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考》之西昆仑王屋山(一)

 

文章引经据典,严密论证,驳斥了关于古昆仑的祁连山说、于阗南山说、巴颜喀喇山说和国外说。...






编者手记

这篇文章节选自四川师范大学伏元杰教授的专著《蜀史考》第九章《昆仑山考》。原文引经据典,严密论证,驳斥了关于古昆仑的祁连山说、于阗南山说、巴颜喀喇山说和国外说。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山海经》中的所有描述,其实只有东、西二个昆仑山:即以泰山为中心的鲁中山地的东昆仑(简称东昆仑泰山),和以王屋山为中心的中条山脉的西昆仑(简称西昆仑王屋山)。”伏教授在文中明确指出:王屋山在山西南部,南邻黄河北邻阳城县,为群山统称。昆仑山包括王屋山和中条山,以及历山和析城山。析城当为王屋山的核心地段,也为西王母活动中心场所。

从本期起,本刊将分三期连载《昆仑山考》的第三部分《西昆仑王屋山》,供大家研究、参考。

西昆仑的范围首先要圈定在《山海经》的西三经,即《海内西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中,这是因为与西昆仑往往同出一经的“西周之国”、“西王母”、“夏后开(启)”、“后稷葬”、“大夏”等都出现在西方诸经中。

率先把西昆仑定在这一范围的大约应是《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他在《水经〈 河水篇〉》中,认为今陕西黄河边的韩城之南的三累山就是《山海经》中的昆仑山:“河水又南,谷水注之。”注曰:“水出县西北梁山,东南流,横溪注之。水出于三累山,其山层密三成,故俗以三累名山。按,《尔雅》:‘山三成为昆丘’,斯山昆丘乎?山下水际,有二石室,盖隐者之故居矣。细水东流,注于居谷侧溪。山南有石室,西面有两石室,北面有二石室,皆因阿结牖,连肩接闼,所谓石室相距也。东厢石上,犹传杵臼之迹,庭中亦有旧宇处,尚仿佛前基。北坎室上,有微涓石溜,半周飘饮,似是栖游隐学之所,昔子夏教西河,疑即此也。”喻权中先生赞同郦氏之说,还补充了两点:“一,三累山有河水流经东北隅,亦即《海内西经》昆仑虚的‘河水出东北隅。’二,三累山四方皆有石室相距,又与《海内西经》昆仑四面俱有神址相符,知其亦原为与《海内西经》昆仑性质相同的人为神坛。可见郦氏疑之有据。”

但韩城之南的三危山并不高大,难与“方八百里,高万仞”的昆仑山相匹配,且流经韩城的黄河是一条直线,并无“环绕昆仑”之像。更无“大夏”、“后稷之葬”,也无五色流水之迹。因此,三危山实不足以为昆仑。郦氏、喻氏之说虽有不足之处,但还不象西域说那么不着边际,毕竟把昆仑山落脚于《山海经》西方诸经中的氛围之中,已靠近笔者所论的西昆仑王屋山、中条山了。

本文把西昆仑的中心定为王屋山,除了前面所说的几点大目标,即它与西方诸经所说的昆仑与西周之国、西王母、夏后开(启)同处一经外,还有以下几点可证明:

(一)由后稷葬认证昆仑

《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就凭这一句,我们已能大致明了《海内西经》中的昆仑在周先王故地的晋南。因为昆仑虚只隔流沙就是后稷葬,后稷葬的目标非常明显。后稷为周先王,后稷葬在今晋南稷山县,全国只此一处,别无分地。钱穆先生在《周初地理考》中说:“周之祖先原本在今山西南部的新绛、闻喜一带,到了古公的时候才开始向陕西境内迁移。”新绛、闻喜都在晋南。稷山县紧靠新绛,新绛县南有稷王山就是明证。《史记〈周本记〉》也有记载:“后稷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正因为后稷发明百谷,周族才兴旺发达,周人才在其先祖圣地昆仑山上树立嘉禾,祭奠后稷之功。

(二)以大夏认证昆仑

《山海经〈海内西经〉》说:“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昆仑山在西胡西。”说明昆仑山紧挨着大夏。大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地在晋南,方位是明显的。其说有七:(1)《史记〈郑世家〉》(集解),其说在汾河、浍河之间。(2)《日知录(卷31)》其说在黄河、汾河之间的平阳。(3)《左传〈昭公元年〉(杜预注)》,其说在晋阳。(4)《元和郡县志》其说在平阳、翼城、安邑之间。(5)《史记〈封禅书〉索隐》、《管子〈小匡篇〉(韦昭注)》,其说在河东大阳。(6)《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其说在并州晋阳及汾、绛等州。(7)《史记〈晋世家〉》(集解。引《世本》宋衷注),其说在今山西乡宁县西。七说归纳起来,大致相同,都在晋西南。由于陶寺遗址的发现,证实《史记〈郑世家〉》之说即汾、浍之间最为相近。自1978年以来,经过数次考古发掘,在山西襄汾县7.5公里处,发现了陶寺遗址。它是我国中原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南北宽约1500米,东西长达7000米,总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出土物中最早的树轮校正年代为4825(±185)年,最晚的树轮校正年代为3620(±160)年。遗址年代相当于尧、舜时期,证明了这里是夏文化的发祥地,昆仑出现在这里也决不是偶然的。

