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涛 转身,沿着45度出发

 

耿涛在“坚持做媒体”与“回归做设计”中做出取舍。最终,他凭着对设计的执着,为圆梦“转身”。他说:“兴趣终归是兴趣,真正的追求还是‘设计’,因为在那其中你能体会到一种无法名状的属于创造的愉悦。”...

耿 涛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室内设计系系主任、学科负责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
南京市室内设计学会理事
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理事
2015年度南京市“杰出室内设计师”
2015年度南京市住建系统“技术标兵”


耿涛,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副教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作为一个教育者,他已经执教十二寒暑有余;作为一个设计者,虽主攻室内,但建筑、景观、产品乃至平面设计皆有涉猎,且获奖众多。不仅如此,他还曾是一位媒体人、一位至今仍然活跃的建筑摄影师……用耿涛自己的话说,这些经历是他若干次“转身”的结果。

成为一名教师

“没有过早地陷入项目,而能够有一段时间沉淀下来,
这其实是一种幸运”
在学生时代,耿涛可谓学校的“名人”,大学三年级便获得了由中国家具协会举办的中国家具设计大奖赛“一等奖”,拿到了万元奖金;研究生二年级与老师合作,又获得了上海室内设计艺术大展“一等奖”,该奖项的评委包括张永和、王澍、严迅奇、Aldo Cibic(意大利)、Tony Garrett(美国)、Rudolf Schricker(德国)、小屿一浩(日本)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建筑师,是当时国内室内设计领域的一项权威赛事,那次拿奖所获奖金更是达到了6万元。

比赛获奖既是对耿涛设计能力的充分肯定,更给予了他莫大的鼓舞,他的人生道路至此与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2004年夏天,刚刚完成研究生学业的耿涛因专业成绩优异、综合表现不俗被南京林业大学挽留任教,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本科三年级家具设计作品:“古韵椅”
(获中国家具设计大赛一等奖,2000)
▼研究生二年级空间设计作品:“内部”
(上海室内设计艺术大展一等奖,2003)


“刚留校那会儿其实蛮纠结的……”,耿涛如是说。出生书香门第的他,母亲、姐姐都是教师,自然对当教师还是充满期待的。但一上起课来却发现当教师和做设计完全是两回事,做设计只要自己能用各种方法将想法表达清楚即可,而当老师则需要循序渐进,把知识循循善诱地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为此,最初两年,他常常通宵熬夜,斟酌课件和讲稿。耿涛边回忆边说:“那段时间的教学经历真的很磨练人,没有过早地陷入项目,而能够有一段时间沉淀下来,这其实是一种幸运”。毕竟作为教者,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变得越发清晰和系统了。

由媒体人到建筑学博士

“在审视建筑空间时,
方法与策略已经习惯性地成为我思考的起点”
留校后,在教书之余,因机缘巧合,耿涛有机会参与了在室内设计界有着广泛影响的《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id+c)的编辑工作,后因工作出色,出任副主编。在那个微信、自媒体尚未出现,传统纸媒仍然占据着主流传播市场的年代,杂志社的平台上汇集着最新的行业信息,耿涛也因此有机会与国内外设计大咖们近距离交流。

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在一个又一个案例的现场,耿涛似乎总是能听到自己内心深处向往设计的呼喊。“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努力做好教师之余,我得在‘坚持做媒体’与‘回归做设计’中做出取舍”。最终,他凭着对设计的执着,为圆梦“转身”,并成功考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师从韩冬青教授,以再次深造为自己的实践之路夯实基础。
▼晋祠博物馆展示中心建筑方案设计
▼徐显秀墓保护展示馆建筑方案设计
▼丹徒新区信息中心建筑方案设计(建成)
▼光大银行办公楼建筑方案设计


读博士不易,更何况这一读就是六年。六载朝夕,在韩老师身边,耳濡目染:从建筑单体到城市规划的掌控方略,严谨的方法推敲、一丝不苟的实干态度,韩老师的师者风范、治学精神与设计思想在耿涛的日常教学与实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非常感激韩老师对我的引领与教化,在审视建筑空间时,方法与策略已经习惯性地成为我思考的起点”。在韩老师工作室里,耿涛参与并设计的几个建筑方案均获得了甲方的认可,并付诸建造。

室内设计 Plus 跨界整合

“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不用怕,
其实你正在变得更加强大”
“室内设计虽然是我的主攻方向,但我从未将它视作一个独立的存在。相反,它的设计品质依赖于设计者对建筑、景观、产品等上下游专业领域内诸多设计环节的理解与整体把控。”耿涛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设计理念。他认为,“设计”是从一个有着复杂关系与要素的环境或是场地中,将那些明朗或不明朗的关系与要素整理出来,最终赋予其秩序、功用与体验的过程。这种从无序、混沌中归纳逻辑、提取秩序的过程无疑需要各种方法与策略予以支撑。

例如在三宝科技总裁办公区室内设计项目中,他建议业主打破旧有的封闭式办公模式,通过压缩固定办公空间面积,将更多空间释放给公共交流,从而营造开放、灵动、高效的办公环境。在设计方法上,刻意规避了过于具象的风格手法,基于“曲水流觞”的文化意象,以抽象的“圆”作为要素驱动空间,用“曲线”串联各个功能区域,营造生动活泼的空间体验。

