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男一号

 

子女教育可谓每个母亲心中永恒的命题。记得小时候,身边如果有哪位小朋友身怀某项特长的话,都离不开老...



子女教育可谓每个母亲心中永恒的命题。记得小时候,身边如果有哪位小朋友身怀某项特长的话,都离不开老师的苛刻要求外加父母的严格监管。我有一位非常要好的小伙伴,当年在父母棍棒的威逼下练了几年小提琴,长大后不但没能如父母所愿当上音乐家,反而几十年都不再碰当初给他带来梦魇的提琴。相比之下,本文中的小主人公何其幸运,他不但拥有成长发育的轻松环境,拥有任其发展爱好的舞台,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位知性达观的母亲伴随着他的成长岁月......

——专栏主持:黄雨欣

如此男一号
-德国小学课外活动小组的故事
株株


德国这小学太放羊了!1、2年级中午12点就放学了,3、4年级上课只上到1点。我花了点钱给儿子登记了学校的课后托管班,几个半老的老太太管孩子,但也只管到下午3点,儿子也不愿意去。我身为中国妈妈,虽然不准备向虎妈学习,但也不愿意和虎妈划清界限,为孩子琢磨些有意思课外活动,这个是必须的!

孩子3年级的时候,我就知道学校有一些课外活动小组,如阅读、手球、戏剧等等,我给他都报了名,结果全部落了空,报名的太多,儿子一个组都没混上。这事儿有点亏啊!托管班也就给看着不出危险,这课外活动小组不仅给看孩子,还能学点知识,增强点能力,还免费。好事啊!到了4年级,也就是小学最后1年我们怎么也得混上个课外活动小组,否则就亏大了。

当时4年级的学生共有4个课外活动小组可选择,合唱、烹调园艺、手球和戏剧。合唱就不用想了,因为唱歌不积极,儿子的音乐已经连续两年吃了3分。烹调班的位置先照顾女同学吧,儿子的足球兴趣大,喜欢足球就不要再去手球组凑合了。剩下的就是戏剧,就是这个组,志在必得!

填申请表时,我让儿子只填这一个组,不填后备,表示我们一心一意。另外,我申请表的下方还写了一行字: 该学生已经等了一年了。

儿子就是这样进了剧组,全称为:“莫扎特小学戏剧课外活动小组”。

看来德国不需要走后门,有点心思直接从前门进去。此战略好像也有一个中文解释: 会叫的孩子有“奶”吃。

儿子学琴还行,跳舞和表演根本就不入门:他好像不会装模作样。小时候,儿子也和朋友去过舞蹈班,他性格很活泼。让他学什么他都愿意试试,喜欢和人打交道。他的朋友托本跳起舞来很有味道的,很优美,相比之下儿子跳舞像做操,本本真真,很憨态的样子。这次让他去戏剧小组,倒不是想儿子学戏剧,而是感受点团队活动的内容和精神,一个戏从筹划到演练到成型,直至面对观众,很多的事情要筹划,要实行。简而言之,我们争取到了一个情商培养的机会。

戏剧活动进行了第一次,儿子回家就告诉我: “妈妈,大事不好,在我们戏剧组,除我以外,他们都演过戏。只有我一个人没演过戏!”

演戏对儿子来说还真是件陌生的事。要是全校的孩子按表演天赋来选,儿子真的是很难选上的。他在幼儿园就经历过这种事:

儿子读幼儿园时,每年圣诞节学前班大孩子都要集体演戏,那年,儿子就分到了一个羊的角色,就是小耶稣降临时羊圈里的羊。儿子演的这只羊,不仅没有叫一声,而且连头都没抬起来,因为羊是四肢落地的嘛。

“儿子同学,你怎么没有演过戏呢,你演过一只羊啊!”

这下子儿子记起来了,他本人是有演出经验的啊!

儿子又问了我一个问题: “演主角好还是演配角好?。”

这个问题我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本人花心思让儿子进“剧组”,但绝没有心思推儿子演主角,重在参与。话是这么说,如果儿子再演一次羊也没什么意思吧。

我对儿子说:“主角当然是很重要的活,你的演出经验还不够,没有必要去争那个主角。但有可能的话,可以去争取演一个有点意思的配角。一般情况下,老师给你什么你演什么,不推辞。”

过了几天,儿子进门大叫起来: “妈妈,我演主角了。”

我有点不相信,这个演出经验最少的孩子,老师会让他演主角,直到他拿出剧本。

儿子的角色确实是排在第一位,名字叫“丹尼尔”,丹尼尔后面的角色就是女清洁工,警察,路人甲什么的,连个名字也没有。儿子确实是男一号了。同时当妈的也为他捏了一把汗,没退路了。

又过了几天,儿子说他要背剧本台词。没几分钟,他就宣布,他背下来了。这回让当妈的又纳闷了:有这么轻松的男一号?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这个剧叫《教堂里的“小偷”》,儿子就演这个“小偷”。这个“小偷”是个小男孩,他“偷”走了教堂里的小耶稣像。“小偷”的表演主要是动作,还要骑一个滑滑车.......直到最后,“小偷”才有一段两分钟的表白,揭开全剧的迷。

儿子这个主角不在说,而在做动作。这下子我明白老师为什么让儿子当主角了。我们中国不是出产功夫片吗,从李小龙、成龙到李连杰....这动作和功夫不就是差不多一回事吗?原来老师是要培养儿子当动作(功夫)剧的男一号啊!

4年二期,也就是儿子在戏剧小组的第二个学期,孩子们又演出了一出新剧。

这出戏叫《梦幻学校》。说的一个学校以造就明星为名,招来了很多孩子追求梦想的孩子,可是学校的课程让孩子非常反感。后来,孩子参加选秀比赛的时候发现: “超级明星”根本不是赛出来的,而是内定的,收了钱的。这下子就热闹了,孩子都造反了,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这出戏要是拿到中国演,想必也是受欢迎的。

这回这个“男一号”降级使用了:演了个“打酱油的”:全剧只有12句台词。小同学能上能下,点个赞!虽然是配角,并不影响儿子找个机会做个精彩一点的动作。他演得很自如,声音和形体动作都非常到位。其中儿子最精彩的一个动作是跳到了椅子上。因为动作太快,正式上演时我没拍到。

作为家长,我也积极参加了戏剧小组辅导老师布置的工作: 画布景。 老师用几块纸板,蒙上白布,美术加工则由老师、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大大小小的人儿一起拿着刷子往布上凃各式各样的颜色,还不能乱凃,很是激动,自豪。

陪伴儿子成长,不由得常常回想起自己在国内的中小学时代,比较一下中德两边的情况,还是蛮有体会的。 戏剧小组的孩子不是老师选的,而是以孩子报名为准,这学期满了,还可以等下学期。上台唱歌的不是唱得最好的,而是最愿意唱的。排练时间也不多,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不额外添置戏装,选一套平时的衣服,洗好熨好交给老师就行了。最值得一提的是, 孩子们第一场演出都是在老人院进行的,老人们打心眼里欢迎这些孩子的到来,老少欢聚一堂,那样的场景真是其乐融融。

作者简介

株株,湘西山区走出的女子, 曾为中国南开大学教师。旅德二十余年,研习科学,痴迷文学,年届40方为人母,诉万般欢欣于笔端。悉心观察儿童成长,记录德国学校教育。散文数篇载于海外华人报刊及电子刊物,国内出版译作《百年奔驰》。现从事翻译及科技文化交流工作。


    关注 欧风亚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