菜品改良后,桃符面吧主推卖五花肉包子“刈包”和日式拉面,结果成了两款爆品。两年后,实现了年营业额100万美元;三年后,营业额几乎又翻了一番。

桃福,在纽约餐饮界,火了。



▲一个包子,几乎让所有美国人疯狂

不论是食神还是米其林餐厅,靠的是一个词语
很多中国人不知道张戴维,事实上他在美国餐饮界真是如日中天,被誉为当代食神。

一个半路出家的厨师,居然成了世界食神。要追溯他是哪门哪派哪个菜系,还真是说不清楚,太难以归类了。要概括他成功的秘密,可能就一个词两个字——混搭

《时代周刊》是这样评价他的食物的:“刚开始只有几样简单的料理,之后渐渐地在亚洲食物中掺入欧式料理法,最终推出了可以在昂贵的餐厅中进行销售的料理,并得到了顾客们的信赖。”

这不是混搭是什么?他自己也说过,“我们努力做的是复制某种亚洲风味,尽可能使用本地调料。我不说我们做的是日本料理,我和众人开玩笑说,这是种‘泛融合’。”
以创意料理出名,玩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说到餐饮的菜品,许多人就会讲起日本人的“匠心”,但是看看张戴维这个韩国人后裔做的菜,已经不是能用匠心去描述了。

他的混搭菜品被誉为“创意料理”,看他出版的菜谱,其创意真是令人脑洞大开。(当然,正牌的餐饮人会忍不住撇嘴。)他做菜的功力不见得有多强,而那种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浑”劲,恐怕才是最有创意的。

1、不按常理出牌,爱吃什么就做什么

在张戴维的餐厅里,招牌菜除了中式包子日式拉面外,还有什么葱姜捞面,烤年糕,鸡腿饭,虾仁玉米粥、四川辣拌面等杂七杂八的东东。而从他出版的食谱来看,内容以韩国家常菜为基础,加了一点唐人街中餐印象,加了一点日式风格,再以美式大熔炉的姿态,搭配一点法式手法。最终的成品,比西方人做的亚洲风更中日韩,但并不正宗。其实这也根本无所谓,因为他的食客本来就是西方人。

拿最有代表性的、让张戴维一炮走红的爆品“刈包”来说吧,这种包子号称灵感来源于中国的叉烧包和北京烤鸭。(这一南一北的食物拼在一起是个什么鬼?)

据说,张戴维曾在北京待过一小段日子,当时每天早中晚都在路边买“叉烧包”吃(北京街头哪有那么多广式叉烧包,个人以为他是搞混了),从此爱上了包子皮与烤猪肉的组合。后来他又爱上了曼哈顿唐人街一家中餐馆的“北京烤鸭”,而据说那里包烤鸭的饼就是常见的开口笑刈包形状(张戴维说正宗包烤鸭的饼皮应该是葱油饼,很显然他在北京没吃过烤鸭,因为正宗的北京烤鸭夹饼是荷叶饼)。

据说,张戴维曾苦苦哀求老板教他做这种洁白的开口包,最后老板心软介绍他去找专做包子馒头与点心批发的食品行学习,他才恍然大悟:原来那白嫩嫩的刈包就是“蒸”的面包(写到这里又忍不住晕了,这个韩裔食神果然不知道中国包子皮是发面蒸的)。

在爱了这么多吃了这么多中式美味后,张戴维的韩式脑洞大开,创意来了:他在刈包里抹上甜面酱,夹上整块烧烤再切片的五花肉、加上葱花与醋渍小黄瓜(基本上就是烤鸭换成烤猪的吃法)。这种四不像“五花肉三明治”一份两个卖9块美金,一天可以卖500个。纽约客们太捧场了,结果许多高级餐厅都跟风推出以猪五花肉为主料的招牌菜。



可以说,张戴维的成功和纽约的城市文化是分不开的。纽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种,对正宗的亚洲餐饮和欧洲餐饮都不了解。张戴维所做的,就是他们爱吃什么就做什么。或者,他爱吃什么就做什么?

