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

 

长久不扫灰,偶尔得闲,轻扫一隅...

关于成长

文/牙牙
写在前头的几句废话


思来想去可能只有阅读和电影,这两大主题,对于我这个单纯的孩纸来说还能写出点东西来,单纯可能是白羊座最大的优点了,不过我不信奉星座~(哈~跑题了~)



今日魔都又大雨,似乎自今年开春以来,魔都就一直是梅雨季,不爱带伞的我三天两头淋雨,脑子都快进水了,于是今日窝在家中处理剪报和书摘,休息之余看了一
部美国的电影《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看题目就知道是个讲述青春和死亡的故事,联想起几个月前看的英国片《活在当下》,同样是女主白血病,同样是发生
在生命最后一段时光里悲喜交加的青春期爱情。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地区:美国

年份:2015年

导演:阿方索·戈麦斯-雷洪

主演:托马斯·曼 /  奥利维亚·库克

剧情简介:一个性格善良却孤僻的高中生格雷戈,一天因父母的关系结识了身患白血病的女孩蕾切尔,在接触过程中对这个性格开朗的姑娘渐生情愫,随着蕾切尔的病情加重,格雷戈和他唯一的死党厄尔一同努力制作了一部献给她的短片…



事实上,这两部电影还有一个共同点,便是男主在这整一个过程中的成长,在直面死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蜕变。记得当年在法国曾独自在电影院看过一部讲述阿富汗
战争的纪录片,可能因为太累了,轰轰的炸弹都没炸醒我,反而在最后一幕美军士兵的独白时瞬间清醒了,没有任何背景音,只有那个年轻的士兵对着晃动的镜头略
微颤抖地说:“在应征入伍时我怀抱着梦想,我想终于可以成为英雄,为国效力,但当我踏上这片土地,看到他们(其他美军士兵)的所作所为和那些死在面前的百
姓时,我瞬间长大了,我知道我做不了英雄,我不是英雄…”。

说回上面那两部电影,男主在遇到女主之前都是不谙世事、顽皮任性的典型青少年,从单纯的两情相悦,到第一次看到女主倒下时感到的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再到
后来的勇敢面对和陪伴,竭尽所能地逗乐病中的女主,或是陪着女主完成她的遗愿,男主已完全不是最初的那个男孩了。死亡,或许是逼迫成长的强心针,但这对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好事吗?还是残酷的呢?是揠苗助长吗?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愿意让他/她在这个年纪去面对这些吗?

十几岁的孩子怎么会懂得死亡是什么呢?我在二十岁之前都还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那年朋友突然离世,看着他躺在灵柩里已经
变形的脸庞,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反省自己过往的任性,开始收敛起自己的脾气,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开始珍惜与身边人的相处时光,但当时我并没
有向父母朋友诉说过这些,或许这就是成长。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之一,它包涵着拍摄者所想要宣扬的精神和价值观,电影里男主的家长们在男主迷茫恐惧时给予其鼓励,三观正得一塌糊涂,没有琼瑶
剧式的哭哭啼啼,没有韩剧式的生死纠缠(这时要是告诉我男女主是失散多年的兄妹,我一定砸了屏幕!),甚至都不曾说“永远”,只有拥有的当下,此时、此
地、此人,如此简单。

那么成长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还是被动的呢?小时候总盼望着快点长大,可以独立生活、可以经济自由,不用为零花钱而打申请报告,不用时时报备,为此出了国,这是主动成长吗?那被动成长呢?是在经历了一次次挫折、迷茫、恐惧后,重新找到了方向?是终于学会了承担责任、承认失败、接受失去?是磨光了棱角终于变得圆滑?是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果是这样,我可能还不合格。我是个很怕失去的人,我有我的胆小之处,不管接触的人再多,初见依旧改
不掉紧张就语塞的坏毛病;不管多注意自己的用词,报告依旧带着某些年轻人的尖锐直接;不管过去多久,依旧无法平静地听《小幸运》;就算踏上职场多年,依旧
不善交际、不善讨好;就算朋友再多,却仍然不善找话题,而又暗暗懊恼于自己做不到更有趣,也不善隐藏情绪;就算屡败屡战,依旧会因为失败而情绪低落,大概只有承担责任这一项还比较好些吧~~继续做一个不那么合格的大人,可以吗?


    关注 雷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