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老师:说“文”解“字”道文化

 

纯粹栏目说“文”解“字”道文化我们经常说“文字”一词,那么“文”和“字”的意思一样么?为什么要回到本源学习中...











说“文”解“字”道文化
我们经常说“文字”一词,那么“文”和“字”的意思一样么?为什么要回到本源学习中国的文字?还有,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或者说国学?

我们尝试逐个解答,先看什么是“文”和“字”。

“文”: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古文字学家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说:“文即文身之文,象人正立之行,胸前的丿、乂……即刻画之文饰也……文训错画,引伸之义也。”

从上图中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看到,就像是一个站着的人,胸口上画了花纹。本义就是刺画花纹,后来引申为花纹、纹理,再引申为“自然和社会某些带规律的现象、礼乐仪制、法律条文”。用“字”来记录法律条文,然后有了“文字”之意,再由此意引申出我们常用的“言辞、文采、文章”等意。

再看“字”:




“字”的上半部分是我们俗称的“宝盖头”。“宀”,在《说文》部首里读作“mián”,从上图中“字”的演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演变过程,指的是房顶和房子的四周,许多与房子有关的字都与它有关,例如“宿”“寒”“宇”“宙”“家”“安”等字。“字”的下半部分“子”,是一个伸着小胳膊、尚在襁褓中的孩子。

《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生子曰字。”“字”的意思就是在房子里面生孩子,后来引申为“出嫁、怀孕、哺乳、养育、治理、教育、文字”等意。

那么什么是《说文解字》里的“文、字”?《说文·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中国的文字学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文”指独体的象形表意字(或构字部件),“字”指合体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独体“文”只能“说”其构型意图,合体“字”则可“解”其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文”和“解字”的由来。简单来说,“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字”是由“文”生出来的。

为什么要学习“文字”?清朝学者王鸣盛曾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尤不读也。”章太炎先生也曾说:“读古书,非通小学是无从下手的了。”小学包含的就是文字、音韵和训诂。

有人会说,现在我们不读古书了,是否可以不用追本溯源地学习汉字?先不谈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不说平时我们闹出多少笑话,比如“穷则独善其身”的“穷”理解成“贫穷”,“床前明月光”的“床”理解成“寝具”等等。仅仅说“文字”,对于中国人来讲,它只是一个工具么?
中国由于强大的汉朝因而有了“汉人、汉族”等称呼,中国的文字也被称为“汉字”。汉字有极长的演化历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是一种具备文字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意义的符号体系,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这样评价汉字: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正如《上说文解字表》中所言:“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所以读懂了汉字,你就了解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脉络。

又有人会说,我为什么要知道中国的历史文化啊?学了有什么用?文化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就是说器皿有用的地方是中间的无用之处,房子能住人也是因为中间的空处。对于人而言,文化就决定了这个空间的大小,因为它的高度和底蕴决定了一个人的眼光和心胸,习性和品德,灵性和智慧。
中国的文化包罗万象,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含有无数的贤者智慧;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倾诉着中国人对美的不断追求;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草木土石也蕴含诗情画意;太极八卦、衣食住行,无处不含自然天道……它们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五千年历史之所以生动传神之所在。

蔡元培先生曾问:“同是动物,为什么只有人类能不断的进步,能创造文化?”他回答说:“因为人类有历史,而别的动物没有。因为他们没有历史,不能够把过去的经验传下去。”然后再问:“为什么只有人类能创造历史,而别的动物没有?”“因为人类有变化无穷的语言。”而“文字”正是语言的载体,因为有了文字,我们的文明才能得以保存和流传。
要灭一个国家,必先灭其文字,然后就可以灭其历史文化。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华夏民族,不是因为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而是因为我们是从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哲学思维、社会习俗里孕育成长的。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和灵魂,所以在借鉴西方的制度、文化、哲学等等时,也要考虑到因地制宜。最让人伤心无奈的事莫过于:明明没有多少人真的懂中国的经典文化,但是批判者却是多如牛毛;明明从这些批判可以看到批判者的无知,附和者却是趋之若鹜。

泱泱华夏,礼仪之邦,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在这个功利而急躁的社会静下来,一起寻回我们的民族之根。不以利为利,而以义为利;不求人人君子,但愿人人有底线,至少,能让我们放心地购买婴幼儿食品、打疫苗……(来源:明伦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

明伦书院minglun366

读书论道  游历天下

热线电话:4008-389-366

国学网站:www.minglunshuyuan.cn

游学网站:www.chongzousilu.com


    关注 明伦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