在空间布局上则注重动静分离,北侧功能区采用双走道,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也提供了使用的多样性。活动区与南侧办公区之间设置休闲等待区,在巧妙实现功能转换的同时避免了不同功能区域间的相互干扰。在竖向组织上,本案在北侧核心位置设置了贯穿3层与4层的楼梯,极大缩短了日常办公流线。“坐”与“行”的结合赋予了该楼梯区域培训、休闲、交流的多重功能,企业员工得以在“行走”、“相遇”、“停留”中增进交流、激发灵感。
▼科技企业总裁区共享空间室内设计(建成)
(2014年度江苏省室内设计大奖赛公共空间工程类“金奖”、南京室内设计大奖赛公装实例类“一等奖”)


▼科技企业休闲区室内设计(建成)
(2015年度南京室内设计大奖赛公装方案“一等奖”)




在许多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脱节,因而会导致很多空间使用的不合理,甚至引起相互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耿涛常常建议业主将室内设计工作前置,以争取创造更高品质的空间体验。“如果有机会设计建筑或景观,我们也会尽力统筹控制,将设计向下一个层级推进和细化,这样才能创作出相对完整的作品”,耿涛如是说。

例如在宁波三江六岸景观提升项目中,他便尽力实施了统筹控制。耿涛介绍说“虽然是个景观设计项目,但我们实际上是用建筑设计的手法来统领整个场地:基于总平,深化竖向,以空间营造、三维理景的方式打破乏味的二维景观设计模式。在具体设计中,针对甬江潮位变化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引入时空观念,在时间轴与空间轴上考虑江岸景观部署。在确保行洪与防护安全可行的基础上,让汛期也成为本项目重要体验节点,丰富观景体验。在这个项目里,方案从总体规划到景观节点、再到建筑单体的细化都贯彻着统一的设计思考。”
▼宁波核心区滨江风光带景观规划方案设计
▼项目方案设计图解
▼项目方案中的单体建筑设计


耿涛认为,设计师应该具备将建筑、室内、景观整合的能力,以交叉学科视角审视自身专业,这样才能更清晰的掌控全局。当然,控制的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就目前而言,很多项目其实并不具备精微推敲的条件,毕竟在如此快节奏的项目推进中,对细节的控制与调教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虽然“痛苦”,虽然有时候都担心设计“做不完”了,但耿涛还是在继续做着努力,因为他相信“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不用怕,其实你正在变得更加强大”。

兴趣与志向

“兴趣终归是兴趣,真正的追求还是‘设计’,
因为在那其中你能体会到一种无法名状的属于创造的愉悦”
耿涛是个书迷,他喜欢收藏各种各样的书刊,无论国内国外,只要是出门在外,一有机会总是会溜去当地书店逛一逛、淘些“宝贝”。他收藏着《Domus》杂志自1928年至1999年的所有过刊的影印版,另外差不多也收齐了安藤忠雄(Tadao Ando)和库哈斯(Rem Koolhaas)的所有出版物……这些书为他带来了无尽的愉悦与启示。
▼建筑摄影作品:上海2010世博会荷兰国家馆
(By John Kormeling)
▼建筑摄影作品:井冈山索道站房建筑群
(东南大学城市建筑工作室设计)


▼建筑摄影作品:首尔三星美术馆与西雅图公共图书馆(By Rem Koolhaas)
▼建筑摄影作品: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
(By Mario Botta)
耿涛还是个建筑摄影迷,不仅在他博士论文里洋洋洒洒地系统分析了建筑摄影的前世今生,还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了建筑的影像表达。他不仅为很多国内外设计事务所、开发商拍过项目,还曾为意大利《Domus》杂志跟踪拍摄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群,摄影作品广泛发表于美国《Architectural Digest》、《Interior Design》、台湾《CONDE》、《建筑学报》、《家居廊》、《时尚家居》、《设计新潮》等国内外专业刊物,拍着拍着他差点把兴趣当成了第二职业。尽管做的不错,但他还是努力划清了兴趣与志向的界限。“兴趣终归是兴趣,真正的追求还是‘设计’,因为在那其中你能体会到一种无法名状的属于创造的愉悦”。

转身,沿着“45度”出发

“既顺应动势,又探索未知”


沿着直线走,仅凭惯性,简单而省力。调转新方向,45度,半弯,躬行,既顺应动势,又探索未知,唯克服动势不易,且需加倍付出。这两种状态孰易孰难,不言自明。然而耿涛却总是选择后者,因为他相信:人应该勇于把自己放在一个“不舒适”的区间,因为一直“舒适着”的话,会失去斗志。而一旦处于“不舒适”的区间,为了应对那些“不舒适”的状态,你就必须及时自我调整与完善,而那才意味着自己的不断强大。转身,沿着“45度”出发,开辟不一样的未来,这是他一贯的信念,更是他一直坚持的行动。
- END -
文字版权归阿客工坊所有
图片由耿涛提供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点击下列标题可欣赏往期精彩文章:
何宁 | 一名将设计融入血液的“城市交通医生”
袁明 | 风雨兼程江湖路
周颖 | 从东瀛到中国,我与医疗福祉建筑相伴的16年
马路 | 欢迎来到云上设计师俱乐部
丛宁 | 老兵与他的设计30年
王大鹏 | 游走在建筑的边缘
“与阿客同行”互动群已成立
欢迎添加微信号i_archer加入我们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有动人的故事,丰富
的经历,执着的爱好,欢迎给我们投稿!


投稿邮箱:i_archer@126.com


    关注 阿客工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