2、普通的菜品,却讲究用料和做法

张戴维走的是高端餐饮路线,除了卖创意卖文化外,菜品的原材料和做法还是很讲究滴。例如,他们的肉用的是有机田园猪,而拉面里的鸡蛋,除了是散养鸡蛋外,还是长时烹煮的 65℃温泉蛋,鸡腿和鸡翅都是烟薰又低温油浸再煎至酥脆。

张戴维的餐厅里,菜色用料其实并不全部是高级食材,而是高低混杂,例如炸猪皮、生菜包烤肉,这些韩式口味所用的原材料谈不上多么高级和昂贵。
菜品之外的真功夫,炒作的三大技巧
开餐厅,主要抓两点,一个是菜品,一个是运营。张戴维的菜品固然令人震惊,他的运营能力更是相当精彩。

1、炒作自己

与那些喜欢埋头在厨房研发菜品或者到世界各地尝鲜的厨师来说,张戴维是厨师界的明星,很善于炒作。他会把自己每一次的菜品改革和经营事件都与新闻结合起来,让媒体议论好久,赚足眼球。来看看他是如何炒作自己的——

2009年,张戴维和前纽约时报的作家Peter Meehan出版了以桃福命名的菜谱,将自己餐厅菜肴的配方悉数详细于众,让众人大吃一惊;

2010年,他参加HBO的电视节目Treme第一季,和众多一线名厨一起演出,结果他把参演的一个厨师挖到了自己的餐厅工作。

2011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美食杂志Lucky Peach(幸运桃子,桃福的英译)。第一期的主题是拉面,邀请了很多大牌厨师给他供稿。结果到第二期甜点主题时,这本杂志就卖疯了,位居纽约畅销书榜第三。
2012年,他和Anthony Bourdain 一起制作了个十六集的美食节目“The Mind of a Chef”;后来,他还去演了话剧。

2、炒作菜品

张戴维炒作菜品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注册商标。2004年,他把Momofuku Ssäm Bar(酒吧)改成Momofuku奶吧,专卖软饮料、蛋糕、派和小甜点。2009年,他给店里售卖的几种甜点都申请了商标,美国的专利保护还是很厉害的,所以这些甜点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媒体想不关注都难。

3、炒作餐厅

张戴维对于自己餐厅的“炒作”,应该说主要在于餐厅的定位上。他的餐厅,餐位就是那么少,价格就是那么贵,档次就是显得那么高。

其实,在让他功成名就的纽约,并不是没有正宗的台湾刈包、日本面条和韩国家常菜。但是,这些相对原汁原味的亚洲餐馆都有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以本族的老乡为主要顾客,力求物美价廉并不怎么讲究餐厅装修,没有充分考虑去挖掘白种人市场。比如常见的中餐馆,菜单以中文为主,英文翻译词不达意,很难吸引没有吃过的西方人去尝鲜,更别提吸引那些很讲究用餐环境的高端人群了。

结果,大好商机和荣耀,就被分不清包子和馒头、没吃过正宗叉烧和烤鸭的张戴维及他的桃福给占领了。
文化造就现象,餐饮人能获得什么?
可以说,张戴维的成功模式虽然不好复制,但并非不能复制。他个人的生活背景、求学和工作经历,让他的菜品得到了超越韩式、日式和中式分界的“创意性综合料理”的评价,而他的餐厅,则在高档西式餐厅和平价亚洲道地小吃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地段,找到一个奇妙的平衡点。

这种平衡不能用中国人熟知的“中庸之道”来解读,用张戴维自己说的“泛融合”更准确。这种文化造就餐饮的现象,细究起来,其实和在中国各地流行的川湘菜、家常菜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目前在北京很火爆的一个餐饮品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流动性越来越强的中国人,对于顾客群越来越夹杂了外来人种的中国餐饮,对于口味越来越向世界化融合的现实,张戴维,餐饮界的妖风,能刮起多少头猪呢?

(本文作者王平,微信heika168,如对内容有探讨,请加微信。)


    关注 职业餐饮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