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疯狂动物城》,本鹅有三句话要说……

 

关于疯狂动物城本鹅有三句话要说我的话说完了...



这电影最近火的很,豆瓣青年们给打了9.4分,连三折先生都资瓷。

为了看这部片子我买了两次票,在第二次的时候终于冒着大雨看完了。走出影院外面仍然在下雨,动物们傻萌的形象渐渐褪隐,故事的结构外壳则慢慢浮出水面,所以写下这篇文章。

先说结论:这是一部结构上非常符合经典好莱坞叙事的成长类、主旋律电影。

下面从上述三个角度,拆开迪士尼搞的这个七宝塔。基本无剧透,放心看。

经典好莱坞叙事

所谓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就是好莱坞在1930~1960年代摸索成型的一套具有极强揽客能力的叙事手法。大家都知道,1930年那会儿美国正在闹经济危机,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之下电影却很发达,群众们没心思做事儿,躲进漆黑电影院里做一场梦就成了一种廉价却有效的消遣。这也暗示着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商业性甚至是媚俗性,但是其效力确实非同凡响,即便在今天也仍旧屡试不爽,成为好莱坞电影语言的一部分。

经典好莱坞叙事的拿手好戏,就是营造戏剧冲突,最极端者甚至可以把一部两小时长电影的矛盾冲突点精确到以分秒为单位。比如悉德·菲尔德,直接给两小时长(约120页)的剧本画出时间轴,前30页为开端,中60页为冲突对抗,后30页为结局。三大部分里,又各自伴随着一连串情节点,最后冲突终于得到解决,甚至更赤裸地来个大团圆式的封闭结构。

显而易见,《疯狂动物城》正是以此建构其大体剧情的。从一开始兔子不走寻常路遭遇非议,随后出走证明自己,在寻梦大城市(动物城)过程中遭遇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

一部电影下来,主人公因极强的内在驱动而始,被卷入各种各样的事件中去,各类事件的解决构成了情节点与冲突线,并将人物抛向下一个事件中,两个多小时在紧张刺激中浓缩了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成长之旅,最终主人公的英雄梦实至名归,电影院里的灯也再度亮起……

在两个方面,经典好莱坞叙事确保了自己的长盛不衰:其一是故事的趣味性或者说戏剧性,不明白的可以看看莎士比亚;其二是其对各类价值观、人生经验的兼容性,不明白的可以看看莎士比亚。



生活的重负令人们倦怠于说教,生活的平庸令单调愈发难以忍受,而人性中的固执与自以为是偏偏又驱动着敏感、深刻的人变成狂热的价值输出者。那么当言说者与倾听者都因内心的烦躁不能达成共识的时候——  讲故事吧。

于是电影在讲故事,新闻在讲故事,政客们在讲故事,宗教家在讲故事,龙母在讲故事,龙应台也在讲故事……

好莱坞则是把故事变成了宗教。

成长类 

《疯狂动物城》的开头会令人想起《功夫熊猫》和《疯狂原始人》:梦想、对远方的渴望、或者旺盛的精力,令弱小的主人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并汲汲于追求其天资无论如何都难以匹配的野心。

观众们在这种梦想与现实的不匹配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他们往往也在进入电影院的那一刻得到了这样一种包票——那个看起来弱小的家伙只要横下一条心努力去做,总能追求到心心念之的东西。

于是观众们被置于梦想必然实现的安全区,并伴随一连串的奇特经历而唏嘘感叹,然后在梦想实现的那一刻,获得某种看起来更深刻的生活观。

当然,追逐之途所经历的奇观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强化最终加冕的仪式性,也决定着最后一刻的生活感悟是否可信,以及主人公收获的东西是否值得珍惜。辛巴不能一开始就是森林之王,功夫熊猫寻获武学至高境界的过程虽然扯淡,其起点也必须得是低于或者略低于观众水平的。成长类电影的主角们以其狂热的梦想和使不完的精力,否定着「弱者」、「屌丝」、「不可能」等标签。

在他们出发的那一刻,总会有个长者(父母、师傅……)给他们讲这样一个故事:吾有旧友屌似汝,而今坟头草丈五。



而在主人公回来的那一刻,长者们又会跟他相拥而泣。

关于成长最深刻的哲学,就是碰壁。于是菟杂警察进城的那一刻,大银幕上夏奇羊高唱着菟杂之前一直在听的《试试呗》(try everything),这首歌实际上象征着某种大城市生存术,或者说是菟杂对大城市的期待。

