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竹林深处造纸翁

 

文:夏日旅友图:杨敬忠欢迎广大读者分享到朋友圈。蔡伦造纸作为耒阳的文化情结,越过漫长的年代和亘古的岁月...

文:夏日旅友   图:杨敬忠

欢迎广大读者分享到朋友圈。



蔡伦造纸作为耒阳的文化情结,越过漫长的年代和亘古的岁月,一直凝结在耒阳人的心里,不可或缺。

尽管现代机器生产的迅猛发展,但是,人们对手工制作还是情有独钟,造纸手艺更是如此。

“寻找耒阳最美工匠”活动组得到消息,在蔡伦竹海的竹林深处,有一位老人王仕成,至今还保留祖传的造纸绝活,引得采访组前去探寻。

王仕成是黄市镇竹海村6组村民,今年77岁,一天,我们随着黄市镇人社站的同志,气喘吁吁爬到王仕成的家门口。



老人住在一栋老旧的青砖瓦房里,房屋四面竹林环绕,门前有菜园和瓜架,屋檐下晾衣服的竹竿上,挂满了一串串金黄的玉米。







明白我们的来意之后,老人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造纸的故事。

王仕成说他家已有700多年的造纸历史。清朝和民国期间,他家每年能造纸几十担,挑到郴州、韶关去卖,然后换食盐挑回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刮资本主义尾巴,他家的造纸作坊被刮掉了,还经常抓到镇上去斗。

1978年拨乱反正,政策一变,农民可以从事工商业。当时的黄市镇党委书记带着几个人来王仕成,吓得他慌忙往山里钻。书记一边追一边解释:“去年抓你上舞台斗你,今年来请你上台,是要大家学你,给大家介绍造纸技术,介绍做纸生意的经验啊。”

王仕成将信将疑来到镇上的礼堂,果真是座无虚席,人们在等这位造纸师傅传经呢。

就这样王仕成又重操旧业,还带动村里其他人一起造纸,发展传统产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造纸术到底谁发明的问题上,东西方引起了强烈的争论。为了找到底案,1988年4月26日,国家轻工业部的领导、专家和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来到了蔡伦竹海,考察了传统造纸工艺,找到了王仕成。





王仕成从配料、截料、泡料、腌料、洗料等等工序上,为专家和记者展示了造纸的全过程,让在场的所有人不得不信服,造纸术源于中国无可争辩。

王仕成讲完这个往事后,给我们看了《朝日新闻》刊载他和儿子演示造纸工艺的报道,接着又带着我们去看他家保存下来的造纸工具。

看到那些抄纸的筛子,抖浆的木锤,盛纸浆的木箱,等等,这些无不显示出一个老造纸人的深厚家底。



随后,老人拄着拐棍带我们来到后山的造纸作坊。这个作坊在原来的基础上修葺一新,却不失沧桑古朴的格调。老人一边整理纸浆箱上的东西,一边说:“很久没用了,但是只要准备一下,随时都可以造出纸来。”







看着老人恋恋不舍地侍弄着这些工具,我们对他充满了敬意。







离开作坊,老人拄着拐棍颤巍巍回到了他那竹林环合的房舍,我不禁眼睛一辣——也许这是和老人最后的告别。

一个山野老农,他为传承祖先的造纸技术,一生坚守在深山老林,从不后悔,在我的想象中,他是把自己的生命转化成了一种文化,融入山川,与大地共存。

视界耒阳
品质   品格   品味
投稿邮箱:shijieleiyang@sina.com
长按二维码,可一键关注


    关注 视界耒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