(三)由轩辕国和穷山认证昆仑山

《海外西经》说:“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海外西经》说:“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看来,“女子国” 释的当是 “安” 国。甲骨文还有一“安”字,门字头下写作二女:“”。它是“安”的异体字,所以,《海外西经》说是“两女子居。”“安”字正是“女子国”条中“两女子居”,“一曰居一门中”的含义。知女子国即安国,那么,安国或安邑何在?《水经〈涑水〉》注说“(涑水)又西南过安邑县西。”注云:“安邑,禹都也。”谢鸿喜先生注曰:“安邑县,故治今称禹王城,在今夏县西北18里处。”又云:“……涑水又西南经监盐县(今运城市)故城,城南有盐池,水之盐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经巫咸山北。”《地理志》曰 :“山在安邑县南。《海外西经》曰:“巫咸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郭景纯曰:“言群巫上下灵山,采药往来也。盖神巫所游,故山得其名矣,谷口岭上有巫咸祠。”《读史方域纪要》夏县:“巫咸城在夏县南五里,相传殷巫隐此。”《嘉庆重修一统志》解州:“巫咸祠在夏县东五里。”按,由上面的文献勾画出的线路即:巫咸山——夏县——安邑(今禹王城)——穷山。穷山的位置应在安邑(禹王城)至闻喜县之间,或安邑(禹王城)至垣曲县之间。这里正是涑水河的上游。

而“女子国”为黄帝子孙。《路史〈后纪〉》云:“(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三人,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安处西土,后曰安息,汉来复者为安氏。”此安氏即《山海经》中的“女子国”,迁往西土安息的安氏是其一部。而安邑则是留居故地的安氏居处。他们都是黄帝之子昌意的次子“安”的后裔。

《集韵》谓“穷,居雄切,音弓。”《说文》注“江,从水,工声。”知古代穷、弓、工、江都读居雄切(音jiong)。 “所以《山海经》中穷山又称江山。另外,金文中‘江’又与‘邛’字通用。邛,《叔姬簋》写如,《邛君壶》写如,《孙叔师父壶》写如,而《江小仲鼎》则写若工, 即江。可知轩辕国之穷山或江山亦可称为邛山。”陈梦家先生考邛方地望云:“邛方似在今坦曲与安邑之间的中条山区域,…东界西邻唐。”陈梦家先生所考邛方的地望与本文考证的穷石(穷山)地望一致,正在涑水河的上游。其地当在今闻喜、坦曲、绛县三县之间的横岭山。横岭山又名清廉山、清营山。《嘉庆重修一统志〈绛州〉》云:“横岭山在闻喜县东南,山脊横亘,故名。跨绛县及垣曲二县界,在闻喜者名小横岭,在绛县者名大横岭,在垣曲县西北八十里者名清廉山。其入口处多风,俗名风山。…按,清廉、清营、清野、清襄虽四名,其实皆横岭山也。”“穷”字缓读为“清营”、“清野”,急读则为“穷”。横岭山与本文考证的穷山、与陈梦家先生考证的邛山地貌相一致,实为一地。

还在于在这里,在这涑水河的源头,绛县之南的洮水河北侧正有一村名“巩村。”《集韵》、《韵会》说:“蛩又写作,音与邛同。”这个“巩村”古音当读为“邛村”。《水经注》:“墨子以为尧……死葬蛩山之阴。《山海经》:尧葬于狄山之阳,一名崇山。崇、蛩声相近,蛩山又狄山之别名也。”令人十分惊喜的是,在这个巩村西侧,正好有一地名叫“尧宇。”这证实:巩村所在的位置正是墨子所说的“蛩山之阴”,即穷山的北面。也证实本人推测的闻喜、绛县、垣曲之间的横岭山为穷山不误。

《嘉庆重修一统志》绛州:“洮水在闻喜县东南,源出绛县横岭山烟庄谷”《左传〈昭公九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金天氏即少昊,又称青阳,又号穷桑。穷桑即穷山。少昊之穷桑之号盖因其曾居住过昆仑山的穷山而得名。少昊最早居住过的穷山当即洮水源头的的穷山(穷石)。