在这种期待之下的菟杂是理想主义的,也是有思想准备的,抱定了「自己要搅出意外」的心思奋勇直♂前。



当然碰壁(也就是外部条件的阻遏)并非成长的全部学说,与此同时,成长意味着对过去的告别,亦即试错。其背后的价值观即「成长是个不断犯错的过程,但这种犯错并非无益的徒劳」。

菟杂在达到人生巅峰之后,故事冲突的建构方法也迎来一次全面的大转弯——过去是屡遭碰壁,菟杂总能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在面对一群抱定心思搞个大新闻的记者时,有错的变成了自己。

其无意中宣扬的一种类似于「老子英雄儿好汉」的种族学说不仅令自己关于美丽新世界的构想濒临破灭,也深深地伤害了来之不易的好朋友、好拍档狐狸。



于是一个「如何证明自己能」的故事,也就变成了「如何纠错自己的无能」的故事。

在最沉寂的时候,菟杂脱掉了警服,放掉了星辰大海,回家百无聊赖地卖萝卜——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里沉寂只是某种必经的过渡阶段,在这种沉寂之中菟杂不仅完成了对自己的反思,不仅看到了胶着事态的一线转机,还终于能够不再逃避直面人生——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观众们切实看到了成长的发生,故事讲述者在观众们进入影院时就许诺的加冕也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主旋律 

本片糅合各种「政治正确」,有时候甚至是互相对立,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种为了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票房而采取的圆滑之策,实际上也是价值观输出的一部分。

抛开故事本身的童话色彩,本片实际上讲的是小镇青年的都市寻梦之旅。

兔子妈兔子爸代表的是一种小镇世界的生存之道,一种保守安逸的生活观。这种生活观深深植根于乡土以及其所维系的各种社会关系,人们眼前能看到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它不仅承认阶级固化,实际上甚至还承认职业固化。所以等待菟杂的理所当然的前景,就是跟她几百个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们一样的种萝卜的农民。



正是对这种生活的拒斥,敦促着富于想象的菟杂警察构想出了一个实现自己「令世界变得美好」之梦想的所在,动物城就是这个梦想最切近的代言。

在这种叙事框架之下,讲述者开始新瓶装旧水地编织着那个老掉牙的美国梦:凭借智慧与汗水的清白劳动,一个人可以成为任何人,一个thing可以成为everything……

当然,如果沿着这条线继续一条道走到黑的话,编出来的大概就不是美国梦而是「其他国梦」了。

正是在这个地方(注意很关键的地方),讲述者不是把图景指向空洞未来,却指向赤裸裸的现在:草食、肉食之争,价值观差异导致的争论不休,出于各种政治正确而非个人才干而形成的政府组织,人们维护表象的体面时几乎一刻也没有放弃分歧的鸿沟。此时一个外来的热情理想主义者意外闯入,此人命定会通过一己努力来改变世界。

然而这种改变的实际结果,并非是撕破虚伪,进而达到某个人设想的乌托邦。恰恰相反,改变之旅在促成英雄们(在此即是菟杂)个人实现的同时,也恰恰证明了那种看似虚伪之体面的必要性。

于是这仍旧是个差异纷呈、甚至矛盾颇为激化的世界,但此时这些差异、矛盾具有了合理性,并最终呈现出一个「虽不完美、却值得奋斗」的社会图景。

狐狸尼克的出现,实际上也附带了增强动物城现实性一面的使命。与菟杂相同的是,狐狸也曾经天真并受人排斥。

在这里故事讲述者描述了一种动物城特有的、与兔子窝镇截然相反的现实:作为肉食动物的狐狸,年幼时居然受到食草动物的排挤、孤立、嘲讽!  因此,动物城的规则不止是弱肉强食,还有基于某种政治正确而出现的、食草动物对食肉动物的暴力,这种暴力最终不仅演变成菟杂理想的最大威胁,也直接促成其世界观的成熟。

与此同时,故事讲述者所抱持的两种相对立的政治正确(为食草之弱者发声,同时为少数派的肉食者发声)便得以同时成立,并且构成了微妙的社会法则。  最后一个,菟杂理想的职业落脚点,是当一名警察。上回听人把警察跟捍卫美好世界直接划等号的是《无间道》,但刘伟强显然没有这么理直气壮。

比较有意思的是,片子里的所有警察,在大原则上都是没有问题、值得信赖的。

政客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搞笑阴谋诡计,警察则决不会卷入其中。对于市长的隐瞒事实、副市长的挑动事端,导演都刻意强调了牛警官的不知情,从而将警察塑造成了一个即便偶有瑕疵、但是也绝对可靠的群体。

世界警察真是当上瘾了。

一个猜测,大概肯定是不对。

欢迎你来:


    关注 凯常家的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