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中量变后的质变

 

傅园慧,一个拥有“洪荒之力”的女孩,在100米仰泳的比赛中摘得铜牌,刷新个人历史最好成绩,并打破亚洲记录...



▲点击关注,“周末围棋”认证公众号

感受:周末围棋,不一样的围棋

傅园慧,一个拥有“洪荒之力”的女孩,在100米仰泳的比赛中摘得铜牌,刷新个人历史最好成绩,并打破亚洲记录,只慢了亚军0.01秒。被问到原因,她这么解释:可能我手太短了吧。

傅园慧笑成自己的“洪荒之力”已用完,与亚军差的0.01秒是因为手太短了。虽是笑谈,但在某些竞技项目中,身体条件确实会对成绩有一定的影响。

但除了这些体育项目,人们之间似乎并不存在明显的天赋之别。

 有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所有顶尖高手都是练出来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所谓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顶尖高手。

昨天,在200米蛙泳中摘得铜牌的史婧琳在数次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并没什么天赋,最大的天赋是吃苦。

很多人都认为,吴清源、李昌镐、柯洁都是“天才”,他们能够超越一般人,就是因为他们的“天赋”。

真的如此吗?

吴清源老先生曾在十番棋擂台击败了日本当时所有超一流高手,被称为“昭和棋圣”。

但吴老把围棋放到棋盘上却是在七岁左右,这比现在很多小朋友接触围棋的时间要晚了很多。

吴老爸爸喜欢围棋,从日本带来很多书籍,比如幕府时期棋圣秀策的百局棋谱,他每天从早上看到晚上,一边看一边打谱,棋书很沉,手腕很快会累,左手累了就换右手,就这样不停地换来换去。

因为长时间拿沉重的棋书,吴老两只手的中指都变形了,略有些弯曲。
李昌镐,创造多项围棋历史记录,在1992年~2007年的15年间,他拿到18个个人赛冠军和13个团体赛冠军,开创“李昌镐时代”。

他性格沉闷,不善言辞,但爷爷发现他喜欢钻研,开始对他进行围棋启蒙,并带他遍访业余高手,在小小年纪就下了无数盘棋,仅和李贞玉就下棋超过了1000局。
柯洁,2015年连续拿到3个世界冠军,成为新生代棋手的领军人物。据统计,从2011年到2013年,柯洁在网上与国内外高手就下了4000多盘棋。
一个个事例证明:决定能不能成为顶尖高手的不是天赋,是勤奋练习。
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为了证明“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他选择了一个一般女性不擅长的项目——国际象棋。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
后来,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可以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总结了“刻意练习”法。


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

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

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被广泛接受,而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围棋的学习。

1持续复盘自己没下好的棋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

第二层是“学习区”,是我们学习后可以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
呆在“舒适区”是无法进步的,只有在“学习区”有针对性地学习,才可能进步。

 进步,往往需要一个好的教练。

在一个围棋班里,往往一二十个学生按照相同的进度学棋,一样的内容,有的学生会很快掌握,有的学生掌握比较慢。这时候的教学没什么针对性。

但有的学生在“舒适区”,有的学生在“恐慌区”,想要学生取得进步,因材施教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如果可以实现一对一的教学,学生的进步会更明显。

如果学过的知识已经掌握,就不要再花时间在上面,应该立即去学习未知的技能,接受下一个挑战。

长此以往,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不会到会,请大量重复练习



 从不会到会,请大量重复练习。

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

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

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在围棋的学习中,要注重“分块练习”。

比如,你拿到一份高手的棋谱,首先你要把整个棋谱看一遍,看看高手是怎么下的。然后 把棋谱分解成布局、中盘、官子,里面涉及到的手筋、定式、死活、攻防等小块知识,然后一块一块地学习。

 这样的训练,一定不要快。

慢下来,才能学习的更细致,每一块知识点才能学的更扎实,自己不擅长或经常犯错的地方才能得到修正。

对于一个职业棋手来说,比赛的时间占到他下棋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自我训练。

如果没有这些重复训练,棋感会下降。有个业余5段的老师,在教棋之余,还会抽时间去报名参加个比赛,不为取得成绩,而是保持下棋的感觉。所以他不能寄希望于他的教学可以让他保持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找高水平的棋手对弈或参加业余围棋比赛。

3以错误为中心进行刻意练习



能够学有所成的棋手,都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老师的作用,不是简简单单地培养了他对围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他的不足,并及时给他指出来,让他再反复练习,训练结束之后,再了解一下他的练习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

纵览国内外的职业棋手,他们的基本功都比较扎实。无论在对哪一块进行练习,一旦发      现自己没有完全掌握,就要一直练习到熟练掌握为止。

一个好的围棋教练,都有一个无比详细的教学计划。他们会把一个时间段内的事情进行详细安排,对学生进行高强度、有针对性地指导。

学围棋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自己给自己当教练。每天制定具体的小目标,不断寻求改进。

4真正决定高度的是单独练习



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

 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课,而是单独练习。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

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让最好的两个组有了区分。

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会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第二组是 5301小时,第三组 3420小时。第二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

 可见要想成为一流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超一流棋手都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
人脑的学习原理


最近有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技能训练的关键,它的作用是像胶皮把电线包起来一样,把这些神经纤维给包起来,通过防止电脉冲外泄而使得信号更强,更快,更准确。

 不管练习什么,我们都是在练习大脑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杂乱无章的电线被排列整齐变成电缆。

直到2000年新技术允许科学家直接观察活体大脑内的髓磷脂之后,髓磷脂的作用才被发现,而且一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被在学术期刊上说明。

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人脑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

这就是为什么练习是如此重要。

髓磷脂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事情。

比如为什么小孩常会犯错?他们的神经系统都在,也知道对错,只是需要时间去建立起来髓磷脂的高速网络。

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不容易改变?因为所谓“习惯”,其实是以神经纤维电缆组合的形式“长”在大脑之中的,髓磷脂一旦把神经包起来,它不会自动散开— 改变习惯的唯一办法是形成新习惯



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快?因为尽管人的一生之中髓磷脂都在生长,但年轻人生长得最快。

那么问题来了,你愿意“刻意练习”一万个小时吗?



这个命题有些残酷。没有大量的练习,一定成不了高手,但练了这一万个小时也不一定会成功,因为还有机遇等不确定因素。

不管怎么说,学棋是一件必须要去付出的事情,付出的越多越有可能接近最初的梦想。

其实,大部分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没能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高手。

如果说有围棋天才的话,他的成绩不是因为所谓的天赋,而是来自“刻意练习”。

来源:轶一谈弈
目前5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我们致力于推广权威、专业知识,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小编删除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哦
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周末围棋
周末智慧文化出品 | 不一样的围棋
围棋资讯 围棋培训 围棋赛事 代办报名
联系电话:177 1444 4321
苏州新区滨河路1388号创意街区3A幢501-508室
www.zm-go.com


    关注 周末围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