那么,《大荒西经》所谓“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是什么意思呢?“江山”,前面已述,即“穷山”。“吉”当为“”的误写。“”字下面的“口”为“方国”之意,按古文之惯例,“”字读若“邛方”。“江山之南栖为吉”是“江山之南栖为”的误写。其意思是:“在穷山的南边住着“邛方”。《山海经》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水经注》云:“一说作昆仑之丘。”知轩辕之丘即昆仑之丘。今横岭山既为穷山,又为轩辕之国,是穷山在昆仑山上。横岭山紧靠王屋山,确是昆仑的一部份。

(四)以王屋山认证昆仑山

《大荒西经》说:“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自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郭璞注引《河图玉版》曰:“西王母居昆仑之山。”《山海经〈西山经〉》说:“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大荒西经》说:“(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民)之国,沃民是处。……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鸟。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射,畏轩辕之台。”知西王母所居的玉山靠近轩辕之丘。轩辕之丘即昆仑之丘。找到了西王母住的地方,其地就是昆仑山。

据郑土有、陈晓勤著《中国仙话》一书中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王母娘娘住在王屋山山洞里。故事说:“王屋山的最高峰天坛山上,有个大石洞,洞挺深。里边有几个大厅,厅厅相连,每个大厅的门口都很窄,只能一个人进出。厅内却很宽敞,能容千军万马,传说这个洞通着天上的王母宫,王母娘娘在这里住过,所以叫王母洞。”西王母住在王屋山上。王屋山既为西王母所居,王屋山或为王母山的变音。王屋山正是昆仑山的主峰。

王屋山在山西南部,南邻黄河北邻阳城县,为群山统称。《太平环宇记〈阳城县〉》:“王屋山在(阳城)县南五十里。”《仙经》云:“王屋山有仙宫洞天,广三千步,宫外有清虚洞天,山高八千丈,广数百里,太行、析城山为佐命,中条、古钟为辅翼,三十六洞天为群洞之尊,四十九山王屋为众山之最。”昆仑山包括王屋山和中条山,以及历山和析城山。历山海拔2321米 ,析城山海拔1888米。析城山在阳城县西南50里处。顶部平垣如天然城垣,故名析城。光绪《山西通志》云:“(析城山)周四十里,上有二泉,……宋建成汤庙,……嘉润公祠,……东岩有龙洞、龙池、龙窠。”析城当为王屋山的核心地段,也为西王母活动中心场所。

西王母为昆仑山赫赫大名的女主人,“王母”当是“母王”也即“女王”的倒写,“西王母”即西方的女王的意思。卜辞中还有“东王母”的记载,如殷虚卜辞有东母、西母合文刊于《柏》37,《明》11,《碎》195,《后》1.28.5有文曰:“佑于东母、西母”。说明东王母同样是东方的女王。东西王母与东西昆仑一样,是中国古代华夏东西两大民族的产物。当人类社会已由母系社会进入到了父系社会后,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保留昔日女王(王母)的神圣性和部份特权,以至于各个朝代的帝王如大禹、周穆王等都要去朝见西王母。这种情况如同現代有的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既要实行宪政,国家的实权在首相手中,却又要保留国王世袭的传统。

《枕中书》对西王母的身世有过交待:“昔二仪未分, 鸿 ,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元始君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又生九光元女,号曰太真西王母。”抛去上面文字中的神话部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王母是盘古和天皇的子孙,据有关史料记载,盘古和天皇也住在昆仑山。因此,西王母为盘古、天皇之后应该是可信的。晋南王屋山是其始居地也是可信的。

《竹书纪年》:“穆王七年,西王母来宾,特不过西戎尔。”(宋)朱彧《萍州可谈》则谓:“狨似大猴,生川中,其脊毛最长,色如黄金。”《古今图书集成〈西王母传〉》云:“西王母者,厥姓侯氏。”厥姓,即无姓,侯氏即猴氏。是西王母是以猴为图腾的氏族。西昆仑上的轩辕黄帝也以猴为图腾。轩辕或即犴猿,在新石器时氏的轩辕黄帝应与轩车无关,犴猿是猴子,高车轩辕当是后人粉饰先王之辞。还有黄帝“初姓公孙”也可为证。公孙者,猢狲也。

《山海经》则谓西王母“戴胜、虎齿、豹尾”,“戴胜”即戴鵀,也即猫头鹰,系神农氏图腾,虎豹为西北地方民族图腾,看来,西王母氏族已融合当时几大主要氏族。

王屋山北领太行,西接中条,东邻华北平原边缘,相对高度落差大,主峰天坛,独峰凌空,和历山一起,重岩叠嶂,拨地通天,和泰山一样为天下名山。山下济水通百川,济水西源龙潭,东源北海。历代朝庭祭天在天坛,祭水在北海。王屋山和历山大部份地区至今仍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現在有公路可通历山顶。可惜,笔者尚未亲历其境。完成对昆仑山的研究和考查是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昆仑山也是文物、古迹的富矿,对当代旅游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完待续)


本期编辑:姬婧娜


    关注 悠然阳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